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李淵占領大興,李密統帥的瓦崗軍和王世充在洛陽附近鏖戰,山東竇建德等政權紛紛建立,楊廣深知江北可能已經守不住了,所以這才決定遷都江南,學當年陳叔寶劃江而治。但是楊廣的決策進一步引發了跟隨他的關隴勢力的不滿,于是公元618年,關隴勛貴的代表人物宇文述的兒子們發動了江都之變,殺掉了隋煬帝楊廣,同時也對江都政權進行了血腥的清理。為什么宇文述的兒子們會發動江都之變?宇文化及殺掉楊廣的行為是否明智呢?江都之變的背后還有哪些復雜的博弈呢?我們今天就來讀一讀《資治通鑒》里面記載的江都之變,楊廣被殺的這段歷史。
01
《資治通鑒》原文
(原文和譯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參看本公號同步發布的原文和譯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設置放大觀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僅放置圖片
高祖神堯大圣光孝皇帝上之上
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
隋煬帝至江都,荒淫益甚,宮中為百馀房,各盛供張,實以美人,日令一房為主人。江都郡丞趙元楷掌供酒饌,帝與蕭后及幸姬歷就宴飲,酒卮不離口,從姬千馀人亦常醉。然帝見天下危亂,意亦擾擾不自安,退朝則幅巾短衣,策杖步游,遍歷臺館,非夜不止,汲汲顧景,唯恐不足。
帝自曉占候卜相,好為吳語;常夜置酒,仰視天文,謂蕭后曰:“外間大有人圖儂,然儂不失為長城公,卿不失為沈后,且共樂飲耳!”因引滿沉醉。又嘗引鏡自照,顧謂蕭后曰:“好頭頸,誰當斫之?”后驚問故,帝笑曰:“貴賤苦樂,更迭為之,亦復何傷!”
帝見中原已亂,無心北歸,欲都丹楊,保據江東,命群臣廷議之。內史侍郎虞世基等皆以為善;右候衛大將軍李才極陳不可,請車駕還長安,與世基忿爭而出。門下錄事衡水李桐客曰:“江東卑濕,土地險狹,內奉萬乘,外給三軍,民不堪命,恐亦將散亂耳。”御史劾桐客謗毀朝政。于是公卿皆阿意言:“江東之民望幸已久,陛下過江,撫而臨之,此大禹之事也。”乃命治丹楊宮,將徙都之。
時江都糧盡,從駕驍果多關中人,久客思鄉里,見帝無西意,多謀叛歸。郎將竇賢遂帥所部西走,帝遣騎追斬之,而亡者猶不止,帝患之。虎賁郎將扶風司馬德戡素有寵于帝,帝使領驍果屯于東城,德戡與所善虎賁郎將元禮、直閣裴虔通謀曰:“今驍果人人欲亡,我欲言之,恐先事受誅;不言,于后事發,亦不免族滅,奈何?又聞關內淪沒,李孝常以華陰叛,上囚其二弟,欲殺之。我輩家屬皆在西,能無此慮乎?”二人皆懼,曰:“然計將安出?”德戡曰:“驍果若亡,不若與之俱去。”二人皆曰:“善!”因轉相招引,內史舍人元敏、虎牙郎將趙行樞、鷹揚郎將孟秉、符璽郎李覆、牛方裕、直長許弘仁、薛世良、城門郎唐奉義、醫正張愷、勛士楊士覽等皆與之同謀,日夜相結約,于廣座明論叛計,無所畏避。有宮人白蕭后曰:“外間人人欲反。”后曰:“任汝奏之。”宮人言于帝,帝大怒,以為非所宜言,斬之。其后宮人復白后,后曰:“天下事一朝至此,無可救者,何用言之!徒令帝憂耳!”自是無復言者。
趙行樞與將作少監宇文智及素厚,楊士覽,智及之甥也,二人以謀告智及,智及大喜。德戡等期以三月望日結黨西遁,智及曰:“主上雖無道,威令尚行,卿等亡去,正如竇賢取死耳。今天實喪隋,英雄并起,同心叛者已數萬人,因行大事,此帝王之業也。”德戡等然之。行樞、薛世良請以智及兄右屯衛將軍許公化及為主,結約既定,乃告化及。化及性駑怯,聞之,變色流汗,既而從之。
