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天臺九祖暨法智慈云二祖?zhèn)鳌⑷в虚T頌、傳佛心印記序
刻,即雕刻、出版。從序題可以看出本書原來是三部書籍的合訂本,即第一、《天臺九祖暨法智慈云二祖?zhèn)鳌罚坏诙ⅰ度в虚T頌》;第三、《傳佛心印記》。我們的教材只復(fù)印了前面的第一本書,而無后面兩本。現(xiàn)在依次對這三部書予以簡單介紹:
01
《天臺九祖暨法智慈云二祖?zhèn)鳌?/strong>
暨,即同、和。也就是在《天臺九祖?zhèn)鳌返暮竺媪硗飧郊恿说谑咦娣ㄖ侵Y大師和他的同學(xué)慈云遵式大師的傳記,因此合起來實際上總共有十一位祖師的傳記。因為題目較長,故簡稱為《天臺九祖?zhèn)鳌贰?/p>
所謂天臺九祖,是指龍樹菩薩——北齊慧文大師——南岳慧思大師——天臺智者大師——章安灌頂大師——法華智威尊者——天宮慧威尊者——左溪玄朗大師——荊溪湛然大師。
對這九位祖師的名字應(yīng)該預(yù)先了然于胸,其中:
1、龍樹和慧文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師徒關(guān)系,而是因為慧文大師是讀《中觀論》而開悟的,所以遙尊龍樹菩薩為初祖。而后面的幾位祖師都有直接師承關(guān)系,乃至傳到民國時的諦閑大師為臺宗第四十三代;
2、每位祖師前面有北齊、南岳等不同的稱呼,這是“為尊者諱”的方式,表示對祖師的尊重,不敢直呼其名。其立稱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的以時間立稱,如北齊慧文;有的以地名立稱,如南岳慧思、天臺智者等;有的以寺名立稱,如法華智威、天宮慧威等,不一而足;
3、從排序看,智者大師是第四祖,但他是天臺宗的實際創(chuàng)始人,故又有“天臺宗主”之稱;湛然大師時處中唐,當(dāng)時禪宗、華嚴(yán)、唯識等宗派相對興盛,而天臺宗則相對較為隱晦。于是湛然大師通過畢生的努力,“抗折百家”,并對天臺三大部等都予以注疏流通,使天臺宗煥然中興,故湛然大師又有“天臺記主”、“中興之祖”之號。具體情況等學(xué)到每位祖師傳記時自然就會明白。
法智,即第十七祖法智知禮大師(960~1028),又稱四明尊者。自荊溪大師中興天臺宗之后,天臺佛教雖法脈不絕,但大師罕出,故又長期處于守成時期(這也正說明了“法須人弘”的道理)。到了知禮大師的年代,山外派的孤山智圓等人引外宗以飾其說,擠陷本宗。知禮大師奮起與之往復(fù)論戰(zhàn),經(jīng)過近四十七年的“山家山外之爭”,終于“重清教海”,使一家教觀悉歸于正,故后人尊其為天臺宗“重興之祖”。
慈云,即天竺慈云遵式大師(964~1032),因其一生厲行懺法且所撰懺儀甚多,故世稱“慈云懺主”或“天竺懺主”。在他21歲時曾到四明跟寶云義通大師學(xué)習(xí)天臺教觀,前后共四年。當(dāng)時一同受學(xué)的知禮大師與慈云十分相契,義同手足,號為寶云義通大師門下的“二神足”。后來主要是在臺州、杭州等地弘化。天臺宗的典籍能夠入藏流通,就是得師之力(1024)。然而遵式大師只在寶云義通處呆了四年左右,與之相比,知禮大師則親炙義通大師達(dá)十年之久,因此知禮大師在義學(xué)上的成就要大于遵式大師也是合乎情理的。
02
《三千有門頌》
北宋陳瓘居士著。陳瓘(1042~1106),字瑩中,南劍州(福建)沙縣人。性情閑雅,與物無爭。一開始喜好《華嚴(yán)經(jīng)》,自稱“華嚴(yán)居士”。后來遇到慈云遵式大師的法嗣明智法師,叩天臺宗旨。明智法師示以上根止觀不思議境,以性奪修,成無作行,深有契入,曾著《三千有門頌》。
