惠州市巽寮灣是廣東知名的濱海旅游目的地,7月14日12時許,當地海公園水上樂園泳池發生一起淹溺事故,致1人死亡,再次引發公眾對夏季水上樂園安全問題的關注。據第三方購票平臺信息,該水上樂園位于海邊,涵蓋大喇叭等刺激類項目,以及水滑梯、水寨、造浪池等戲水區,“親子游玩”是其核心賣點。
目前,惠州市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已對這起事故調查處理實行掛牌督辦,要求嚴肅追責。事故背后,折射出行業快速發展與安全投入的深層矛盾,當“親子經濟”成為吸金利器,如何構建覆蓋設備運維、人員培訓、實時監控的全面防護體系,已成為行業亟待破解的命題。
“水上樂園已經發展成為夏季消暑的‘剛需’。”世界水樂園協會(WWA)董事會董事曾志林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國內水上樂園發展至今已四十年整,相關產業及其標準在不斷完善過程中,但運營管理漏洞與應急能力不足仍是行業痛點。
AI插畫/adan
近六成傷害與骨折相關
劉宇也沒想到,人生第一次骨折會發生在水上樂園。
7月5日,劉宇的公司在杭州開元森泊水樂園組織團建。他和女友岳瑩避開人滿為患的戲水區,先試玩了一個滑道項目,準備午飯后再打卡網紅項目“大喇叭”。這座高達20余米的設施以驚險著稱,需4人同乘特制皮筏,沿巨型喇叭滑道高速俯沖,在離心力作用下加速旋轉。
“大喇叭”項目要求乘客體重在45—90公斤,工作人員給劉宇和岳瑩稱重合格后才放行。在出發點,兩名陌生游客被工作人員分配與他們同組,岳瑩記得,其中一名女士與她身形相當,但另一名男士“目測近200斤”,將56公斤的劉宇襯得更瘦弱。岳瑩還特意詢問工作人員“是否安全”,對方表示“不會出事”。
意外在皮筏沖入第一個大喇叭彎道時突然降臨。“我像是炒鍋里的菜,連人帶皮筏被顛飛起來。”劉宇記憶猶新,同組的另一名男士坐在他對角位置,像秤砣般墜下,而他身下的皮筏先被翹起來,而后狠狠砸向管道內壁,“當時就感覺尾椎骨一陣鉆心的痛”。
“游客進入軌道后完全沒有安全保障。”岳瑩表示,皮筏沒有安全帶,座圈是個上下貫通的洞,游客坐在上面,底部直接接觸滑道,沒有額外的氣墊做緩沖,快速滑行過程中因慣性或水的沖擊力,一旦坐穿座圈,就很容易磕到臀部。
針對岳瑩的種種質疑,杭州開元森泊水樂園的一位管理人員回應《中國新聞周刊》,接到客訴后,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已經來調查過,監控視頻中,員工從稱重到教學演示的相關操作,沒有被提出異議。該管理人員表示,項目限重與皮筏設計“均符合廠家產品要求”,園方“完全按照設備說明書的要求執行”。
“設備使用說明書只是底線標準。”一位從事水上樂園建造與設備設計二十多年的業內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很多水上樂園都有不同類型的刺激的水上游樂設備,與過山車等陸地設施相比,水上游樂設備形狀多樣、滑行軌跡豐富,這也是水上項目更好玩的原因,但游客在滑行過程中易出現姿勢的變位、移位,可能會帶來磕碰風險。
該業內人士表示,國內對水上樂園受傷事件沒有相關統計。但據國際游樂設施協會(IAAPA)數據,在樂園產業更為發達的美國,固定場地游樂設施上遭受重傷的概率為一千七百萬分之一。水上樂園發生受傷的概率明顯更高,美國新澤西州社區事務部的一項數據表明,該州2010—2014年報告的552起游樂園事故中,超過20%發生在水滑梯上,超過了卡丁車和過山車事故報告總數。
前述業內人士指出,游客在水上樂園穿著清涼,磕碰滑倒后沒有厚衣物做緩沖,出現劃傷、骨折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截至目前,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以“水上樂園”“人身損害賠償”為關鍵詞檢索的相關文書已達490篇,且每月仍在新增。其中與“骨折”相關的文書有334篇,占比超過六成。
2024年7月7日,江蘇泰州市一處水上樂園,紅十字應急救援隊志愿者利用仿真人模型向家長和兒童介紹心肺復蘇法。圖/視覺中國
被忽視的隱患
