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兩周時間,美國對烏克蘭的軍援政策上演了一場急轉彎的政治華爾茲。
7月3日,白宮和五角大樓正式承認暫停對烏部分軍援,五天后特朗普卻突然批準運送防御性武器,而到7月14日,媒體曝出特朗普即將宣布全新"武裝烏克蘭"計劃。這種戲劇性轉折背后,是美國在中東壓力稍緩后的戰略騰挪——隨著伊朗對美基地襲擊威脅下降,美國得以從防空導彈的自我保障中"騰出手來"。
促使特朗普態度轉變的直接推手,是美俄高層溝通的徹底碰壁。
7月3日兩國元首通話后,特朗普公開承認"未取得任何進展",對普京表示"很不滿意"。面對俄軍對烏空襲的持續強化,美國不得不通過軍援升級釋放信號。美國智庫外交關系協會研究員查爾斯·庫普錢指出:"特朗普政府終于意識到,想在烏克蘭達成協議,必須向俄方施加更大壓力。"
軍援新方案暗藏精明的生意經。特朗普明確表示,北約盟國將為援烏的"愛國者"系統買單,德國總理默茨已承諾出資采購。美軍甚至考慮調用希臘庫存的防空系統。
這種"歐洲出錢、美國主導"的模式,完美詮釋了特朗普的"美國利益優先"原則——既避免過度消耗自身資源,又防止烏克蘭戰場崩盤。
北約秘書長呂特(資料圖)
正當美國調整軍援策略之際,北約秘書長呂特卻開辟另一條戰線。
7月15日,他公然向中國、印度、巴西三國發出威脅:"若不在50天內促使俄烏和談,將面臨美國二級制裁。"這番言論隨即引發國際社會震動。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次日作出嚴正回應:"中方始終認為對話談判是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唯一出路,堅決反對任何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他強調:"關稅戰沒有贏家,脅迫施壓解決不了問題。"
這延續了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一貫立場——不向沖突任何一方提供武器,同時保持與俄羅斯的正常貿易往來。
美國設計的"二級制裁"機制暗藏殺機。與傳統制裁不同,這套方案通過100%關稅大棒打擊與俄貿易的第三國。美國駐北約大使惠特克毫不掩飾地表示,矛頭直指購買俄油的國家。這意味著中國機電產品、印度醫藥原料等對美出口都可能遭受重創。
遭受威脅的國家反應各異。印度陷入兩難境地:俄烏沖突后其俄油進口量激增7倍,占總量45%。若按美國要求替換供應源,僅運輸成本就將飆升20%。巴西則強硬表態"不會屈服于外部壓力",其外長強調南美能源政策不應由華盛頓決定。
美國商務部長(資料圖)
這場精心策劃的制裁風暴暴露了美國的霸權本質。美國商務部長將制裁包裝成"經濟政策工具",卻掩蓋關鍵事實:美俄直接貿易額已萎縮至不足戰前5%。英國《獨立報》尖銳指出,這實質是用市場準入權脅迫他國選邊站。
更諷刺的是,北約內部文件顯示俄羅斯在北極僅增兵3000人,所謂"俄威脅"更像是制裁的借口。呂特一面要求各國施壓俄羅斯,一面宣布歐洲將"大規模資助烏克蘭武器",資金卻來自北約成員國被迫提升至GDP 5%的國防開支——讓歐洲既出錢又站隊。
特朗普一面聲稱"希望不必實施制裁",一面推動國會賦予其取消制裁的絕對權力。當美國國會討論將關稅提升至500%時,卻刻意忽視一個事實:全球前十大石油進口國中七國仍與俄保持貿易。全面制裁意味著與半個世界為敵。
特朗普(資料圖)
隨著50天倒計時的開啟,俄羅斯已明確表示"不會在威脅下談判",其駐美大使指出:"美國制裁歷史證明,這種手段從未真正解決問題。"烏克蘭則積極爭取更多武器,呂特透露北約正準備提供射程300公里的導彈系統。
這場危機已成為檢驗國際秩序韌性的試金石。
當單邊制裁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各國不得不在維護自身利益與規避風險間尋找平衡。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如何應對這場強權博弈,將重塑21世紀的國際關系格局。
而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炮火紛飛的烏克蘭大地,仍將在超級大國的角力中持續承受苦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