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河南衛視圖文新媒體暑期特別推出“豫見名人?共游中原”專題策劃,帶你穿梭古今,探尋名人在河南留下的珍貴記憶。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北宋杰出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世界,開啟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準備好,精彩即將啟程!
范仲淹(989年9月17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出生于徐州(今江蘇徐州),一說出生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籍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蘇州)。北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教育家、軍事家、書法家。
對于如此“多邊形戰士”,當朝和后世贊不絕口。王安石曾稱贊他:“嗚呼我公,一世之師。由初迄終,名節無疵。”黃庭堅稱贊他:“范文正公,當時文武第一人。”朱熹稱贊他:“范文正杰出之才,天地間氣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他當之無愧的文學代表作。翻開中學課本,《岳陽樓記》里“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洞庭波濤便洶涌而至;默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胸中自生浩然之氣。這座因文不朽的樓閣,早已成為中華精神的地標。
然而歷史的吊詭恰在于此——揮毫寫下曠世雄文的范仲淹,其實終其一生未登上岳陽樓,如此壯闊雄渾的奇文,竟是范仲淹想象的成果。
范仲淹在哪里寫下了這篇《岳陽樓記》?寫作緣由是什么?其創作背后有怎樣的故事?
未至之境:紙上推演的山水憂樂
公元1046年,被貶河南鄧州的范仲淹,收到了好友滕子京的來信,滕子京在信中寫道:“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他想請范仲淹為重修落成的岳陽樓做一篇賦,以便此樓能被后人長久地銘記。
按照宋代人的習慣,寫“記”以及散文一類的文章,并不一定要身在其地,主要是通過“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邀人作記,通常要附帶一份所記之物的樣本,以供作記之人參考。
因此一起寄過來的,是一幅畫著岳陽樓的《洞庭晚秋圖》。范仲淹看過信后,當即就展開《洞庭晚秋圖》,雖不曾親臨,便聯系前人文獻,看圖作文。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他們倆是同科進士,交好多年,同進同退。當年,西夏大軍侵宋,滕子京誓死守衛涇州。慶歷三年(1043),有人誣告滕子京在涇州貪污錢財,范仲淹、歐陽修等人知其為人,一同為其求情,才保住了他的性命。
后來滕子京仕途不順,遭人彈劾,官職一降再降,由鳳翔府知府到虢州知州,再貶至岳州。慶歷四年(1044)春出任岳州知州,不謀私利,勤政為民,造福一方百姓。
次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便開始重建岳陽樓,亦為政績一樁。他們常有書信往來,對于范仲淹來說,他是真誠且務實之人,由衷地替老友高興,深受感動,提筆作文。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范仲淹展卷,雖未親臨其境,心已沉入其中。品味著卷上的丹青,博覽群書的范仲淹不免想起“前人之述”——始建于東漢的岳陽樓,屢次重修,歷代文人都曾作詩,這也為他的創作起到了參考和啟發。
他們于不同的時間、懷揣著不同的心情登上岳陽樓,游覽這片山川湖色,各有感悟,各有期待,或喜或悲。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倘若那天不巧是陰雨天氣,陰冷的風卷起湖浪,日月星辰都隱匿不見,山岳也在云霧中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無法前行,湖中的船只舉步難行,傍晚的時候,也許天色昏暗,隱隱之間能聽到虎嘯猿啼之聲。
此時登上岳陽樓,便會觸景生情,不免因為壞天氣和陰沉蕭然的景色而emo——感嘆此刻的自己遠離國都懷才不遇,憂心讒言害人害己,畏懼上級的指責,生出悲傷的感觸。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倘若那天幸運,遇見了晴好天氣的洞庭湖和岳陽樓,春風和煦,景色明朗,湖水波瀾不驚,天色倒映在湖光山水中,連成天地一色的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洞庭湖滿是生機,沙鷗飛翔聚集覓食,水中錦鯉活脫可愛,岸上有花草生機盎然。煙霧散去,皓月一瀉千里,浮光躍金,那月影宛如沉入水中的玉璧。遠處漁夫的歌聲一唱一和,別有一番樂趣!
