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戰爭進入尾聲,國民黨政府在大陸的統治正式宣告滅亡。
在國民黨統治后期,其手中殘存的兵力對比解放戰爭前可謂是十不存一。
就算加上在潰逃至臺灣途中強擄來充數的新兵,也不過三十來萬,與其宣稱的八十萬大軍是不符的。
這三十余萬部隊大致編入了二十個軍中,今天我們就給大家講講這些死忠于國民黨的將領最后的結局吧。
1.朱致一
朱致一,江西于都人,黃埔六期生。
抗日戰爭爆發后,先后參與過三次長沙會戰及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在對日作戰中立下過汗馬功勞
解放戰爭時期,朱致一任獨立九十五師師長,是中央軍的嫡系部隊之一,參與過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
憑借中央軍嫡系部隊優越的火力配置和士兵良好的日常訓練,給我軍帶來了一定的麻煩。
作為矮子里的高個,朱致一憑借在前期與我軍作戰時積累的戰功,在國民政府潰逃至臺灣前被擢升為七十五軍軍長,并率部與國民黨政府退守臺灣。
到了臺灣,朱致一憑借自己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和黃埔畢業老蔣門生的身份,升遷之路可謂一帆風順,最后官至臺灣警衛司令部副司令,授中將銜。
后由軍隊轉至政界,任國民黨臺灣省黨部副主任委員。
2.唐守治
唐守治,河北零陵人,黃埔五期生,1927年畢業后參加過北伐戰爭,資歷極深。
淞滬抗戰爆發后曾率部馳援上海,后退守山西,負責鎮守潼關,后因在碭山阻擊日軍,與日寇不間斷血戰48小時,打退日軍多次進攻,一戰成名。
1938年,唐守治調至國民黨的王牌精銳稅警總團干部教育所教育長,正式成為蔣介石的心腹,并在之后前往緬甸與日軍血戰,立下赫赫戰功。
解放戰爭時期,唐守治更是少有的能與我軍部隊打得有來有回的國民黨將領。
其指揮的四平戰役,更是在解放戰爭初期給我軍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1949年初,唐守治被擢升為國民黨陸軍中將,并在后期作為死忠分子在福州、金門等地率部負隅頑抗,后隨蔣介石潰逃至臺灣。
唐守治在退守臺灣后憑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為國民黨立下的汗馬功勞節節高升,最終升至國民黨二級上將,任陸軍副司令,后在蔣介石去世當年離世。
3.劉廉一
劉廉一,湖南長沙人黃埔六期生,與前兩位有實打實的戰功的國民黨將領不同。
劉廉一更多時候是以陳誠將軍的心腹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的,他大多數時候也是在后方任職,并沒有什么實戰經驗。
在國民黨政權崩盤的前夕,劉廉一才開始臨危受命,率領其麾下的67軍出現在各方戰場中。
只不過他和他麾下的部隊在與我軍遭遇后大多數時候都是一觸即潰,并沒有什么值得稱道的地方。
能跟隨國民黨退守臺灣而不是被當作棄子留在大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陳誠將軍的力保。
4.容有略
容有略,廣東中山人,黃埔一期生,是二十個逃亡臺灣的軍長中資歷最深的一個。
在北伐戰爭中就有著非常不俗的表現,也因北伐積累的戰功在軍中節節高升。
抗日戰爭時期,容有略的功績和聲望都達到了巔峰。在常德保衛戰中,其拋下舊怨,馳援余程萬,助其守住了常德。
在衡陽保衛戰中更是率麾下190師死守衡陽47天,為國民黨大部圍殲日寇爭取了大量時間,而后受到蔣介石接見,并被授予青天白日勛章。
解放戰爭時期,榮有略不忍同胞相殘,并未與我軍有過正面交鋒。
1949年隨國民黨退至臺灣,并在臺灣度過晚年。
5.莫福如
莫福如,廣東茂名人,粵軍講武堂畢業,參加過兩次東征和北伐戰爭,前期一直作為張發奎的死忠,是粵軍中的虎將。
國民大革命失敗后,莫福如加入國民黨,開始追捧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多次與我軍戰斗,并在我軍發展壯大初期對我軍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解放戰爭后,莫福如隨薛岳駐扎在海南。
組建海南防衛總司令部第六十三軍,意圖作為臺灣國民黨殘部反攻大陸的馬前卒和跳板。
1950年,我軍跨越瓊州海峽,收復海南島,莫福如率殘部潰逃至臺灣。
作為敗軍之將的莫福如也理所當然的沒有受到優待,只被授予了一個虛職,并在臺灣度過殘生。
6.闕漢騫
闕漢騫,湖南寧遠人,黃埔四期生,是蔣介石麾下的反共急先鋒。
參與過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三四五次“圍剿”,對我黨的革命根據地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影響。
抗日戰爭時期,闕漢騫先后參加了淞滬戰役、武漢戰役、昆侖山大捷,并在1944年入緬與日軍作戰,打出了赫赫威名。
解放戰爭時期,闕漢騫作為出了名的反共分子,數次與我軍交戰,但其憑借出色的軍事才能多次化解危機,在我軍手中一直頑抗。
直到末期,國民黨的統治全線崩盤,其才率部潰逃至臺灣。
到臺灣后因性格剛烈多次與蔣介石發生爭執,闕漢騫在1952年選擇辭去所有官職,在家中潛心修佛。
7.薛家四兄弟
最后咱們來詳細講講抗日戰爭中赫赫有名,薛家四兄弟,在國民黨中有著一門四兄弟,四虎將的美譽。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薛岳將軍,國民黨上將軍銜,憑借天爐戰法多次打退了日寇的進攻。
更是被侵華日軍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贊嘆道“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獲得了中外贊嘆,是當之無愧的名將。
薛仲述、薛書達和薛季良三人也追隨著薛岳將軍的步伐,加入了國民黨,以自身的能力和薛岳將軍的提拔成長為國民黨的高級將領。
可是在抗日戰爭勝利后,薛家四兄弟做了錯誤的選擇,站在了人民群眾的對立面。
后因多次在與我軍的戰斗中失利,一步步被蔣介石邊緣化。
解放戰爭后期,見國民黨敗局已定,不死心的蔣介石派薛家四兄弟前往海南布防,準備做最后的負隅頑抗。
后我軍解放海南,四人乘機逃至臺灣。
薛岳、薛仲述在臺灣病逝,薛叔達移民加拿大,薛季良病逝于舊金山。
劉玉章
除了上述的十一位將領外,還有39軍軍長程鵬、23軍軍長劉仲荻、19軍軍長劉云瀚、18軍軍長高魁元、6軍軍長戴樸、5軍軍長高吉人、50軍軍長胡家冀、52軍軍長劉玉章、62軍軍長張光瓊、92軍軍長周兆龍等9位將領。
不過這9人無論是資歷還是個人經歷都非常一般,只因死忠于國民黨軍,且并未在解放戰爭中被打散編制所以才被蔣介石帶到臺灣,故此我們不做過多贅述。
國民黨作為站在人民對立面的存在,敗亡是其注定的結局。
只是這些將領或多或少都曾為國家和民族的復興做出過貢獻,只不過最后選錯了道路。
我們不能否定他們曾經的功績,只是他們在異鄉走到生命的終點時,有沒有后悔過當初的選擇呢,是否有懷念海峽另一邊的故鄉呢?
參考資料:
1、衡陽保衛戰的悲劇英雄方先覺——《中國檔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2-73,共2頁
2、抗日名將薛岳的傳奇人生——《貴陽文史》2010年第3期60-62,共3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