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經》云:「一實諦者,則無有二,無有二故名一實諦;又、一實諦名無虛偽;又、一實諦無有顛倒;又、一實諦非魔所說;又、一實諦名常樂我凈。」常、樂、我、凈,無空、假、中之異。異則為二,二故非一實諦;一實諦即空即假即中,無異無二,故名一實諦。若有三異,則為虛偽,虛偽之法,不名一實諦;無三異故,即一實諦。若異即是顛倒未破,非一實諦;無三異故無顛倒,無顛倒故名一實諦。異者,不名一乘;三法不異,具足圓滿,名為一乘。是乘高廣,眾寶莊挍,故名一實諦。
魔雖不證別異空、假,而能說別異空、假;若空、假、中不異者,魔不能說,魔不能說,名一實諦。若空、假、中異者名顛倒,不異者名不顛倒,不顛倒故無煩惱,無煩惱故名為凈;無煩惱則無業,無業故名為我;無業故無報,無報故名樂;無報則無生死,無生死則名常;常樂我凈,名一實諦。
一實諦者,即是實相;實相者,即經之正體也。如是實相,即空、假、中:即空故,破一切凡夫愛論,破一切外道見論;即假故,破三藏四門小實,破三人共見小實;即中故,破次第偏實,無復諸顛倒小偏等因果四諦之法,亦無小偏等三寶之名,唯有實相因果,四諦、三寶,宛然具足。亦具諸方便因果、四諦、三寶。何以故?實相是法界海故,唯此三諦,即是真實相也。
又、開次第之實,即是圓實,證道是同故。又、開三人共得實,深求即到底故。又、開三藏之實,決了聲聞法。又、開諸見論實,于見不動而修道品故。又、開諸愛論實,魔界即佛界故,行于非道,通達佛道。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即絕待明實,是經體也。
五、譬簡者,今借三喻,正顯偽真,兼明開合破會等意。
一、譬三獸渡河,同入于水,三獸有強弱,河水有底岸,兔、馬力弱,雖濟彼岸,浮淺不深,又不到底;大象力強,俱得底岸。三獸喻三人,水喻即空,底喻不空,二乘智少不能深求,喻如兔馬;菩薩智深,喻如大象;水軟喻空,同見于空,不見不空;底喻實相,菩薩獨到,智者見空,及與不空。到又二種:小象但到底泥,大象深到實土,別智雖見不空,歷別非實,圓見不空,窮顯真實。如是喻者,非但簡破兔、馬二乘非實,亦簡小象不空非實,乃取大象不空,為此經體也。此約空、中,共為真諦,作如此簡也。
二、譬頗梨、如意,兩珠相似,形類欲同,而頗梨但空,不能雨寶。如意珠,亦空亦雨寶。頗梨,無寶以喻偏空;如意能雨,以喻中道,此就有無合為俗,簡偽顯真。今經體同如意也。
又、但約一如意珠為譬者,得珠不知力用,唯珠而已。智者得之,多有所獲;二乘得空,證空休息;菩薩得空,方便利益,普度一切。此就含中真諦,簡其得失也。今經如智者得如意珠,以為經體。
三、譬如黃石中金,愚夫無識,視之謂石,擲在糞穢,都不顧錄;估客得之,融出其金,保重而已;金匠得之,造作種種釵釧鐶鐺;仙客得之,練為金丹,飛天入地,捫摸日月,變通自在。野人喻一切凡夫,雖具實相不知修習。估客喻二乘,但斷煩惱礦,保即空金,更無所為。金匠喻別教菩薩,善巧方便,知空非空,出假化物,莊嚴佛土,成就眾生。仙客喻圓教菩薩,即事而真,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得一身無量身,普應一切。今經但取金丹實相,以為經體也。
就同而為喻,從初至后,同是于金,凡夫、圓教,俱是實相也。就異為喻者,初石異金,次金異器,器異丹。丹色凈徹,類若清油,柔軟妙好,豈同環釧,狀乖色別,故不一種。此就與奪破會,簡其得失。
引此三喻者,前喻根性。根性有淺深,淺得其空,深得其假,又得其中。次、喻三情:初、情但出苦,不志求佛道,見真即息。次、情歷別,不能圓修。后者、廣大遍法界求。第三、喻三方便:二乘方便少,守金而住;別教方便弱,止能嚴飾營生;圓教方便深,故能吞云納漢。
今明此經實相之體,如大象得底,堅不可壞,以譬體妙;圓珠普雨,譬其用妙;巧智成仙,譬其宗妙。如此三譬即是三德,不縱不橫名為大乘。于大乘中,別指真性,以為經體。
六、就悟簡者,夫法相真正,誠如上說,行未會理,豈得名諦?徒勞四說,逐悟生迷,聞粖謂軟,聞雪謂冷,聞貝謂硬,聞鵠謂動,終不能見乳之真色。情闇夜游,何能到諦?叫喚求食,無有飽理。執己為實,余是妄語。此有彼無,是非互起,更益流動,云何名諦?
