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恒是成色十足的黔中土著:1964年生,1990年畢業于貴州大學藝術學院,并留校任教,2002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博士課程高級研修班,師從張立辰教授。其時,恰值我執教于該班,他方遇同里,彼此都甚感親切。學成返黔后,徐恒受聘為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與我遂成同里同校。
返黔之初,他仍眷戀北京,畢竟,首都提供的機會要大得多。我勸他,太熱鬧的地方也有負面影響,畫山水,還是以親山水、友山水為好。當然,我有未盡之意,愚意,年輕人,過早風光,出則“奔馳”、宿則“五星”,易染習氣。而居山野、傍溪流、屏鬧市、守幽齋,雖亦有所失,然或可收“寧靜致遠”之功。自古俊才,多出于山野,在今日,山野尤足以助人收心斂性、澡雪精神。
《觀音山下不老松》180cmx97cm 2022年
當代山水家之缺失,恰在疏山水、遠學問。舉目所見,盡皆豪宅華廈,視覺經驗所積累的,都是與自然異樣的人文創為,而新一代人鮮有讀經誦典者。讀書對山水家而言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求知,既為中國畫,既為文人畫,則此種畫乃出于中國文人之手者。中國文人看山水的獨特視角及理念,對于中國畫之如此而非彼,是先驗地規定了的,簡言之,如何看待世界決定了如何表現世界。紙面上的山水,是畫家所認為的山水。古之文人是以文化眼光看山水,而非以物理眼光看山水。
徐恒生于山巒疊嶂、湖環溪繞的貴州,而貴州山水,因乏名流吟、繪,頗近乎深閨佳麗,雖傾城傾國,卻知之者鮮少。這是一塊有待山水家來開發的處女地。離開這塊舉目所見皆可入畫的勝地,對于一個山水家而言,豈非拋舍“師法造化”的禪堂?
《云中蘭花村》138cm×69cm 2024年
自2003年以后,徐恒的“山水”,幾乎完全取材于侗鄉苗寨,他成功地用古、今名家的技藝來巧構黔山黔水。作于2003年的《日出林初動》,“滿構滿黑”,有頗濃的“李(可染)家山水”意緒,而后,“滿”、“黑”風韻日減,轉而著力于清空,漸有宋、元之致。近年來,追求蒼簡、隨意,又呈漸江及賓虹老人的風味。六年之中,數易其風,這是一個探索的過程,而重要的是,這一過程是循經典以趨的。
對繪畫而言,構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整體呈現,畫家的美學理念經全圖而和盤托出。觀者的第一印象,也是整體的面目。寫文章無定法,繪畫的構圖,也無定法,“半邊”、“一角”也罷,“滿”也罷,“簡”也罷,都只是對“位置”的“營造”而已,其成功與否,全視畫家的“道行”——他的學養、美學趣味及筆墨技巧。對于文人畫而言,因不受物理的限制,“位置”的“經營”更具主觀性,這對于畫家是既方便又困難的——不受物理限制便可以隨意為之,而俗手則僅能涂抹。
《侗寨鼓樓》69cmx138cm 2025年
徐恒在“經營位置”上,近十年來,做過種種努力,“平遠”、“高遠”、“深遠”也好,“滿”、“簡”也好,“半邊”、“一角”也好,他都一一踐履前賢法式。而其總體趨勢則是求簡。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逐漸從紙面上學習經典法則趨向于從自然本身去探索造化安頓眾有的“道趣”。具體地說,他更留意貴州觀景的區域性天然構成。貴州風光,既非富春江,亦非黃山,它沒有那么濃重的文人氣息,也沒有那么濃重的“禪氣”。貴州的山,博大奇詭,很“霸氣”,而隱于山間的侗村苗寨,只有民族氣息,而少書樓禪堂的“仙家”氣象。貴州的水,動者有飛流直瀉的黃果樹瀑布,靜者有千頃如鏡的紅楓湖。前者驚心動魄,后者情意綿遠。沉于高樓深院中的山水家,只知從前人故紙中去獲得些許氣息,而不知古之名家大師的第一功夫只是“師法造化”。
徐恒“師法造化”才是探索的初期,中國的“寫生”是需要文化和藝術經驗積累的。前代名家,遠而至于黃公望、馬遠、石濤、漸江,近而至于黃賓虹,無人不是醉于山間、癡于水畔者。山水畫家而無山水情、山水畫家而無山水觀,雖寫山水,“盲”涂而已。昧于山水而畫山水,非“盲”而何?