德戡使許弘仁、張愷入備身府,告所識者云:“陛下聞驍果欲叛,多醖毒酒,欲因享會,盡鴆殺之,獨與南人留此。”驍果皆懼,轉相告語,反謀益急。乙卯,德戡悉召驍果軍吏,諭以所為,皆曰:“唯將軍命!”是日,風霾晝昏。晡后,德戡盜御廄馬,潛厲兵刃。是夕,元禮、裴虔通直閣下,專主殿內;唐奉義主閉城門,與虔通相知,諸門皆不下鍵。至三更,德戡于東城集兵得數萬人,舉火與城外相應。帝望見火,且聞外喧囂,問何事。虔通對曰:“草坊失火,外人共救之耳。”時內外隔絕,帝以為然。智及與孟秉于城外集千馀人,劫候衛虎賁馮普樂布兵分守衢巷。燕王倓覺有變,夜,穿芳林門側水竇而入,至玄武門,詭奏曰:“臣猝中風,命懸俄頃,請得面辭。”裴虔通等不以聞,執囚之。丙辰,天未明,德戡授虔通兵,以代諸門衛士。虔通自門將數百騎至成象殿,宿衛者傳呼有賊;虔通乃還,閉諸門,獨開東門,驅殿內宿衛者令出,皆投仗而走。右屯衛將軍獨孤盛謂虔通曰:“何物兵,形勢太異!”虔通曰:“事勢已然,不預將軍事;將軍慎毋動!”盛大罵曰:“老賊,是何物語!”不及被甲,與左右十馀人拒戰,為亂兵所殺。盛,楷之弟也。千牛獨孤開遠帥殿內兵數百人詣玄武門,叩閣請曰:“兵仗尚全,猶堪破賊。陛下若出臨戰,人情自定;不然,禍今至矣!”竟無應者,軍士稍散。賊執開遠,義而釋之。先是,帝選驍健官奴數百人置玄武門,謂之給使,以備非常,待遇優厚,至以宮人賜之。司宮魏氏為帝所信,化及等結之使為內應。是日,魏氏矯詔悉聽給使出外,倉猝之際,無一人在者。
德戡等引兵自玄武門入,帝聞亂,易服逃西閣。虔通與元禮進兵排左閣,魏氏啟之,遂入永巷,問:“陛下安在?”有美人出,指之。校尉令狐行達拔刀直進,帝映窗扉謂行達曰:“汝欲殺我邪?”對曰:“臣不敢,但欲奉陛下西還耳。”因扶帝下閣。虔通,本帝為晉王時親信左右也,帝見之,謂曰:“卿非我敵人乎!何恨而反?”對曰:“臣不敢反,但將士思歸,欲奉陛下還京師耳。”帝曰:“朕方欲歸,正為上江米船未至,今與汝歸耳!”虔通因勒兵守之。
至旦,孟秉以甲騎迎化及,化及戰栗不能言,人有來謁之者,但俯首據鞍稱罪過。化及至城門,德戡迎謁,引入朝堂,號為丞相。裴虔通謂帝曰:“百官悉在朝堂,陛下須親出慰勞。”進其從騎,逼帝乘之;帝嫌其鞍勒弊,更易新者,乃乘之。虔通執轡挾刀出宮門,賊徒喜噪動地。化及揚言曰:“何用持此物出,亟還與手。”帝問:“世基何在?”賊黨馬文舉曰:“已梟首矣!”于是引帝還至寢殿,虔通、德戡等拔白刃侍立。帝嘆曰:“我何罪至此?”文舉曰:“陛下違棄宗廟,巡游不息,外勤征討,內極奢淫,使丁壯盡于矢刃,女弱填于溝壑,四民喪業,盜賊蜂起;專任佞諛,飾非拒諫;何謂無罪!”帝曰:“我實負百姓;至于爾輩,榮祿兼極,何乃如是!今日之事,孰為首邪?”德戡曰:“溥天同怨,何止一人!”化及又使封德彝數帝罪,帝曰:“卿乃士人,何為亦爾!”德彝赧然而退。帝愛子趙王杲,年十二,在帝側,號慟不已,虔通斬之,血濺御服。賊欲弒帝,帝曰:“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鋒刃!取鴆酒來!”文舉等不許,使令狐行達頓帝令坐。帝自解練巾授行達,縊殺之。初,帝自知必及于難,常以罌貯毒藥自隨,謂所幸諸姬曰:“若賊至,汝曹當先飲之,然后我飲。”及亂,顧索藥,左右皆逃散,竟不能得。蕭后與宮人撤漆床板為小棺,與趙王杲同殯于西院流珠堂。