若欲見諦,慚愧有羞,苦到懺悔,機感諸佛,禪慧開發,觀心明凈,信解虛融。爾時猶名闇中見杌,髣髴不明,人木蟲塵,尚不了了。若能安忍,法愛不生,無明豁破,如明鏡不動,凈水無波,魚石色像,任運自明,清凈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則能見般若,金錍抉眼,一指、二指、三指分明。爾時見色,言有亦是,言無亦是。云何有?是的的之色,與眼相應,諦諦之理與智相稱,名之為有。云何為無?無復堅、冷、軟、動之相,名之為無。論云:一切實,一切非實,亦實亦不實,非實非不實。如是皆名諸法之實相。如舍利弗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為天人所敬。爾時乃可謂永盡滅無余,是名真實見體。故《涅槃》云:「八千聲聞于法華中見如來性,如秋收冬藏,更無所作。」
約理明無所作,此是究竟之理也。約教無所作,聞此教已,更不他聞也。約行無所作者,修此行已,更不改轍。如是等種種無所作義(云云)。略而言之,隨智妙悟得見經體也。當以隨智妙悟意,歷諸諦境中,節節有隨情、智、情智種種分別,簡余情想,唯取隨智,明見經體也。
三、一法異名者,更為四:一、出異名。二、解釋。三、譬顯。四、約四隨。
一、出異名者,實相之體秖是一法,佛說種種名,亦名妙有、真善妙色、實際、畢竟空、如如、涅槃、虛空佛性、如來藏、中實理心、非有非無中道、第一義諦、微妙寂滅等。無量異名悉是實相之別號,實相亦是諸名之異號耳。惑者迷滯,執名異解。經云:「無智疑悔,則為永失。」小乘論師專于名相而起諍競,非法毀人,世代倣斆,為法怨讎。大乘學者亦復如是,學妙有者,自稱至極,聞畢竟空而生誹謗,不受其法,不耐其人;學畢竟空者,自類朋聚,引正向己、推邪與他。皆不識天主千名,聞釋提桓因而喜,聞舍脂夫而恚,恭敬帝釋,慢辱拘翼,將恐其福不補其失。實相亦爾,同是一法,豈可謗一信一耶?
