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我是學歷史但從不執于歷史的花鹿不花。
周五了,卻沒有一丁點兒的輕松感。
為五斗米折腰的生活,真的很像那首歌里唱的那樣——世人慌慌張張,不過是圖碎銀幾兩,偏偏這碎銀幾兩,能解世間萬種惆悵。
不光是我,估計有些領導干部也如此吧。
有些領導,吃飯都吃不起。
7月24日,有人在網上反映一個挺有意思的問題:
有下鄉幫扶的領導在人家飯館吃飯,欠了28285塊錢。
結果要了5年都沒要過來這些飯錢。
最終把兩位老人逼得走投無路,不但病痛纏身,而且飯店也倒閉了。
事情不算大,但挺有意思。
知道的,說這是領導們來幫扶老鄉的,不知道的,會不會懷疑這是去坑害老鄉的呢?
畢竟,看看他們去吃飯的記錄,不但頻率不算低,而且吃的也確實不算便宜。
看看簽賬單,他們那些年吃了那么多飯,誰敢說頓頓都是工作餐?
這還不是這件事情最有意思的地方。
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兩點:
第一,要了5年的賬都沒有還,結果事情曝光后一夜之間還完。
著急滅火的心情溢于言表。
在害怕什么?
第二,究竟誰出的錢?
單位支付的2萬飯錢,究竟是不是因公呢?
剩下的2.8萬是誰出的,難道還是單位嗎?
按照規定,吃飯這事兒如果不是因公支出的費用,單位是不能,也不應該去結算的。
這一點通報里一筆帶過,留下了空間,也留下了懸念。
不管怎么說吧,就算領導干部也不能賴賬。
賴賬的都不會有什么好下場。
《史記·高祖功臣侯年表》記載了一個故事:
“侯信坐不償人責,過六月,奪侯,國除”。
故事里的“信”可不是一般人。
他是西漢開國功臣,在漢孝文帝時功次排名第二十九的權臣陳涓之子。
書上記載:“河陽侯陳涓,曾以丞相定齊國”。
而他則是繼承了父親陳涓的侯爵之位,所以在史書上稱“侯信”。
但這個人被記錄在這個故事里一點也不光彩。
因為他欠錢不還,而且還超過了六個月的時間。
每次別人找他要錢,他都百般耍賴,不是沒空,就是沒錢,反正就是不還債。
最后的結果是,他因為欠錢不還這事兒被皇帝剝奪了侯爵的封號,就連分封給他家的河陽國也被中央收回了。
這可能就是正史記載中最慘的老賴吧。
《易經》里有一句話:
“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strong>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君子應當多識記前代之言、往賢之行,便多聞多見,以蓄積己的德性。
簡單說,就是聰明人應該從歷史故事中汲取一些經驗教訓,才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德性,不至于犯下愚蠢的錯誤。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所以,司馬遷在《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中諄諄教誨: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strong>
司馬遷苦口婆心勸誡那些生活在現在的人們,你們要學習、要記住過去的事情,并且要以歷史為鏡,對照自己的言行得失。
這些話,難道沒有人給這些領導們說過?
算了,今天的故事講完了。
無所謂了,反正他們不讀書,也不看這個公眾號。
真心希望那些領導干部沒事兒能多讀一些歷史書,好做到“居今識古”。
也希望大家能常來鈞言堂聊天,說不定會有什么不期而遇的收獲。
不是有種說法么?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在鈞言堂大家聊天、遇人,增聞廣志,不也挺好嗎?
好了,太晚了,祝大家有個愉快的周末。
目前,我明天、后天的工作都已經被布置好了。
滿滿當當的,連給大家講故事的計劃都被打亂了。
沒辦法,慌慌張張為了碎銀幾兩,為了解世間萬種惆悵。
救醬紫。
大家閑聊幾句,也早點休息。
晚安咯~~~
兢兢業業 賺碎銀幾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