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漳州聯勤保障部隊第909醫院感染科收治了一位因食用隔夜菜而感染戊肝的患者。事發當天,張大爺食用了低溫存放超過24小時的涼拌菜和米飯。起初,張大爺僅感到輕微乏力、食欲不振,出現反復腹瀉,起初他并未在意,以為只是簡單的腸胃不適。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癥狀逐漸加重,出現了皮膚和鞏膜黃染、尿色加深等典型黃疸癥狀。家人見狀,急忙將他送往醫院就診。經詳細檢查,張大爺轉氨酶飆升,被確診為戊型病毒肝炎。經過半個月的保肝、退黃等治療,張大爺的癥狀改善,肝功能明顯好轉,最終順利出院。
醫生介紹,病毒性肝炎家族有5“兄弟”,分別為甲肝、乙肝、丙肝、丁肝和戊肝。其中,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
常見的感染途徑包括食用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如貝類、生腌海鮮、涼拌菜等,特別是儲存不當、放置過久的食物,在適宜的溫度、濕度環境下,極易滋生細菌和病毒;飲用不潔的飲用水、未經煮沸的山泉水等;接觸感染源后未規范洗手,例如照顧、密切接觸戊肝患者后,如果沒有正確洗手,就可能被感染。戊肝知名度不大,但殺傷力很強。根據全國疫情數據顯示,自2012年以來,戊肝發病率持續超過甲肝,居急性病毒性肝炎之首,且病死率約為甲肝的10倍。
專家特別提醒,為預防戊肝及其他食源性疾病,應盡量避免食用隔夜菜,尤其是涼拌菜、海鮮、肉類等高蛋白、高水分食物。同時,日常飲食中要注重生熟分開,養成勤洗手的良好衛生習慣,從源頭降低感染風險。尤其是家中有老人、孕婦等特殊群體的,更要格外重視食品安全,切勿因一時節儉而忽視健康。
一旦出現黃疸、發熱、乏力、惡心、嘔吐、肝區痛等不適癥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防止重癥肝炎、肝衰竭等嚴重肝病的發生。
來源: 聯勤保障部隊第909醫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