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開始,山水畫真正進入了鼎盛時期,宋元畫家以自然山水為始,不同皴法的成熟運用,描繪各地的自然山川,加之情感寄托,豐富了山水畫的表現(xiàn)手法,開創(chuàng)了山水畫的新局面。
宋人團扇《秋江暝泊》
宋元山水畫,如兩座高聳入云的山峰,在華夏藝術長河中投下了永恒的身影。這時代的丹青,非僅為紙墨上的風景描摹,而竟以天地為紙、以心為墨,演化成一種深刻文化精神的具象——從北宋初顯的宇宙圖式,到南宋對詩意棲居的凝視,終至于元代文人心靈的隱逸皈依,每一幀絹素都在無聲訴說著民族精神內(nèi)里的輾轉(zhuǎn)蛻變。
范寬《溪山行旅圖》
北宋山水,是宇宙秩序的莊嚴塑像。范寬《溪山行旅圖》中,主峰兀自矗立、直逼天際,山體凝重如大地骨骼,山澗幽深如時間刻痕;郭熙的《早春圖》更如一幅精妙設計的自然交響,山勢高低蜿蜒如龍蛇騰躍,林木疏密有致如音符排列,萬物被納入一種宏大周密的秩序構架。此非僅為自然之像,而是“天人合一”宇宙觀的淋漓顯現(xiàn)——山石草木皆成為宇宙精神的可感符號,是北宋人胸懷天下,欲為天地立心的宏愿在絹素上的回響。
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也是藝術作品里意境的源泉。畫家的情感和感受來自生活,郭熙的《林泉高致·山水訓》中記載:“君子之所有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圓養(yǎng)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親也。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煙霞仙圣,此人所常愿而不得見也。”宋元畫家董其昌說:“以境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宋元畫家暢游山水,飽游飫看,熟悉真山水,才能得山水之真趣。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范寬“師物”、米芾“坐觀江山,日夕臥起其中,以領略煙云出沒、沙水映帶之趣”、黃公望“終日只在荒山亂石叢木深林中坐”等,只有對生活之景的不斷觀察與積累,才能創(chuàng)造出一幅幅生動的畫作。
郭熙早春圖
宋元畫家在山水畫的表現(xiàn)上,設色較少,注重墨色的運用,極力營造筆墨特征之意境。畫之意境與畫家的筆墨氣質(zhì)相輔相成,畫家筆墨氣質(zhì)不同,畫面所體現(xiàn)的意境也有所不同。其次是畫面布局,北宋山水畫以畫面內(nèi)容的豐富與構圖的飽滿為審美追求,畫家把畫面創(chuàng)造豐富,構圖飽滿,借客觀物象之描寫,表達思想情感;南宋山水之境界,追求以少勝多、以虛帶實,利用空間的留白,即計白當黑,使畫境寓意深遠,開創(chuàng)秀麗、雅致的山水之境。另外,通過對畫面物象的巧妙處理,峰巒林壑天然而成,舒暢自然,自成天趣。
南宋山水則悄然從宇宙宏闊轉(zhuǎn)向了人間情致的精致濃縮。馬遠《踏歌圖》中,巨石兀立如屏風般切割畫面一角,人物踏歌而行,天地微縮成詩意的背景;夏圭《溪山清遠圖》則借“留白”為虛境,以水天浩渺之空闊托出山樹之細微豐潤。這種“馬一角、夏半邊”的構圖,是藝術對現(xiàn)實飽含深情的回眸與凝望——畫者將自然之壯麗凝練為可觸可感的生活片段,使觀者“不下堂筵,坐窮泉壑”,在咫尺之間尋得詩意棲居。
元代山水畫更褪去外在形貌,化為文人心中深藏的丘壑。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以書法筆意入畫,線條流轉(zhuǎn)如篆刻金石,山石草木盡顯內(nèi)在風骨;倪瓚則更以枯筆淡墨,于荒寒疏林中安放一座座空寂無人的亭臺——此等孤高之境,正如其畫上題詩:“天地一蘧廬,生死猶旦暮”,畫筆已然化為文人在亂世中安放靈魂的“蘧廬”。文人以筆墨為舟筏,載著他們澄澈之心隱入精神山水之中。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局部