帝每巡幸,常以蜀王秀自隨,囚于驍果營。化及弒帝,欲奉秀立之,眾議不可,乃殺秀及其七男。又殺齊王暕及其二子并燕王倓,隋氏宗室、外戚,無少長皆死。唯秦王浩素與智及往來,且以計全之。齊王暕素失愛于帝,恒相猜忌。帝聞亂,顧蕭后曰:“得非阿孩邪?”化及使人就第誅暕,暕謂帝使收之,曰:“詔使且緩兒,兒不負國家!”賊曳至街中,斬之,暕竟不知殺者為誰,父子至死不相明。又殺內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蘊、左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秘書監袁充、右翊衛將軍宇文協、千牛宇文皛、梁公蕭鉅等及其子。鉅,琮之弟子也。
難將作,江陽長張惠紹馳告裴蘊,與惠紹謀矯詔發郭下兵收化及等,扣門援帝。議定,遣報虞世基;世基疑告反者不實,抑而不許。須臾,難作,蘊嘆曰:“謀及播郎,竟誤人事!”虞世基宗人亻及謂世基子符璽郎熙曰:“事勢已然,吾將濟卿南渡,同死何益?”熙曰:“棄父背君,求生何地?感尊之懷,自此決矣!”世基弟世南抱世基號泣,請以身代,化及不許。黃門侍郎裴矩知必將有亂,雖廝役皆厚遇之,又建策為驍果娶婦;及亂作,賊皆曰:“非裴黃門之罪。”既而化及至,矩迎拜馬首,故得免。化及以蘇威不預朝政,亦免之。威名位素重,往參化及;化及集眾而見之,曲加殊禮。百官悉詣朝堂賀,給事郎許善心獨不至。許弘仁馳告之曰:“天子已崩,宇文將軍攝政,闔朝文武咸集。天道人事自有代終,何預于叔而低回若此?”善心怒,不肯行。弘仁反走上馬,泣而去。化及遣人就家擒至朝堂,既而釋之。善心不舞蹈而出,化及怒曰:“此人大負氣!”復命擒還,殺之。其母范氏,年九十二,撫柩不哭,曰:“能死國難,吾有子矣!”因臥不食,十馀日而卒。唐王之入關也,張季珣之弟仲琰為上洛令,帥吏民拒守,部下殺之以降。宇文化及之亂,仲琰弟琮為千牛左右,化及殺之,兄弟三人皆死國難,時人愧之。
化及自稱大丞相,總百揆。以皇后令立秦王浩為帝,居別宮,令發詔畫敕書而已,仍以兵監守之。化及以弟智及為左仆射,士及為內史令,裴矩為右仆射。
宇文化及以左武衛將軍陳稜為江都太守,綜領留事。壬申,令內外戒嚴,云欲還長安。皇后六宮皆依舊式為御宮,營前別立帳,化及視事其中,仗衛部伍,皆擬乘輿。奪江都人舟楫,取彭城水路西歸。以折沖郎將沈光驍勇,使將給使營于禁內。行至顯福宮,虎賁郎將麥孟才、虎牙郎錢杰與光謀曰:“吾儕受先帝厚恩,今俯首事仇,受其驅帥,何面目視息世間哉!吾必欲殺之,死無所恨!”光泣曰:“是所望于將軍也!”孟才乃糾合恩舊,帥所將數千人,期以晨起將發時襲化及。語泄,化及夜與腹心走出營外,留人告司馬德戡等,使討之。光聞營內喧,知事覺,即襲化及營,空無所獲,值內史侍郎元敏,數而斬之。德戡引兵入圍之,殺光,其麾下數百人皆斗死,一無降者,孟才亦死。孟才,鐵杖之子也。
武康沈法興,世為郡著姓,宗族數千家。法興為吳興太守,聞宇文化及弒逆,舉兵,以討化及為名。比至烏程,得精卒六萬,遂攻馀杭、毘陵、丹楊,皆下之,據江表十郡。自稱江南道大總管,承制置百官。
原文文字版本請點擊以下鏈接閱讀
02
譯文
03
收獲與反思
江都之變的核心其實還是關隴勛貴勢力和南方勢力之間的徹底決裂。而這種決裂是以隋煬帝被殺,南方勢力被血腥清算為代價的。
我們之前就談到過,西魏,北周的成功是關隴勢力的崛起,而這個關隴勢力以當時跟隨賀拔岳兄弟起事的一些勢力為代表的。所以當年賀拔岳被害后,這些勢力推舉了宇文泰上位,其實不過是推舉了一個代表而已,在他們的眼里,后來建立的西魏政權,其實核心的董事會還是關隴勢力,不過董事長是宇文泰罷了。這也體現在西魏封的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上,每一方勢力都擁有自己的軍隊,在朝堂上互相制衡。
但對于董事長而言,對于這種分權制衡肯定是不滿的,于是逐步削權將權力逐漸抓在自己手上就成為必選的路線,當年獨孤信等人的被害其實就是的斗爭的結果。
