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比亞迪發布2024年度權益分派實施公告,擬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39.74元(含稅)、合計派現120.77億元(以下貨幣單位未說明的均為人民幣),同時每10股合計送轉20股。在此背后,比亞迪2024年汽車銷量同比增長超過41%,歸母凈利潤逾402億元、同比增長34%。今年上半年,包括比亞迪在內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繼續穩步進擊。
當一些人還在驚詫于豐田汽車去年凈利潤超過中國7家主要車企之和時,殊不知中國車企近年來已默默發力可能成為未來關鍵勝負手的研發(以新能源汽車相關領域為主)。例如,燃油車仍占重要地位的上汽集團、廣汽集團近年研發投入已然超過了盈利;比亞迪更是持續加碼后連續兩年成為A股研發投入冠軍,且研發強度明顯超過特斯拉、豐田……
上半年銷量答卷整體喜人
全部產品為新能源汽車的比亞迪產銷快報(以下各車企銷量數據均來源其產銷快報或自主發布)顯示,在去年實現高增長的高基數下,今年上半年累計銷量為214.60萬輛,同比增長33.04%。
長安汽車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同樣顯著,6月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0.08萬輛、同比大增57.11%,上半年累計銷量45.17萬輛、同比增長49.05%。要知道長安汽車今年上半年的全部汽車銷量增幅不足2%,銷量大增的新能源汽車在公司已“三分天下有其一”,而去年占比超過22%。
上汽集團6月新能源汽車銷量也不錯,銷量達到12.07萬輛,同比增長29.19%,而今年上半年累計銷量達到64.63萬輛、同比增幅為40.19%。新能源汽車上半年銷量約占上汽集團總銷量的三分之一,而且銷量增幅較上汽集團整體銷量增幅高出近28個百分點。
以SUV為主的長城汽車6月新能源汽車銷量為3.64萬輛,同比增長39.45%。今年上半年,長城汽車累計銷售新能源汽車16.04萬輛,同比大增49.36%。
問界品牌在2024年爆發后,賽力斯今年6月銷量保持增長,包括問界在內的新能源汽車銷售4.61萬輛、同比增長4.44%,而兩年前的賽力斯同期銷量不足9400輛。
再看吉利汽車(港股)、奇瑞集團(旗下奇瑞汽車為港股),前者今年6月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2.24萬輛、同比大增86%,后者新能源汽車同期銷售7.16萬輛、同比增長59.60%。
新能源汽車新勢力方面(新勢力普遍披露交付量數據),6月交付量普遍向好甚至大增。2024年上市便火出圈的小米汽車今年延續了火爆勢頭,小米汽車表示,今年6月交付量超過2.5萬輛,而去年同期為超過1萬輛。結合小米汽車SUV新品YU7的上市,業界普遍認為限制小米汽車銷量的關鍵在于其產能。
小鵬汽車今年6月交付3.46萬輛、同比增長224%,上半年累計交付19.72萬輛,超過去年全年交付量。零跑汽車6月交付4.80萬輛、同比增長超過138%,蔚來汽車6月交付2.49萬輛、同比增長17.50%……
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6月我國汽車銷量同比增長13.8%,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32.9萬輛、同比增長26.7%,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我國汽車總銷量的45.8%。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693.7萬輛、同比增長40.3%,遠高于11.4%的整體汽車銷量增速。
來自乘聯會的數據則顯示,6月新能源汽車在國內乘用車中的零售滲透率達到53.3%,較去年同期提升4.8個百分點。
奮力進軍中高端和海外市場
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穩步前行,一些變化值得注意。
以比亞迪等為代表的國產新能源汽車,除了近年占據20萬元以下的國內汽車銷量榜靠前位置甚至“霸榜”,更逐漸提升產品力、品牌力,向國外品牌更占優勢的20萬元以上級別乘用車市場發起沖擊。
譬如,賽力斯旗下的問界M9成為今年上半年國內最暢銷的40萬元以上國產品牌乘用車。起售價超過46萬元的問界M9上半年累計銷售了6.25萬輛,同比增長6.28%,銷量增幅好于賽力斯整體銷售情況,結合其售價堪稱走量的利潤機器。
汽車垂直媒體汽車之家7月22日發布的統計顯示,問界M9在今年上半年40萬元以上國內乘用車銷量排行榜中位居第五,也是唯一進入前十的國產品牌SUV。如果單看自主品牌,問界M9則是國內銷量最高的40萬元以上乘用車。
小米SU7則成為國內賣得最好的20萬元以上轎車。汽車之家的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20萬元至40萬元國內乘用車銷量排行榜中,小米SU7的15.57萬輛僅次于特斯拉MODEL Y的17.15萬輛,同時,小米SU7也是今年上半年國內賣得最好的20萬元以上轎車。
又如理想汽車的L6以9.64萬輛銷量,同時躋身今年上半年國內SUV銷量榜和20萬元至40萬元乘用車銷量榜的第七位,也是后者中唯一進入前十的國產品牌SUV。而比亞迪的騰勢D9不僅是上半年國內銷量最高的MPV,也在上述40萬元以上乘用車銷量榜中居第七位,在國產品牌中僅次于問界M9。
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整體優勢日益凸顯,新能源汽車出海勢頭也日趨強勁。
最典型的是三電技術形成獨特優勢的比亞迪,6月海外銷售新能源汽車9.00萬輛,環比增長的同時,銷量遠超去年同期的2.70萬輛;今年上半年,比亞迪海外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46.41萬輛,同比猛增128%以上,已超過去年全年海外銷量。例如在歐洲的英、法、德、意、西等五個核心市場,比亞迪5月的合計銷量大幅超越了特斯拉。