宋元山水不僅僅是生活之景的再現(xiàn),而是藝術家思想感情的熔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畫之境界即畫者精神的棲息地,所期盼的理想圖景。“凡所游履,皆圖之于室。”畫家重視山水畫中的精神旅程,而達到洗身、養(yǎng)心、澄懷、暢神的靈境。宋代畫家范寬正是因為“吾與其師于物者,未若師諸心”,才有了《溪山行旅圖》的雄渾之境;郭熙的畫氣質(zhì)孤傲、冷峻,在《早春圖》中,體現(xiàn)了冬山慘淡而如睡之清逸之境。尤其是元代,與南宋社會政治的不同,放棄“學而優(yōu)則仕”的傳統(tǒng)儒家思想,把個人情感寄托于畫,追求心靈的安逸與暢然。自然可以解決一個人心靈、精神以及現(xiàn)實面臨的困難,因此,在元代山水中,畫家多為表達胸中逸氣,主要強調(diào)畫家的主觀情感,寫實性退其次。隱士的出現(xiàn),加大了山水畫發(fā)展的進程,強調(diào)對“簡”的追求,以倪瓚、吳鎮(zhèn)為代表的元四家,現(xiàn)實之景的要求遠不如心中之景之表達,“逸筆草草,不求形似”“抒胸中逸氣耳”“聊以自娛”等,正是其真實的寫照。
郭熙林泉高致
宋元山水畫家在不同的地域,取自然之精粹,創(chuàng)造出各自獨特的藝術語言,呈現(xiàn)出非凡的山水意境。雖然個人風貌不同,但是他們達到了藝術上的頂峰階段,為后人學習之典范。
回望宋元山水畫卷,其震撼力絕非僅僅來自技法,而是源于其深植于文化精神血脈中的演變軌跡。從北宋囊括天地的宇宙圖式,到南宋對人間詩意的精心采擷,直至元代文人將山水化為心靈的凈土——那綿延千載的筆痕墨韻,始終在無聲傳遞著一個民族對天地、人世、心靈之間關系的深邃理解與執(zhí)著追求。
那些泛黃絹素之上,不只是山水的形貌,更是民族精神的肌理。當我們凝視這些古畫,亦是在凝視自身靈魂深處永恒不滅的宇宙之圖景——那丹青中的宇宙,早已成為我們精神故鄉(xiāng)的永恒地圖。
王華臨摹青汴隱居圖
作者簡介:王華,字墨媛,原名汪云華,1968年8月生于蕪湖市,黃山市屯溪美協(xié)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當代書畫研究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北方畫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一級美術師,中國書畫藝術委員會會員,安徽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黃山市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喜歡文學,愛好作詩詞,散文《水墨鏡天太平湖》《青弋江:不失的恩情》分別發(fā)表于《太平文學》《蕪湖散文》。署名王華(墨媛)發(fā)表多篇美術論文,其中《傳統(tǒng)文化是當代美術創(chuàng)新的時代訴求》《中國畫與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及文化品格》《“藝法自然”是中國畫發(fā)展的重要課題》《徐悲鴻“惟妙惟肖”觀與中國畫的筆墨情趣》《藝術家王華談石濤一畫論》《談談如何追求山水畫的文氣與雅致》《探討中國畫藝術中的“神似”于“形似”理念及其表現(xiàn)形式的深刻內(nèi)涵》等被多家網(wǎng)站收錄文庫。2008年7月中國文藝出版社《美術時空 王華國畫作品特刊》發(fā)行,2014年1月《中國品牌》雜志總第79期中國藝術家欄目第126-127頁刊登人物簡介及國畫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