“更要注意隱性風險。”曾志林提醒。他在參與制定水樂園行業標準前后,曾多次走訪調研國內水上樂園,發現很多受傷事件緣于園區安全意識和安全細節處理不到位。比如個別水上樂園的回水口格柵蓋板缺失,或格柵間隙過大等原因導致游客被吸入而產生嚴重后果。曾志林介紹,尤其是兒童,因力量不足,被吸住后難以自行擺脫,還會產生非常大的負壓,導致周邊成年人也很難將其拉動。
2019年7月,黑龍江一名4歲女孩在室外水世界漂流池游玩時,經過吸水口附近,身體被突然吸住,導致頭部置于水中。女孩媽媽與另一名家長合力都沒拉住,直到切斷電源,孩子才被救上來,已經滿身是傷,送醫后經搶救無效死亡。
同樣受兒童歡迎的充氣水滑梯,也是風險高發地。中國特種設備安全與節能促進會的受訪專家坦言,充氣滑梯不屬于大型游樂設施,沒有列入《特種設備目錄》,不屬于特種設備監管范疇。
在很多鄉鎮縣城,便捷的充氣式水上樂園,吸引了大量兒童。成本低、賺錢快,準入門檻不高,充氣設備的質量與安全在娛樂需求擠壓下一再被忽視。全國索道與游樂設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原委員鐘信孚舉例,定做或購買新的充氣設備,通常按面積計算,但市場上充斥著大量二手設備,價格更為便宜,二三十萬元就能建起一座漂亮的充氣水城堡,經營一個夏天就能回本。
“充氣設施的復雜性遠超認知,可能一陣小風就引發一起事故。”鐘信孚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膜結構看似柔軟安全,但屬于風敏結構,因固定不牢等,體感不明顯的小風便能將其吹塌、掀翻。此外,封面材料如被破壞,空氣突然跑出,很可能瞬時發生形變,將游客壓在其中。
2019年7月,安徽黃山一水上樂園的充氣游樂設施發生事故,46米長的水滑梯突然出現頂部下陷,5名游客被變形的滑道擠壓造成缺氧,其中一名8歲女童身亡。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4年到2019年,充氣設施造成的傷亡事故就有20余起,至少10人死亡,其中多數為兒童。在這一背景下,《充氣式游樂設施安全規范》國家標準于2019年7月正式發布。但一位受訪者表示,該規范只是推薦性國家標準,直到去年7月,強制性國標實施,替代了原推薦標準,并將涉水設施納入適用范圍,才覆蓋了水上充氣設施安全標準的空白。
相比之下,安全盲區正在成為傷害高發的隱秘角落,水質污染是其中最普遍卻最易被忽視的問題。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曾點名116家游泳場所水質不合格,涉及北京、上海、杭州、寧波等多個城市,抽檢結果中,尿素超標與游離性余氯不合格等問題最為常見,此外還有pH值、大腸桿菌、細菌總數等項目不達標的現象。
“但凡宣稱每天換水的景區,都是騙人的。”一位從事水樂園建設三十多年的資深從業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國內水資源緊缺,樂園的水都是循環使用。為保持水質,不僅要購買昂貴的水處理設備,還要設計科學的水循環管理系統。他舉例,蓄水量大的造浪池建議至少1小時循環一次,滑道落水池則要半小時一循環,否則很快會出現變色、渾濁。個別經營主體在水環境上的投入不夠,只能靠藥物消毒殺菌,游客長時間浸泡其中,皮膚、毛發便容易受到損傷。
國內一家頭部水樂園的經理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通常水處理設備的投入會占到游樂設備總投入的10%—15%。幾年前,水上樂園快速擴張,經營主體為節約成本會將水處理設備包給游樂設施生產商,但這樣并不專業,水質難有保障。“包括水循環在內,安全運營并不是從水上樂園開業后才開始,而是從規劃設計階段就要考慮的問題。”
投資狂熱,不懂建設
“投資商并不懂得怎么建設水上樂園,這是最要命的。”鐘信孚直言。他是國內最早一批水上樂園從業者,1995年擔任深圳水上樂園籌建辦主任,從加拿大白水公司引進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水上樂園游樂設備,此后主持參與了國內大多數采用進口設備的大型水上樂園建設,包括廣州長隆水上樂園一期、北京水立方水上樂園等項目。