《遙遠山村隔塵囂》48cmx48cm 2025年
我客黔至今凡五十有四年矣,而我的“自然觀”卻始成于特殊情況之中,那時我在“棚”(“牛棚”)中,處境艱危,每見人,都怵然為懼,故每每獨避于校園中的池畔樹下,一時竟猛賞花木池魚,不因我為“賤囚”而鄙待之,花如常地開而復凋,魚如常地悠游。自是,由親花木池魚而延及山山水水。這當然是在特殊情況下的“頓悟”,然因此一悟,才成就了個人的“自然觀”,這不是從書本上學來的,而從生活中悟出來的。時下,不少山水家到山水間,是以旅游心態趨赴之的,他們是去“體驗生活”,是去“搜集素材”,故身在山水間心在山水外——很“隔”。古之山水家,多系通博之士,故臨山近水,必能誦吟山水詩詞,這些詩詞更能激起他們的創作靈感,古之山水名作,不少是寫李、杜、王(維)詩意的。內修養的充沛,使心靈成為一潭活水,不僅足以朗照萬類,雖一石投入,亦可激起漣漪層層。徐恒在這些年對繪畫理論的認知探究,因為避處山區,能夠相對專注引入豪端,現于娟素。他所取得成績是可喜的,然未來的道路還長,唯胸懷大志者才不會迷于當下,自強不息,至晚歲才可望“從心所欲不逾矩”。
《晨曦》48cmx48cm 2025年
古典名作的主題意義,在當代獲得了新的拓展——在機械擠迫人類的今天、在環境惡化的今日,我們面對宋、元以及清初名家經典的“山水”,那山山水水,便成了今日人類所樂往的凈界。充滿火藥味的作品是應非常之需的非常之作,而恬和安謐的主題價值才是永恒的。
徐恒用筆“重”,“重”則“笨”,從操作說,此即由“生”至“熟”,由“熟”返“生”的辯證過程,這是中國繪畫獨特的技術論。技巧嫻熟,用筆沉著,則可免于浮滑。凡山林叢木,雖疊筆如麻,而筆筆沉著,借助線態及墨色的濃淡,空間關系井然有序,天然的山巒,由數不盡的林木粧構而成,而自然生態,總是有序的,這是天工的妙作。我總是希望當代有區域性的畫家,傾畢生之力以寫一方之景。
《黎平侗寨》138cm×69cm 2025年
中國畫的筆、墨不僅僅是一種造型手段,它本身就具有審美價值,這就是說,筆、墨有雙重功能,即用以去描山繪水,以顯山姿水態,同時,它本身也必須有趣味。如果在作“山水”時。心中只有山、水,而忘卻筆墨,這便非佳作。徐恒對筆、墨是特別重視的,這些年也有了可觀的功力和境界。緣于生態環境的特殊,貴州的山,“骨”多于“肉”,土層薄,山體便露“筋”露“骨”,而林木大多生長于石縫中,故形狀奇古,凡此種種,徐恒多予留意,用筆力求“拙”、“沉”,用墨力追蒼茫,以此避免媚艷,而去造古奇之韻致。此種“古奇”不是故意作態,大自然本就自自然然,一旦流于作態,便盡失天趣。
《山中何所有,嶺上白云多》138cmx69cm 2025年
我于繪畫,本屬業余之嗜,票友登臺,未必入譜,而云此云彼,皆為一己孔見。在我看來,徐恒的畫是可評當評的,因之,我欣然于此炎暑中揮汗草成是稿。
文/姜澄清,來源:徐恒山水畫)
藝術家簡介
徐恒,男,1964年生于貴州貴陽。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貴州省美術家協會主席,貴州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農工黨貴州書畫院名譽院長,書畫頻道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2002年中央美術學院博士課程班,師從張立辰先生研究中國畫發展方向。長期以貴州山川為藝術表現源泉,用貴州獨有的人文和生態,賦予山水畫另一種生命趣向。作品被國際奧委會、中國美術館等各級專業機構收藏。在國內外多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有多篇論文及作品發表于各類專業刊物,出版個人畫集多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