而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有后來在關隴勛貴支持下的楊堅的篡位成功。但作為帝王的楊堅,在登基之后顯然也是不滿自己被背后的關隴勛貴掣肘的,當時的太子之爭就是明證。
不過楊堅很聰明,把這樣的難題留給了自己的兒子楊廣,而之所以選擇楊廣,就是因為楊廣的根基在南方,是有可能擺脫關隴勛貴的掣肘的。
而楊廣上位之后也是這么做的,逐步重用南方勢力,逐漸削弱關隴勛貴在朝堂上的影響力,打壓關隴勛貴,甚至興建東都和江都其實都是出于這樣的考慮。
我覺得在當時楊廣已經不信任關隴勢力了,他知道遲早要跟關隴勢力決裂,所以他后來堅持不留在大興城,就是因為他害怕被關隴勢力所挾制,而堅持要到有自己根基的江都去其實主要是基于這樣的考慮。
而后來確實也是這樣發展的,先是楊玄感,李密等人的叛亂,想要取代隋煬帝。之后就是李淵太原起事,之前的一些關隴勢力就紛紛歸附了李淵。實際上都是董事局要撤換董事長,流程上走不過去就搞武力搶奪罷了。
這時在江都的隋煬帝也明白局勢已經不可逆轉了,所以他才考慮最后一步,就是遷都到長江以南,學當年的南陳,和關隴政權劃江而治。
但是在隋煬帝遷到江都的政權中,依然有大量的關隴勢力,尤其是以當年跟隨他的宇文述等勢力為代表。
當年宇文述跟隨楊廣,不過是因為當年楊廣還沒有跟關隴勢力做切割,在關隴勢力中還有一部分人是支持楊廣的。
但當李淵的政權在大興建立起來,而楊廣想要遷都南方劃江而治時,相當于要跟關隴勢力做徹底切割了,這些跟隨楊廣的關隴勢力就面臨著一個選擇的問題,是跟隨楊廣到南方還是跟楊廣切割投奔李淵。
而在人心浮動之際,楊廣為了震懾這些猶豫的勢力,又采取了鎮壓的方式,殺掉了出逃的一些將領,同時還將在大興有家屬歸順李淵的人抓了起來。
其實楊廣抓這些人也是迫不得已,因為他不知道這些人會不會跟李淵內外勾結顛覆自己。但是他這樣一搞,這些跟隨楊廣來到江都的關隴勢力人人自危。因為他們都有家人在長安,都害怕因為長安的家人歸順李淵讓自己遭遇到不測。所以在當時的江都更是人心惶惶。
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才有了眾多從關中招募的驍果密謀要逃跑。
其實這些從關中招募來的驍果不穩定早就發生了,后來楊廣聽從了裴矩的建議,將江都城中的寡婦處女等搜來,然后許配給這些驍果,希望讓他們在南方安家,由此消除他們想要回北方的迫切心情。當從現實情況來看,并沒有達到預期。這些人當知道可能一輩子回不了北方,見不了自己的父母家人時,就紛紛選擇了逃跑。這就導致了楊廣的隊伍出現了嚴重的不穩定的因素。其實當時李密沒有進關中,他自己的解釋也是怕戰事不利,士兵逃亡,也是這個原因。
而當時不僅是士兵不穩定,一些高級軍官也是如此,如本文中所提到司馬德戡與虎賁郎將元禮、直閣裴虔通等人就串聯在一起,準備一起逃跑。
而之后這個串聯在一起的人就越來越多,直到宇文述的幾個兒子也加入其中。
而從后來的歷史來看,顯然當年江都之變不是宇文家族后來加入這么簡單。宇文述作為關隴勛貴的代表,當年是忠心耿耿跟隨楊廣的,一直陪著楊廣到江都。但是我們看到宇文述的三個兒子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和宇文士及在當時都是不安分的,他們在關隴勢力內是有著強大號召力,同時跟李淵等勢力有著及其密切的聯系的。歷史記載當年李淵擔任殿內少監的時候,就跟宇文士及深度結交的。
另外之前我們就談到李淵自己就說過在涿州的時候就跟宇文化及有多次密談,所以很可能當時在宇文士及的牽線下,宇文化及就已經跟李淵站在了一個陣線里,也許李淵當時就承諾過宇文化及的一些好處。