中汽協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6月我國汽車整車出口同比增長22.2%,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20.5萬輛、同比增長1.4倍。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出口106萬輛,同比增長75.2%,遠超10.4%的同期汽車整車出口增幅。
中國車企舍得砸錢研發
穩扎穩打前進的背后,是中國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不遺余力的研發投入。
賽力斯是中國造車新勢力近年來高強度研發投入的一個典型。年報顯示,2018年至2024年的7年里,賽力斯花在研發投入上的資金累計超過了220億元。
2018年起,賽力斯加碼研發投入的力度肉眼可見,這一年賽力斯研發投入同比猛增一倍以上,達到16.62億元,占比營收8.21%。2019年至2023年,賽力斯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基本保持在12%左右,每年研發投入金額從20億元級別加碼至44億元以上。2024年,雖然其研發投入占比降至4.86%,但研發投入金額再創新高,達到70.53億元,較2023年大增50%以上。
可以看到,比亞迪、長安汽車、上汽集團、廣汽集團等諸多A股車企近年研發投入占比同樣整體持續提高,到2024年幾乎都超過5%。
比亞迪更是高強度、高效率研發投入的中國車企樣本,研發投入金額從2020年的85.56億元起,每年上一個臺階,2024年時已突破541億元,研發投入占比從5%左右提高到接近7%,5年累計投入超過1334億元,遠超同期941億元的歸母凈利潤。2023年、2024年,比亞迪連續兩年成為A股研發投入金額最高的企業。
2024年,研發投入金額超過100億元的26家A股企業中,還有上汽集團、長城汽車和長安汽車等3家車企,廣汽集團、賽力斯也進入前35名。而在2020年,研發投入超過100億元的A股車企只有上汽集團(排第六),前35名中只有4家車企。
此外,2024年,吉利汽車研發投入同比大增后超過104億元,奇瑞汽車研發投入接近100億元。新勢力方面,蔚來汽車、理想汽車、小鵬汽車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30億元、111億元和65億元,研發投入占比分別約為20%、8%和16%。這些車企如果放到A股,研發投入金額都可以進入前35名。
打破人們刻板印象的是,擁有合資品牌且以燃油車為主的大型車企上汽集團、廣汽集團,近年研發投入均超過同期歸母凈利潤,上汽集團2020年至2024年的累計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元,較同期歸母凈利潤多出近240億元;廣汽集團最近三年研發投入超過224億元,幾乎是同期凈利潤的1.8倍。
值得一提的是,諸多造車新勢力雖長年虧損,仍不斷大手筆砸錢研發。梳理研發投入靠前的企業數量和金額來看,新能源汽車相關車企可以說是近幾年中國最舍得砸錢研發的企業之一。
而營收、利潤為全球車企之冠的豐田汽車,財報顯示2024年研發投入占比約為2.7%,換算為人民幣約為650億元。海外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特斯拉,財報披露2024年研發投入換算為人民幣約為331億元,占比營收約為4.6%。
多位車企人士向記者表示,在以智能化、網聯化、新能源化為核心的變革趨勢下,研發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將成為車企未來前景的一個關鍵勝負手。
從某種角度看,中國車企尤其是新能源汽車企業恐怕更“卷”研發。
高強度投入開始迎來收獲
伴隨持續加碼研發投入,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智能化、三電等關鍵領域不斷形成競爭優勢,盈利能力也不斷蓄勢,諸多車企毛利率不斷提高,為盈利打下了堅實基礎。
2024年,賽力斯、比亞迪(為包括非汽車業務的整體業務,汽車業務毛利率超過22%)、長城汽車的毛利率超過了19%,其中賽力斯達到26%以上,而特斯拉同期毛利率為近20%。
賽力斯是高強度投入研發后迎來收獲的造車新勢力典型。2024年,由于問界品牌汽車銷量爆發和問界產品起步價超過20萬元,賽力斯營收較2023年的358億元上跳三倍至1452億元,毛利率一舉大增近15個百分點,達到創歷史新高的26.15%,營收、毛利率雙增推動公司凈利率變為正值并大幅扭虧為盈。
今年上半年,賽力斯業績有望繼續大增。業績預告顯示,賽力斯上半年歸母凈利潤預計為27.00億元至32.00億元、同比增長66.20%至96.98%,扣非凈利潤預計為22.30億元至27.30億元、同比增長55.13%至89.92%。
對于業績向好,賽力斯表示公司堅持軟件定義汽車的技術路線,堅定用戶定義汽車的市場路線,豐富產品布局。隨著2025年二季度新產品上市,二季度銷量較一季度相比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盈利能力增強,實現經營質量持續提升。
事實上,新勢力中的理想汽車早在2023年便大幅扭虧為盈,2024年繼續盈利同時營收穩步增長。今年一季度,小鵬汽車、零跑汽車等毛利率均創新高,達到15%左右,理想汽車實現連續10個季度盈利。此前,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接受采訪時曾表示,行業已經到了扭虧為盈的節點。
不過,上述車企人士也向記者表示,與傳統燃油車時代海外品牌在發動機、變速箱等關鍵領域建立的深厚優勢一樣,中國車企必須通過研發,建立中國汽車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關鍵領域的寬深“護城河”,從而塑造中國汽車的品牌力。畢竟,換道超車并非易事,既要忍受利潤壓力,還要加大研發投入和沉下心、踏踏實實實現換道和超車。記者 陳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