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醫 行 業 的 良 心 和 大 腦
■作者 | 佩蘭
三伏天的暑氣裹著艾草香漫過街角,這是中醫里“冬病夏治”的密鑰——借天地鼎盛陽氣,驅體內蟄伏寒邪,像給生命根系曬足日光,待秋冬便少些寒痛糾纏。
于是,從巷陌深處的老醫館到寫字樓里的養生館,艾草的辛香開始漫溢——有人守著老祖宗的雷火針,讓藥熱透進骨頭縫;有人靠著智能機器人,在閑暇時得片刻灸療。這縷貫穿古今的艾香,正在傳統與現代的褶皺里,生長出別樣的模樣。
老醫館的艾草香里,藏著“守”與“創”
正中堂創始人羅正中,是艾灸圈里出了名的“深耕者”。從部隊西醫轉型中醫針灸后,他帶著軍人特有的鉆研勁兒,三十多年來一頭扎進灸具改良的世界——館里從灸盒、灸爐到全身自動針灸治療床,甚至排煙系統,幾乎每一件灸具都出自他的改良與設計,光是針對人體不同需求研發的灸具、灸爐就有二十余種,憑借這些創新成果榮獲六項國家專利,其中改良的“羅氏雷火針”更入選市級非遺,2010年創立的正中堂,正是他這份執著的最佳見證。
三伏天走進正中堂,濃郁的艾草香混著縷縷白煙,是艾灸最本真的氣息。排煙系統雖把嗆人煙霧集中導出,卻妥帖留住了艾草燃燒的有益成分——這是羅正中對“療效細節”的執著。
“傳統灸法耗時、易燙傷、效果還打折扣。”這是他下定決心改良灸具的初心。單看那些灸盒,就藏著滿滿的人體工學智慧:膝蓋用小巧的弧形灸盒,腹部和背部配凹弧大灸盒,后腰則是凸弧設計,每個弧度都嚴絲合縫貼合身體曲線,既能減少艾煙散失,又讓熱力更集中;底部特意加了皮圈防燙,再配上鐵砂網、灸蓋和防火布套,安全又實用。
顧客躺的艾灸床更藏著巧思:床頂部裝著帶微型電扇的排煙罩,按下按鈕,艾煙就順著管道集中排走,大大減輕了煙霧困擾。連孩子都有專屬定制灸具,搭配可疏導艾煙的艾灸床,小朋友接受度特別高。這些改良不僅實現了“針灸并用”,還節省了時間、增強了療效,老顧客常說:“羅醫生的灸具,用著就是‘實在好’。”
羅正中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針灸不分家”:“光針不灸、光灸不針,都不算良醫。”操作時,他總會先根據顧客體質辨證扎針,再配合艾灸。他坦言,現在不少醫院受西醫影響淡化了灸法,單用針刺的效果,遠不及針灸結合的傳統法子。
聊起當下流行的智能艾灸設備,羅正中看得通透:“各有優勢,但療效終究離不了人工。”他見過太多智能設備,多是商業產品而非醫生結合臨床設計,不僅難實現針灸并用,熱力分散還削弱了療效,遠不及傳統針灸結合來得實在。
在他的眾多成果中,改良版的“羅氏雷火針”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針對傳統雷火針體易彎、熱傳導差的問題,羅正中盯著這些痛點一一突破:改用硬紙筒裝艾絨,解決了針體易彎的問題;增設“風濕止痛墊”“暖宮墊”等藥灸墊,讓藥效與熱力深度融合;調整使用方法為“包裹后實壓治療部位”,讓熱力更集中,止痛效果立竿見影。更貼心的是,在醫生指導下,患者在家就能自行操作——這項非遺技藝,就這樣從醫館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正中堂里,常能看到復診患者和工作人員熟絡打招呼,羅正中甚至能叫出每個老顧客的名字。這份熟稔背后,是他精湛醫術與高尚醫德的積累。這里不只是醫館,還是“元上中醫”培訓機構的實習基地,通過“三年實習制”手把手帶教新人,讓傳統針灸技藝在實踐中代代相傳。
寫字樓里的“艾”與“潮”
與正中堂的傳統氛圍不同,位于深圳會展中心附近寫字樓里的養身幫,呈現出另一番現代商業艾灸的景象。這家2024年開業的加盟店,其選址雖在寫字樓,偏離了品牌最初定位的社區養生館,但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經營模式,吸引了大量客戶。