所以《資治通鑒》上講是趙行樞等人找到宇文智及,想讓他參與到逃亡中,而宇文智及否定了他們的逃亡計劃,認為與其逃亡還不如聯合起來推翻隋煬帝。而之后他們找到了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在大家的逼迫下才同意起事,這個歷史感覺有一點被后世加工過的感覺。一方面從后來事情的發展來看,宇文化及兄弟和李淵等人勾結在一起的跡象是很明顯的,后來宇文化及堅持要殺掉隋煬帝,然后帶領大家回長安這個事情是對李淵有利的。如果宇文化及不殺隋煬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反而對宇文化及掌控政權更為有利。而后來李密,竇建德都聲討宇文化及弒君,而李淵反而支持宇文化及,甚至召他們到長安,并加官進爵也說明李淵應該不僅知情,還脫不了干系。
而在這里面宇文士及的完美隱身也是可疑的。宇文士及后來成為唐朝宰相,而弒君這個事情在儒家里是大罪,所以后來李世民又與宇文家族做切割,然后宇文士及完美隱身可能跟這個有關。
所以從這一點來判斷,我個人感覺這個事件實際上很可能是宇文化及兄弟主導的事件,而且應該籌備了很長時間,否則絕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做到如此嚴密的部署。而且其中挑動驍果和將領不滿,散布謠言說楊廣要殺掉所有關中來的驍果也是他們謀劃中的一部分。
另外歷史中提到隋煬帝楊廣其實早就有危機感,所以也做了一些應對,比如挑選了幾百名勇猛矯健的官奴,安置在玄武門,稱為“給使”,以防備突然發生的情況,待遇優厚,甚至把宮女賜給給使。但在江都之變當天,這些人全部都不在崗,原因是司宮魏氏假稱圣旨放全體給使出宮。而書中提到這個魏氏就是被宇文化及收買,而想必收買一個隋煬帝非常信任的身邊人絕不是一日之功,所以更驗證了宇文化及兄弟想要謀反也絕不是臨時起意的事情。
史書上記載的江都之變的過程是:
三月十日,司馬德戡召集全體驍果軍吏宣布起事,之后偷出馬匹兵器(這些應該都是提前計劃好,謀劃好的)。當天他們安排了元禮、裴虔通在宮內值班,唐奉義關閉城門,切斷駐扎在城外的來護兒的軍隊和城內的聯系。三更時司馬德戡集結兵馬完畢開始縱火,當時隋煬帝楊廣看到火光,問當值的裴虔通,裴虔通聲稱是草坊失火。當時宮內外的消息就已經被隔斷了。
但當時在城外的隋煬帝的孫子,十六歲的燕王楊倓發覺情況不對,當時宮門封閉了,他就鉆下水道進去準備報信,結果到了玄武門被攔下,面對盤查,他撒謊說自己中風了,所以要和爺爺見最后一面,當然這樣的謊話太假了,誰信啊,所以就被抓起來了。當然當時編得再圓也沒戲,當時是凌晨時分,去見皇帝就是報信的。
當時裴虔通作為內應,就開始撤換宮內的侍衛,將侍衛換成自己的人,右屯衛將軍獨孤盛發現異常,帶著幾十個人抵抗,結果被亂兵殺死。千牛獨孤開遠帶領數百殿內兵到玄覽門敲門,準備抵抗叛軍,結果沒有人開門。司宮魏氏事先假傳圣旨,將最忠實的官奴都放假趕出宮去,所以最終隋煬帝這邊就毫無設防了。
隋煬帝逃到西閣,被校尉令狐行達搜出來。見到裴虔通,隋煬帝質問裴虔通自己如此信任他,為什么還要謀反?裴虔通說是因為將士都想要西歸。隋煬帝同意馬上可以跟他們西歸。
隨后宇文化及進宮,下令殺掉隋煬帝。裴虔通先是殺了十二歲的趙王楊杲,之后要殺隋煬帝,隋煬帝堅持:“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怎么能對天子動刀,取鴆酒來!”馬文舉等人不答應,讓令狐行達按著煬帝坐下。煬帝自己解下練巾交給令狐行達,令狐行達絞死了煬帝。