從2007年后,國內水樂園開始長達十年的“投建狂熱潮”。鐘信孚還記得,最夸張時,一座中型城市有六個水上樂園,某地區就有三座采用進口設備的大型水樂園,一些財大氣粗的投資商還選擇了人煙罕見的邊遠地區建設水上景點。那時水上樂園建設的投資越來越大、選址越來越密集,同質化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很多水上樂園都想效仿長隆,甚至打出了‘超越長隆’的口號。”
2007年開業的長隆水上樂園,是當時國內該類別中規模最大的。到2013年,長隆水上樂園入園人數達217萬人次,是全世界入園人數和日平均入園人數最多的水上樂園。這一成功案例推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水上樂園的“賺錢效應”也很快得到房地產商的青睞。大量開發商以“文旅配套”名義低價拿地,而水上樂園是主題公園中投入相對較低、回本周期相對較短的選項。
前述水樂園建設領域資深從業者介紹,常規樂園投入從幾百萬元到上千萬元不等,效益好的兩年回本。大量中小型、低投入的水上樂園,基本遵循“一年興,兩年旺,三年衰”的軌跡,為求快速開業,壓縮建設時間、難以保證質量。“很多工程到驗收時還能發現大量容易擦傷游客的安全隱患。”
另一方面,有的開發商愿意花大價錢買進口游樂設施,但對前期規劃設計、配套設施、水處理、建設過程等工作不重視。“很多隱患是從建設階段就埋下的。”前述資深從業者表示,此前因建設過程缺乏統一標準,給工程主管部門、設計單位、業主投資方、監理和施工單位帶來諸多不便,也使得國內樂園項目的品質參差不齊,質量事故頻發,嚴重影響了樂園產業的發展。
他透露,業內曾有機構主編《主題公園工程技術標準》,送審稿已于2022年通過專家組審查,但直到今日仍未發布。“如果有相關國標作為建設監督依據,或許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質量事故。”
監管亟須補位
在業內人士看來,盡管水上樂園發展已經回歸理性,但水上設備越建越高、年輕人越玩越嗨的趨勢已經形成,如“大喇叭”等項目已經成為目前水上樂園的標配。這些變化都對監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去年底,由中國特種設備安全與節能促進會牽頭編制的《水樂園運營安全管理》團體標準發布實施。據介紹,該標準首次將設備檢查頻率、應急演練周期等動態管理納入規范,提醒相關單位需落實“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制度。今年5月,這份團體標準已經在深圳歡樂谷瑪雅水樂園嘗試運行。
中國特種設備安全與節能促進會工作人員介紹,相比于國標,團體標準能更快反映行業變化。但另一方面,團體標準只是推薦性標準,不具備強制執行效力,如何推動行業內了解并實施該標準,仍面臨很大挑戰。
安全規范執行難,也因相關監管存在盲區。通常情況下,水樂園不同問題由不同主管部門監管,市場監管部門負責特種設備,衛生健康部門負責水質,而場地搭建安全隱患、設備運營規范常被忽視。
事實上,今年多地社區加強了對水上樂園的安全隱患專項排查。7月初,湖南湘潭湘鋼水上樂園開園后,所在街道和社區工作人員對其安全制度、應急預案、員工安全培訓記錄、救生員是否在崗等情況進行了逐一檢查。不久前,滎陽市豫龍街道寧山社區也對該區水上樂園開展了防溺水及食品安全隱患排查行動。
“按照團體標準,經營者更要明確自身的主體責任。”曾志林表示,行業已經過了瘋狂擴張期,水上樂園只有發掘自身價值、保證安全運營底線,才有持續盈利的可能。以水質管理為例,遵照消毒流程、完善用藥記錄、開園前公示檢測結果等規范動作都將成為基本操作。“團體標準為經營者提供了安全運營的框架與體系規則,但如果經營方不能重視并主動參與,水上樂園的安全性仍然存在瑕疵。”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劉宇、岳瑩均為化名)
發于2025.7.28總第1197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雜志標題:瘋狂的水上樂園,暗藏危險
記者:李明子(limingzi@chinanews.com.cn)
編輯:閔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