原本法性清凈,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本來天成,無所謂入與不入。但眾生多顛倒,少不顛倒,迷失自家本有寶藏。為了能使眾生入理,故佛開種種方便之門。智者大師將其總結(jié)為四門,即有門、空門、亦空亦有門、非空非有門,這也是《大經(jīng)》所謂的“四門入清涼池”之意。由于一般眾生多執(zhí)于有,因此佛言祖語都是以講“空”為主,使人破執(zhí)入理。在“十法成乘”當(dāng)中,第四個就是“破法遍”,智者大師說:“今且置三門,且依空無生門。”因此《凈名經(jīng)》中三十二位菩薩各說入不二門,這說明這些菩薩也都是從門入位,而以無生為首。在此陳瓘居士以有門標(biāo)題,這是為了突顯天臺性具圓宗,并非是一般意義上的“有執(zhí)”。如頌中云:“一二三四指一月,四點似別惟一空;門門一一為法界,攝一切法皆無余。”又云:“凡夫心具即佛具,取著不圓則不具;惟一具字顯今宗,入此宗者甚稀有。”然而正如明智法師在給陳瓘的信中所云:“以有題之,恐鈍者不領(lǐng),誠如所慮。”因此必須善會其意,當(dāng)知有是妙有,當(dāng)體即空;空是真空,全體即假;空有不二,雙照雙亡,是為不思議之中。舉一即三,而一而三。因此妙門以有名之,是即生死之有,為實相之有。一切法趣有,有即法界,出法界外更無別法可論,這才是止觀有門之大旨。
蕅益大師《靈峰宗論》卷六云:“讀者茍知介爾有心,即是不思議有,即是妙假,即是圓教初門,即是法界,具足三千諸法無欠無余,豈非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豈非不思議境,圓具九法,成一大乘,不生退屈,不生上慢者邪?噫!茍不讀此,安知三大五小之妙?茍不精熟三大五小,亦安知此頌此解之妙也哉?”關(guān)于本書,有明代幽溪傳燈大師的《略解》一卷,需者往檢。
03
《傳佛心印記》
全稱是《天臺傳佛心印記》,一卷,元代虎溪沙門懷則述。懷則,浙江上虞人,生卒年代不詳。從其行跡看,主要弘化于宋末元初,是云夢允澤的法嗣,為知禮大師下第八世孫。
在元代(1206~1368)宗教中,受統(tǒng)治者的影響,藏傳佛教是居于顯著地位的,但是漢傳佛教在普通民眾中仍發(fā)生著重大影響。從地域角度講,南方的佛教仍以禪宗、天臺為主。然而作為臺宗祖庭的國清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一直是禪宗的道場(易講為禪)。天臺僧人性澄感慨天臺山國清寺自南宋以來一直為禪宗所占,為了能夠再振臺宗,不遠(yuǎn)千里赴北京,向元朝政府具奏國清寺“建制顛末,舊制之由”,才在短時期內(nèi)易禪為講(1264~1294),恢復(fù)了國清寺天臺道場的地位。
本文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而寫成的,其護(hù)持臺教之心膺膺可見。雖然文章篇幅不長,但語言精煉,說理透徹,歷來被視為弘傳天臺山家教旨的名篇佳作。書中主要從教理和傳承兩方面來說明天臺宗才是真正得到佛祖真?zhèn)髡艿男挠〉模?/p>
首先,在教理上懷則大師繼承了知禮大師的山家學(xué)統(tǒng),突出“性具”尤其是“性惡”思想的重要性。如文中開頭即云:“只一具字,彌顯今宗。”又云:“今家性具之功,功在性惡。”這是因為其它宗派不知性具惡法,不了性惡即佛性異名,因而必須翻九法界修惡,證佛法界性善。這是獨(dú)標(biāo)清凈法身,都不出于但中之義,從四教來說,是偏屬別教,未可稱為圓頓心印。而天臺宗所明十乘妙觀觀于十境,一一皆成圓妙三諦,顯示了九法界修惡當(dāng)體即是性惡法門,性惡融通,無法不趣,任運(yùn)攝得佛法界性善。用這樣的絕待妙法作為觀體,才是終窮究竟極說,也就是佛祖正傳心印。