此時登上岳陽樓,心曠神怡、把酒臨風,曾經的寵辱一并忘卻,觸景忘情。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游人來岳陽樓,或許會有“感極而悲者”“其喜洋洋者”兩種心境。可是“古仁人”面對這壯闊的景色,心境卻不會隨著陰晴而大有變動。這是為什么呢?
古仁人的答案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后世讀《岳陽樓記》,一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生活失意者讀的是豁達面對進退的真理,恃才傲物者讀的是不應自囚真摯規勸,汲汲營營者讀的是從容取舍的勸誡。
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國憂民的背后,是無私奉獻,是超脫個人悲喜,以天下為己任的大局觀。少年讀之,為之熏陶;青年讀之,為之振奮;中年讀之,為之感慨;老年讀之,為之自洽。
風景本無心,關鍵在于看風景的我們是否足夠豁達、不役于物。人生喜怒哀樂兼備,看待的事情眼光卻不能單一片面,不能因為一時的得失假設未來,也不能以一人的成敗看待結局。無論處于何種境地,最重要的是懷抱大局,放下悲喜的淺層牽絆,砥礪前行。
沒有永恒的高光,亦沒有永遠的失意。范公想表達的就是這一點,倘若明白,陰晴的變化和人生的順逆,都不再能動搖本心。范公此文,無論何種年齡、經歷何事,讀之均可發人深省,令人感慨萬千。
憂樂之魂:貶謫失意的精神勉勵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在文章的最后,范仲淹發出這樣的感嘆。古仁人少之又少,這樣的人在何處?如果沒有,又該與誰同道呢?
范仲淹寫下《岳陽樓記》時,在河南鄧州(今河南南陽鄧州)。慶歷五年(1045年),57歲的他以疾求解邊任,請知鄧州,遂以給事中、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到鄧州赴任。
這場自請之“貶”是因為,兩年前54歲的他第三次奉詔回京,不久便被提拔為參知政事(副宰相)。在仁宗皇帝的支持下實施“慶歷新政”。但因觸及了部分權貴的利益,不到一年,就被逐出京城,宣告失敗,他的政治理想受到了沉重的打擊。雖然懷有報國之志、濟世之才,但復雜的政治環境仍讓他面臨政治理想的幻滅。
所幸,因著他的“古仁人之心”,歷經失敗坎坷和理想破滅后的鄧州三年,卻成了他最為快意的三年,知鄧三年,鄧州成了他踐行“重民、愛民、養民、順民、濟民、樂民”民本思想的道場。
他不顧自己年邁體衰,常抱病早出晚歸拜詢鄧州父老,深入民間了解民風民俗和百姓疾苦,與百姓苦樂與共,打成一片;更以農桑為重,興修水利,帶領百姓整修陂堰,引水抗旱,尋泉鑿井……范仲淹知鄧三載,孜孜民事、政平訟理,鄧州垂拱而治。
主持慶歷新政時,他更促成仁宗詔令天下州縣皆立學。此舉讓教育自此普惠天下,為人才的脫穎而出和文化學術事業的高度繁榮準備了條件。而慶歷新政的失敗并未讓他自怨自艾,他在鄧州創辦了“花洲書院”,對于這一想法依然貫徹執行。
花洲書院竣工后,范仲淹親自執經講學,并廣收寒門子弟,因而負笈求學者絡繹于途。北宋名臣賈黯、范純仁、張載、韓維、謝景初三兄弟,均在書院師從范仲淹。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無疑受到了老師的滋養。
1048年,仁宗下詔調范仲淹知荊南府,鄧州百姓感念他的功德,殷切挽留。他離鄧后,百姓不僅為他建生祠,建景范樓,還將他供于鄧州名宦祠中。
幸而,滕子京終與他是同道之人。范仲淹寫下《岳陽樓記》不久,滕子京便因治巴陵有功,調任蘇州知州。烏云散盡,晴天來臨。心懷天下之人,不計較一時的成敗得失,不以個人的成敗為做事動力。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真誠且赤誠,無論走到哪里,都會散發光芒,如愿以償。