寫字樓挨著關口,交通便利,香港客人占了客源的60%-70%。他們多趁著辦事間隙或是周末閑暇前來做穴位灸。負責人程詩韻表示,店鋪的獲客渠道主要通過美團等APP,也有不少香港客人是被YouTube上的博主探店視頻“種草”,同時轉介紹的客戶也較多,形成了穩定的客源。
在養身幫,既有傳統的人工艾灸,也有智能艾灸機器人輔助。程詩韻談到:“作為品牌旗下的特色門店,我們在配備智能艾灸機器人的基礎上,特別保留了人工艾灸服務——考慮到香港客人和寫字樓白領對傳統灸法的偏好,手工操作的靈活手法更能貼合他們的個性化需求。這種“智能+人工”的搭配,也是我們結合客群特點做出的本土化調整。”針對年輕人推出的“熬夜補救套餐”,客戶轉化率能到50%,成了爆款;為貼合寫字樓人群碎片化時間需求,店內還會舉辦主題沙龍,以輕互動形式降低體驗門檻。
但經營難題也不少,首當其沖是獲客和灸師培養。目前店內僅有4個工作人員加1個店長,灸師培養難度大且時間長,這讓他們考慮更多地使用智能設備、智養儀器等。與此同時,寫字樓的運營壓力也不小:租金150元/㎡,物業費14元/㎡,節假日電費為3倍,晚上電費也較高。不過,好在寫字樓聚集大量養生門店形成集群效應,緩解了客流壓力。
盡管養身幫最初定位社區養生館,如今轉向寫字樓,服務香港客人和年輕白領,是一次大膽的商業嘗試。程詩韻說:“現在正考慮補上中醫資質的‘底氣’,哪怕走商業化,也得扎在傳統中醫的根上才踏實。”他們還和職業學院合作輸送實習生,雖緩解了人手緊張,可灸師培養難仍是繞不開的坎。
看似迥異,殊途同歸
正中堂與養身幫,恰似艾灸行業的兩面鏡子:一面映照著傳統的堅守,一面折射出現代的突圍,看似路子不同,內核卻都是“讓艾灸貼近生活”。
從經營模式來看,正中堂是傳統中醫診所的模樣,靠羅正中的醫術和口碑攢起回頭客,針灸并用的療效是核心,館里的灸具、裝修都透著老中醫的沉靜;養身幫走的是現代加盟模式,寫字樓選址盯準香港客人和年輕白領,線上獲客、特色套餐樣樣不少,更重體驗和商業效益。
在技術應用上,正中堂以羅正中改良的傳統灸具和雷火針為特色,強調人工操作和辨證施治,將傳統技藝與人體工學相結合,實現了傳統艾灸的創新。養身幫則引入智能艾灸機器人等現代科技設備,輔助人工進行艾灸,同時推出快節奏的穴位灸和特色套餐,適應現代人群碎片化的時間需求。
客戶群體方面,正中堂的患者多為復診病患,涵蓋各類需要針灸治療的人群,尤其是慢性病和疑難雜癥患者。養身幫的客戶則更傾向于利用辦事間隙進行保健和放松,對艾灸的便捷性和體驗感要求較高。
無論是老醫館的技藝深耕,還是養生館的商業探索,最終都指向“讓中醫艾灸走進更多人生活”的核心——這也是中醫館行業的共同目標。
前陣子深圳艾交會上,白發老人俯身體驗古法艾灸,年輕小伙對著智能灸具拍照分享,這種“全年齡段參與”的場景,印證著行業的活力。國際灸法大會副理事長王龍的構想“從相約酒吧到相約灸吧”,正說的是艾灸的場景突破。正中堂的灸具改良、養身幫對智能化普及的探索,都是對這一趨勢的回應——傳統需適配現代需求,現代亦需扎根傳統根基。
未來的艾草香,或許會更濃郁,既有陳艾燃燒的本真氣息,也有智能設備的便捷鳴響;既在醫館里治愈沉疴,也在寫字樓中舒緩疲憊。當傳統技藝的精髓與現代思維相遇,這縷穿越千年的香氣,定能在更多角落生根發芽。
I 版權聲明
本文原創,作者/佩蘭,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編輯|佩蘭 視覺|花椒
-活動預告-
茯苓|17675458287(微信同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