二、解釋者,小乘名體,由來易簡,置而不論。今所分別,但約別、圓八門。更為四句:一、名義體同。二、名義體異。三、名義同而體異。四、名義異而體同。
初句者,妙有為名,真善妙色為義,實際為體。次以畢竟空為名,如如為義,涅槃為體。次以虛空佛性為名,如來藏為義,中實理心為體。次以非有非無中道為名,第一義諦為義,微妙寂滅為體。如是等名字,所以理趣雖殊,而同用一門,意無有別,故言名義體同也。
第二句名義體異者,如妙有是名,畢竟空是義,如來藏為體。又、空是名,如來藏為義,中道是體。又、如來藏為名,中道為義,妙有為體。又、中道是名,妙有為義,空為體。如是等四門更互不同,三種皆別,故言名義體異也。
第三句名義同而體異者,如妙有為名,妙色為義,畢竟空為體,是則二同一別,故言名義同而體異。又空為名,如如為義,妙有為體,此亦二同一別。余兩門亦如是,故言名義同而體異也。
第四句名義異而體同者,如妙有等,名名不同,真善色等,義義有異,而同歸一體,更無二趣,故言名義異而體同。三門亦如是。
前三句名義皆不融,初句尋一名,得一義,得一體,當門圓融,不關余事。第二句尋異名,識異義、異體,體義名最不融,此易可知。第三句體既不融,名義雖同,終成不合,皆是別門明義。不得意者,諍從此起,或小陵大,或大奪小。何者?小乘欲斷生死,聞畢竟不但空,順其情欲,謂是但空,執此起諍。又小乘欲斷生死,故非有;破執涅槃病,故非無;聞中道非有非無,扶其小情,謂是已典非有非無,故于二門多起諍競。若聞中實理心與小相乖,則不起諍。何者?二乘翫空,而今聞有,二乘灰身滅智,今聞心智,與彼情乖,故不執作諍也。是以小陵盜大故諍。大奪小者,大乘學者見共三乘人空門,非空非有門,名同二乘不見深意,即推屬誑相不真宗。但取妙有、亦空亦有兩門,引是圓常之法,輸二不輸二,此諍少可。若知空是不但非有非無是遮二邊者,則四門俱奪,而小苦諍于二門。
又大乘四門,名義不融,門門各諍,自相吞噬,況爾小乘,野干陵奪師子,寧當不噉爾乎。
三句生諍,非今經體也。第四句名義異而體同,體有眾義,功用甚多。四門隨緣,種種異稱,以體融故,圓應眾名,法體既同,異名異義,而不諍也。其相云何?今當略說。《無量義》云:「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所謂實相。」實相之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此從不可破壞真實得名。又此實相諸佛得法,故稱妙有。妙有雖不可見,諸佛能見,故稱真善妙色。實相非二邊之有,故名畢竟空。空理湛然,非一非異,故名如如。實相寂滅,故名涅槃。覺了不改,故名虛空佛性。多所含受,故名如來藏。寂照靈知,故名中實理心。不依于有,亦不附無,故名中道。最上無過,故名第一義諦。如是等種種異名,俱名實相,種種所以,俱是實相功能,其體既圓,名義無隔,蓋是經之正體也。
復次,諸法既是實相之異名,而實相當體;又實相亦是諸法之異名,而諸法當體。妙有不可破壞,故名實相。諸佛能見,故名真善妙色。不雜余物,名畢竟空。無二無別,故名如如。覺了不變,故名佛性。含備諸法,故名如來藏。寂滅靈知,故名中實理心。遮離諸邊,故名中道。無上無過,名第一義諦。隨以一法當體,隨用立稱,例此可知。《大經》云:「解脫之法多諸名字,百句解脫,秖一解脫。」《大論》云:「若如法觀佛,般若與涅槃,是三則一相,其實無有異。」若得此意,知種種名,皆名實相,亦名般若,亦名解脫。三法亦是諸法名,諸法亦是三法體(云云)。
三、譬顯者,譬如一人名金師,能鍛金,其體黃,譬初句法也。譬如一人名青,而能作漆,其身白凈。又、一人名烏,能研朱,其身則紫。如是等無量百千,名技身異,譬第二句。譬如百人,同姓同名,同解一技,而其身各異,譬第三句。譬如一人,遭亂家禍,處處換姓、處處變名,如張儀、范蠡之類,涉多官職,身備眾位。若從多技得名,書畫金鐵等師;若從文官,儒林、中散;若從武官,熊渠、次飛。隨處換名,譬名異;隨技得稱,譬義異;而體是一,更非異人。經言:「王家力士,一人當千」,此人未必力敵于千,直以種種技藝能勝千故,故稱當千。工遍眾技,無技不通,仕具眾位,無官不歷。是不可壞人,妙技術人,有體氣人,無過患人,遍通達人能破敵人,上族姓人,富財技人,多知人,中庶信直人,頂蓋人,譬第四句法也。譬顯冷然,故知前三句屬別意,后一句屬圓意也。
四、約四隨者。
問:實相一法,何故名義紛然?