人生漫漫,順遂坎坷并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他在勉勵他人,亦是勉勵自己。寵辱偕忘,憂國憂民,無論處在何種職務,仍不改本色,堅守初心,這是一種豁達的心境,亦是面對人生起落的底氣。
精神熔煉:見證涅槃的中原厚土
除了鄧州之外的中原土地,也包容了他直言敢諫的鋒芒,見證了他進退有度的豁達,接納了他的安樂與長眠,是他《岳陽樓記》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實踐原地,而范仲淹過世后,也回歸中原,葬在了洛陽伊川。
商丘:進退豁達修煉場
范仲淹祖籍在江蘇蘇州,生于徐州,2歲時失去了父親。4歲母親謝氏改嫁給當時在蘇州為官的朱文翰,所以此時范仲淹改姓朱名說。朱文翰先后在江蘇蘇州、湖南安鄉、安徽青陽、山東淄洲等地為官,仲淹也就因此在各地受教至22歲。
后來范仲淹見朱氏兄弟濫用家中財產而斥責,卻被反說“你不是我們朱家人”,因而這才知曉了自己的身世,決心發奮讀書,自立門戶,23歲孤身前往河南商丘求學,母親阻攔,他與母親約定十年內進士登科,再來迎接母親同住。
當時的商丘是北宋的“直轄市”。商丘在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改宋州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又升為南京,與首都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北京合稱四京,居于陪都地位。而且這里有名師名校應天書院。
在應天府書院學習期間,雖然沒有了家庭的經濟支持,生活困難,但范仲淹發奮苦讀。《范文正公年譜》上說:“公處南都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
后來他提前五年完成了夢想,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中進士。第二年,28歲的范仲淹授官廣德司理參軍,在應天府的寧陵有了職田,便立即迎母侍養。29歲任集慶軍(今亳州)節度推官,改叫范仲淹。
1026年,母親病故。范仲淹回到寧陵(今河南商丘寧陵縣)料理后事,把母親安葬在寧陵的職田。在為母守喪于寧陵期間,晏殊出守應天府,邀仲淹掌應天府書院。他毅然帶喪主持應天書院。司馬光《涑水記聞》有記載:
仲淹常宿學中,訓督學者皆有法度,勤勞恭謹,以身先之。 夜課諸生,讀書寢食,皆立時刻.......由是四方從學者輻輳,其后宋人以文學有聲名于場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
為母守喪的第一年,他寫有一篇著名的萬言奏章——《上執政書》,指出時弊,提出“固邦本、重名譽、備戎狄、杜奸雄、明國聽”的改革建議。
開封:鋒芒畢露試驗田
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當朝宰相王曾、副宰相晏殊賞識其才干,推薦他到北宋中央任秘閣校理。從那時起到慶歷五年的17年間,他曾四次進京任職,又四次遭貶降職。
起先是對于宋仁宗已經年長,但劉太后垂簾聽政的問題,他一紙訴狀控訴太后,因而被貶出京城。就算被貶,仍不斷地給朝廷提建議:裁撤貪官、不必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后來太后去世,宋仁宗敬重他直言敢諫,他又被調入京城,此時旱災蝗災爆發,他不斷地催促皇帝去考察民情;宰相呂夷簡把持朝政、培植黨羽,范仲淹不畏權貴大膽抨擊宰相,還給宋仁宗送去《百官圖》......