其次,從傳承上駁斥了禪宗的二十八祖之說。天臺宗根據(jù)元魏吉迦夜等譯的《付法藏傳》,從摩訶迦葉至師子尊者,于西天立二十三祖。若加和第三祖商那和修同時的末田地,則有二十四祖,但世次仍為二十三。正如《摩訶止觀》卷一所云:“諸師皆金口所記,并是圣人。”然禪宗卻立西天二十八祖,這種說法最早出于唐朝慧炬的《寶林傳》,定型于宋代明教契嵩的《傳法正宗記》。多出來的幾位分別取自佛馱跋陀羅的《達(dá)摩多羅禪經(jīng)》和僧佑律師的《出三藏記集》。然而在《達(dá)摩多羅禪經(jīng)》中所記的九人是指弘揚(yáng)小乘禪法的禪師,在《出三藏記集》中所記的五十三人是指小乘薩婆多部弘律之人的傳承,況且前者九人中的第八人和后者的最后一人都是作“達(dá)摩多羅”,怎么可以去掉“多羅”二字而在前面另加“菩提”二字使之成為“菩提達(dá)摩”呢?又慧炬、契嵩既然尊禪宗為大乘,何得反用小乘之人為祖呢?所以《佛祖統(tǒng)紀(jì)》卷二十二《子昉傳》云:“況禪經(jīng)無二十八祖之名,炬、嵩既無教眼,才見禪字,認(rèn)為己宗。厚污先圣,其過非小。”本書亦云:“或有前加六佛,后添四祖,說偈付法,拈花微笑,唱為教外別傳,經(jīng)論無憑,人皆不許。”
實際上,志磐大師在《佛祖統(tǒng)紀(jì)》中已經(jīng)對二宗進(jìn)行了和會。天臺宗依據(jù)《付法藏傳》(此是梵僧翻譯,經(jīng)論有憑)立二十四祖,祖承止于師子。師子雖然遭遇命難,為惡王所殺,但并非是沒有弟子可以傳法,只不過這些傳法弟子不在金口預(yù)記之?dāng)?shù)罷了。因此禪宗要想在師子之后再加以四人,相承傳到達(dá)摩為二十八祖,那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但現(xiàn)在卻妄引《禪經(jīng)》以證,東拉西扯地指實這四位祖師的名字,并說《付法藏傳》可焚,這就有點“自取其不實”了。《東坡志林》卷三謂“契嵩禪師常嗔,人未見其笑”,《四庫提要》謂其“恃氣求勝”,可謂確評。
對于本書,明代幽溪傳燈大師有《注》二卷,民國倓虛法師有《釋要》,非常精審確當(dāng),可以往檢。
上來已將三本書的大致內(nèi)容略略講完,現(xiàn)在講最后一個字“序”。序,又稱敘,是介紹評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往往位于書的前面。可以自己寫序,稱自序;也可以請別人作序 ,謂他序。在一部書的前面可以只有一篇序文,也可以有多篇序文。在我的印象中,丁福保的《佛學(xué)大辭典》序文是最多的,其前面有九篇他序,三篇自序,后面又有二篇類似于跋的“識”,不可謂不多。所謂跋,是寫在書的后面用以評價內(nèi)容或說明寫作經(jīng)過、讀后觀感的文字。因此,會看書的人拿到一本新書后,肯定是先看前面的序和后面的跋,這樣雖然還未看全書,但已經(jīng)對其寫作的緣起、經(jīng)過和基本內(nèi)容等有了一個大概的輪廓印象,可見閱讀序跋的重要性。
其它的文體還有很多種,比如注、疏、記、銘、誄等等。現(xiàn)在介紹二種和本書有關(guān)的文體:1、贊:在本書每一位祖師的傳記后面幾乎都有“贊曰”字樣。贊,原本是單純用于贊美,后來也用于評述,多在文史之后用附贊語來總結(jié)全篇;2、述:在智者大師的傳記后面除了贊,尚有述。所謂述,即記敘、陳述,和“贊”的作用基本相同。
解序題盡,下面正式講解序文。
因為序文較長,現(xiàn)大致將其分為四段:
甲一、人法互資:從開頭至“自無能啟其最矣”;
甲二、臺宗源流:從“嗟夫”至“由此而斯道大行矣”;
甲三、抉擇歸宗:從“然則圣賢應(yīng)事”至“可乎”;
甲四、正述序由:從“茲有比丘某”至最后。
未完待續(xù)
圖文 | 玉泉寺數(shù)據(jù)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dāng)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