答:隨彼根機,種種差別,赴欲、赴宜、赴治、赴悟。例如世人,學數則舍大,修衍則棄小,習空則惡有,善地則彈中。既不欲聞,聞之不悅,無心信受,不滅煩惱,不發道心。各于己典,偏習成性,得作未來聞法根緣。如來于時,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以若干言辭隨應方便而為說法。為有根性,說妙有、真善妙色,不違不逆,信戒忍進,蕩除空見,即能悟入,契于實相。為空根性說畢竟空、如如、涅槃等,諦聽諦受,以善攻惡,無相最上。為亦空亦有根性,說虛空佛性、如來藏、中實理心,欣然起善,離非心凈。為非空非有根性者,即說非有非無中道,遮于二邊,不來不去,不斷不常,不一不異等。欲得聽聞,欣如渴飲,信樂修習,眾善發生,執見皆祛,無惡不盡,第一義理豁然明發。
隨此四根故四門異說,說異故名異,功別故義異,悟理不殊,體終是一。故求那跋摩云:「諸論各異端,修行理無二,偏執有是非,達者無違諍。」故四隨殊唱,是一實之異名耳。
第四明入實相門者,夫實相幽微,其理淵奧,如登絕壑,必假飛梯,欲契真源,要因教行,故以教行為門。下文云:「以佛教門出三界苦。」「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門名能通,此之謂也。略為四意:一、略示門相。二、示入門觀。三、示麁妙。四、示開顯。
示門相者,夫佛法不可宣示,赴緣說者,必以四句詮理,能通行人入真實地。《大論》云:「于如是法,說第一義悉檀,所謂一切實,一切不實,一切亦實亦不實,一切非實非不實。」如是皆名諸法之實相。實相尚非是一,那得言四?當知四是「入實相門」耳。又云:「四門入清涼池」,是門無礙,非唯利者得入,鈍者亦入。非唯定者,散心、專志、精進者,亦得入。又云:「般若有四種相,所謂有相、無相、乃至非有、非無相。」般若尚非一相,云何四相?當知亦是入般若門也。又云:「般若波羅蜜譬如大火焰,四邊不可取,邪見火燒故。」若不觸火,溫身熟食;若觸火者,火則燒身;身既被燒,溫食無用。四門本通般若,除煩惱,辦大事。若取著者,則成邪見,燒于法身。法身既燒,四門通何等?若不觸火,門則能通也。
若以佛教為門者,教略為四(云云)。若于一教,以四句詮理,即是四門,四四合為十六門。若以行為門者,稟教修觀,因思得入,即以行為門。藉教發真,則以教為門。若初聞教,如快馬見鞭影即入正路者,不須修觀。若初修觀,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者,不更須教。并是往昔善根習熟,今于教門,得通名為信行;于觀門得通,名法行。若聞不即悟,應須修觀;于觀悟者,轉成法行。若修觀不悟,更須聽法;聽法得悟,轉名信行。教即為觀門,觀即為教門。聞教而觀,觀教而聞,教觀相資,則通入成門。教觀合論,則有三十二門,此語其大數耳。細尋于門,實有無量。五百身因,三十二不二門,善財游法界,值無量知識,說無量教門,無量觀行。如喜見城,千二百門,實相法城,豈唯一轍?經云:「說種種法門,宣示于佛道。」
今且約四教,明十六門相。
三藏四門者。
初、明有門,謂生死法,本非世性、微塵、父母所作,乃是無明正因緣法,出生諸行煩惱、業、苦,三道悉皆是有。一切有為,無常、苦、空、無我,能發得煗、頂、世第一法,發真無漏因,用真修道。此則道諦,亦是有。子果既斷,得有余、無余涅槃。故《大集》云:「甚深之理不可說,第一實義無聲字,陳如比丘于諸法,獲得真實之知見。」此則因滅會真,真亦是有。此是諸阿毘曇論之所申,見有得道,即有門也。
