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回老家參加堂哥的婚禮,發現個挺有意思的事兒:院子里擺了三十桌流水席,開席后發現只有幾桌的人坐滿了,其他的桌子上都沒有坐滿,有的坐一半人,有的只有兩三個人!
問了大伯才知道,好多人微信轉了禮金,卻說“實在來不了”。這“熱席變冷席”的新怪象,在村里已經不是新鮮事了。
記得小時候,村里辦酒席比過年還熱鬧。誰家娶媳婦、嫁閨女,提前三天全村就開始忙活。
男人們搭棚子、借桌椅,女人們摘菜、洗碗,孩子們追著跑著等開席。開席時別說空座,連桌子縫里都能擠下幾個小孩。
那時候隨禮也簡單,一二十塊錢,或者是拿幾個自家的雞蛋就可以了!坐上席能吃幾個小時,臨走還得打包點肉菜帶回家。
而現在的酒席不一樣了。菜品從過去的“八大碗”升級成了海參鮑魚,煙酒非名牌不上桌,連桌椅都換成了統一的折疊圓桌。桌上鋪塑料布,碗筷是一次性的,非常方便!
可規格上去了,人氣卻下來了。堂哥婚禮上,我數了數,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就十來個,大多是頭發花白的長輩。
有個遠房嬸子悄悄說:“現在吃酒席風向變了,都是流行微信轉賬了!前陣子你三奶奶的壽宴,光微信轉賬沒來的就有二十多家。”
為啥年輕人不愛來?最直接的原因是“趕不回”。村里八成年輕人都在外地打工,廣州的電子廠、上海的建筑工地、杭州的服裝廠……
雖然辦酒席多在節假日,可來回車票錢比隨禮還貴,請假扣的工資更是不劃算。有個堂弟弟在深圳開網約車,堂哥結婚時他轉了八百塊禮金,語音里嘆氣:“回去一趟光油費過路費就得一千多,還得耽誤幾天工作,上有老下有小的,實在是沒有辦法啊。”確實是這樣,現在年輕人都在外地打拼,大家天南地北的,相距又遠,很多年輕人真的沒辦法趕回來!
而有一些在家的年輕人,他們不去吃酒席,是因為好些人對此提不起興趣。
00后侄女說:“酒席上全是不認識的長輩,坐那兒只能低頭扒飯,還得應付各種敬酒。不如在家刷劇自在,隨禮就是圖個心意到了。”
確實,現在年輕人社交方式變了,比起酒桌上的客套,他們更習慣用轉賬表達祝福,省去了見面的尷尬。
而有些長輩們不到場,多半是身體不允許。村里的老人大多有高血壓、關節炎,酒席多在院子里,夏天曬冬天冷,一頓飯吃下來渾身不得勁。
前陣子鄰居王大爺的孫子滿月酒,他親弟弟就沒到場,因為剛做完心臟搭橋手術,兩家離得又遠,醫生叮囑不能勞累。“禮金讓兒子捎過去了,人到不到不重要,別給孩子添麻煩。”電話里老人說得挺實在。
可為啥非要隨禮呢?這背后藏著農村人的處世智慧。村里的人情往來就像一張網,誰家沒點紅白喜事?
今天你不來,明天他家有事你也難開口。三叔在縣城開超市,常年不回老家,可村里誰家辦事他都讓我爸幫忙隨禮。
“錢不多,是個心意。萬一以后回老家蓋房、辦事,還得靠鄉親們搭把手。”
更深層的原因,是農村人情正在從“面對面”變成“線上化”。過去交通不便,走親戚靠步行,辦酒席成了維系關系的重要機會。
現在微信視頻隨時能連線,轉賬一秒到賬,“到場吃飯”的儀式感就沒那么重要了。有個在外做電商的老鄉說得直白:“我給禮金是怕斷了聯系,不來是因為實在沒時間,大家都能理解。”
其實熱席變冷席,未必是壞事。它說明農村的人情往來更務實了:不糾結形式,更看重心意;不攀比排場,更在乎真心!
或許再過幾年,農村酒席會變成“線上收禮+線下小聚”的模式:重要親戚到場熱鬧,遠親朋友線上祝福。
但不管形式怎么變,那份“禮到心到”的人情味兒,才是農村酒席最該留住的東西。畢竟,禮金可以轉賬,可餐桌上的歡聲笑語,視頻里是傳不過來的。
對此,你們怎么看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