之后宇文化及又殺了楊秀和他的七個兒子。又殺了齊王楊暕及其兩個兒子和燕王楊倓,隋朝的宗室、外戚,無論老幼一律殺死。亂兵又殺了內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蘊、左翊衛大將軍來護兒、秘書監袁充、右翊衛將軍宇文協、千牛宇文皛、梁公蕭鉅等人及其兒子。
當時裴蘊本來得到消息,與張惠紹商量假稱圣旨調江都城外的軍隊逮捕宇文化及等人,敲開城門援救煬帝。但通報給虞世基之后,虞世基懷疑謀反的事不真實,壓下來沒有答復。從而喪失了最后反抗的機會。
之后宇文化及自稱大丞相,總理百官。以煬帝皇后的命令立秦王楊浩為皇帝,然后下令準備開拔回長安。
從這個政變過程來看,宇文化及之所以政變成功,一方面成功的利用了隋煬帝身邊家在關中的將士們不想到南方去,想回到長安的期望,從而得到了很多家在關隴的將士的支持。而宇文化及等人又通過各種運作,買通了隋煬帝身邊的親信,從而制造了政變的機會。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勢力都是支持宇文化及的,當時的朝堂上還是有很多勢力支持隋煬帝的,包括出身南方的裴蘊,虞世基,來護兒等人都是隋煬帝的支持者,后來這些人也都在政變中被殺。
史書上還記載當時給事郎許善心,右屯衛將軍獨孤盛,千牛獨孤開遠,千牛左右張琮等人都效忠楊廣而被殺。
虎賁郎將麥孟才、虎牙郎錢杰和折沖郎將沈光也密謀攻擊宇文化及,孟才聯合了與他有恩舊的人,率領數千名部下計劃襲擊宇文化及,結果消息泄露而被殺。沈光帶人襲擊宇文化及營帳結果撲空,其手下的幾百人全都拼殺而死,沒有一個人投降。
由這一點也證明當時楊廣的政權并不是缺乏支持者,宇文化及的這次政變據統計,被殺的90%都是當時朝堂上的江南勢力,所以才有這次政變其實就是關隴勢力對隋煬帝及扶持他的南方勢力的清算,是關隴勢力和南方勢力的徹底割裂。
其實這也是楊廣所預料到的,他為什么在生前執意要遷都江南,就是發現關隴勢力已經要向自己動手了,而當時支持他的反而是江南的勢力,所以他才要謀求退到江南劃江而治。但終究還是晚了一步。
所以客觀的講,楊廣的悲劇不完全是有些文章說楊廣本身是一個暴君造成的,他的失敗其實是從楊堅篡位開始就埋下來的。楊堅篡位統一南方后就不愿意受關隴勢力的鉗制,要把隋朝變成楊家的天下而不是關隴勢力的天下,勢必就會走到和關隴勢力分道揚鑣的這一刻,只不過楊堅把這一攤子都留給了楊廣。楊廣本來可以通過對外擴張,然后整合和扶持支持自己的南方勢力,來平衡朝堂,但三征高句麗的失敗,反而讓關隴勢力率先發難,最終楊堅雖逃離長安,依舊死在了江都城。
其實宇文士及如果不殺楊廣,控制了楊廣,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能歷史就會改變,因為當時不管是李密還是李淵還是王世充,只要隋煬帝在,都不敢貿然稱帝,那么宇文化及就可以學曹操,掌控主動權。但宇文化及殺掉楊廣顯然是一招臭棋,因為宇文化及殺掉楊廣,馬上李淵那邊就沒有了壓力,馬上就搞禪讓稱帝了。而宇文化及竟然還想回到大興城,所以很可能宇文化及也是被李淵忽悠了。他殺了楊廣,得到好處的只有李淵。而宇文化及也就成為棄子最終自己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最終除了宇文士及,其它參與謀反的人都成為了大唐的犧牲品。這里面李淵給裴虔通這些弒君的臣子冒天下之大不韙加官進爵,而到了李世民執政,又將裴虔通這些人全部削職查辦也是耐人尋味的。
關注《讀史學文》,解碼更多王朝興衰密碼
點擊收藏,防止失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