就這樣他在京任官期間,得罪了太后、皇帝、宰相......一再被調離出京。
梅堯臣擔心他鋒芒太過,寫下《靈烏賦》勸慰他說話留意,不要像烏鴉報喪一樣不中聽,范仲淹在感動朋友勸慰同時,也回寄一篇《靈烏賦》,其中有一句話被后代讀書人奉為行為準則: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后來戰事吃緊,范仲淹又開始了鎮守西北的軍事副本。只要國家需要,他在所不惜。慶歷三年(1043),宋仁宗決心改革,把范仲淹調回中央,授官參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抓住機遇,且“同官盡才俊”,和韓琦、富弼、歐陽修等等一起形成新政集團,提出了十項改革方針。
范仲淹對貪污腐敗、尸位素餐的官員,往往直接裁撤。富弼勸他不要做絕,范仲淹毫不心軟,回答說,一家哭總比一路(省)的人哭好。這樣一來,就得罪了大批以前的利益既得者。他們暗中開始串通,組織力量鏟除范仲淹。
“慶歷新政”不到一年,就以范仲淹等改革者被逐出京城而宣告夭折。此時的范仲淹政治理想破滅,自請來到了河南鄧州,也就有了在鄧州的三年,有了舉世名篇《岳陽樓記》。
洛陽:身后盡孝魂歸地
范仲淹在為母守喪期間主持應天書院,也曾受邀到登封嵩陽書院講學。講學之余,曾攜到伊川萬安山下拜謁唐朝宰相姚崇墓,附近唐代宰相姚崇、張說、裴遵慶、張錫等及其家族成員皆葬于此。
這里依山傍水,北高南低,土厚水深,在西京洛陽郊外,距京城開封也不遠。他想起寧陵地處黃河邊,母墳以后可能會被黃河水侵擾。范仲淹與唐代名相姚崇皆幼年喪父,他見姚崇把母親單獨葬于萬安山,自己去世后陪母墓旁。
1031年,范仲淹遷葬母親于萬安山下。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范仲淹從青州赴任潁州途中病逝徐州,享年六十四歲。
根據他的遺愿,十二月壬申,葬于西京洛陽伊川萬安山下母親墓旁。仁宗親篆其碑額“褒賢之碑”,富弼撰墓志,歐陽修撰神道碑,名公顯宦以祭文等方式表示對范仲淹的哀悼。
如今的范仲淹墓,又名范園,位于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彭婆鎮許營村,地處萬安山南側。
整體分前后兩部分,整體坐北向南,總占地面積約23000平方米,前為范仲淹及其母秦國太夫人、長子監溥公范純祐墓,中央設有范氏祠堂,內有殿房,殿中懸清光緒皇帝御筆“以道自任”匾額;后為范仲淹次子范純仁、三子范純禮、四子范純粹及后代之墓。
文魄長存:中原鑄魂的精神坐標
范仲淹曾經盛贊東漢嚴光的氣節和操守,在被貶睦州期間,寫下一篇《嚴先生祠堂記》,其中有一句著名的話:
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事實上,這句話在范仲淹離世后,亦可送給他本人。
一幅《洞庭晚秋圖》,一封老友請托信,在河南鄧州的一方書案上鋪展開來。未曾踏足巴陵勝地的范仲淹,憑借胸中萬卷書、眼底千秋史,更憑那份歷經宦海沉浮卻始終不渝的“古仁人之心”,揮毫潑墨。
于是,煙波浩渺的洞庭湖、氣象萬千的岳陽樓,在他筆下奔涌而出;遷客騷人的悲喜,在他文中流轉生輝。最終,這壯麗山河、萬千情愫,都熔鑄升華為那震古爍今的箴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這豈止是寫一座樓?這是范仲淹在中原厚土之上,用畢生跌宕、滿腔赤誠熔煉出的精神豐碑。從商丘應天書院的寒窗苦讀,到汴梁廟堂的直言敢諫,再到鄧州花洲的孜孜民事,最后歸于伊川萬安的青山長眠……
河南的山川城闕,也見證了他“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風骨,滋養了他“進亦憂,退亦憂”卻始終“憂樂系天下”的博大胸懷。
千年已過,當我們誦讀《岳陽樓記》,觸摸到的不僅是洞庭的波濤、岳陽樓的晴雨,更是一個偉大靈魂在中原大地上淬煉出的永恒光芒,穿越時空,照亮古今,提醒著每一個后來者:真正的風景在胸襟,不朽的篇章在精神。
而行走河南,遇見范仲淹。讀懂的不只是未曾登樓的千古文章,更是一位“先憂后樂”的仁者,如何在中原厚土上,將個人的命運沉浮,鍛造成照亮民族精神穹宇的不滅星辰。
部分觀點參考自:
[1]搜狐網:《文化商丘:范仲淹的河南印記》
[2]央視新聞:一篇推文告訴你《岳陽樓記》有多妙
[3]鳳凰網:范仲淹在鄧州的三年
[4]《一讀就上癮的中國史》,臺海出版社
圖片來源于視覺中國
《岳陽樓記》中金句頻出,
其中最戳中你的是哪句?
快來評論區留言分享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