二、空門者,即是彼教析正因緣,無明老死,苦集二諦,三假浮虛,破假實,悉入空平等,發真無漏,因空見真,空即第一義之門也。故須菩提在石室,觀生滅無常入空。因空得道,見佛法身,恐此是《成實論》之所申也。
三、明有、空門者,即是彼教明正因緣生滅,亦有亦空。若稟此教,能破偏執有無之見,見因緣有空,發真無漏,因有無見真有無,即是第一義之門也。此是迦旃延因門入道,故作《昆勒論》,還申此門也。
四、非有非無門者,即是彼教明正因緣生滅,非有非無之理。若稟此教,能破有無邊邪執見,見因緣非有非無,發真無漏,因非有非無,見真非有非無,即第一義之門也。惡口車匿,因此入道,未見論來。有人言犢子阿毘曇申此意,彼論明我在第五不可說藏中,我非三世,故非有我;非無為,故非無我。此恐未可定用也。
二、明通教四門相者,此是摩訶衍門,通通通別,不可偏取。
今約通通論四門者,上三藏四門,皆滅色入空,如析實人頭等六分,求人不得,故名為空。通教四門皆即色是空,如觀鏡像,六分即空,不待析盡為空。《大論》云:「佛告比丘:觀空即疊,觀疊即空。」此是體門異析門也。
三藏觀生空得道,三藏觀生空得道已,又更觀法空,生、法二境不融。今通門生空即法空,法空即生空,無二無別。《大品》云:色性如我性,我性如色性,此二皆如幻化。
有人言:三藏破計實性,約實法求我不得,但是觀性空;大乘明相自性是空,不須撿已為空。此乃一往之言。《大品》云:常性空,無不性空時,曉了諸法,如幻化水月鏡像,豈止相空而已!
秖約此幻化即判四門。論云:「一切實一切不實,一切亦實亦不實,一切非實非不實。」佛于此四句,廣說第一義悉檀。一切實為有門者,若業若果善惡等法,乃至涅槃皆幻化。譬鏡中像,雖無實性,而有幻化頭等六分,為有門也。
諸法既如幻化,幻化本自無實,無實故空,乃至涅槃亦如幻化,如鏡中像,假有形色,求不可得,是為空門。
諸法既如幻,故名為有。幻不可得,故名為空。如鏡中像,見而不可見,不可見而見,是亦空亦有門。
幻有尚不可得,況復幻空而當可得?即是兩舍為門。是通教即空之四門也。若三乘共稟而根性不同,各于四句入第一義,故此四句皆名為門。故青目注論云:「諸法實相有三種。」今是三乘人同入此門,見第一義者,是即空之一種也。
三、明別教四門者,若用《中論》偈:「亦名為假名」也而辨四門者,即如《大論》四句,亦是此四句意。
所言別者,下異藏通,有七義故別;上異圓教,又歷別入中,故言別。此意正出《大經》,但多散說,今約乳等喻,即顯別四門也。文云:佛性如乳有酪,石中有金,力士額珠,即是有門。若明石無金性,乳無酪性,眾生佛性,猶如虛空。大般涅槃空、迦毘羅城空,即是空門。又云:佛性亦有亦無。云何為有?一切眾生悉皆有故。云何為無?從善方便而得見故。又譬乳中亦有酪性,亦無酪性,即是亦有亦無門也。若明佛性即是中道,雙非兩遣。又譬乳中非有酪性,非無酪性,即是非空非有門。
別教菩薩,稟此四門之教,因見佛性住大涅槃,故此四句即是別教之四門。一往用擬別門經文,或時為圓門,此義在下料簡(云云)。
圓教四門相者,此門明入佛性第一義,一往與別門名義是同,細尋意趣,別有多途。分別同異,在下委論(云云)。
二、示入門觀,即為二:先、略示入門處。二、略示入門觀。
略示入門處者,能通教門,大為十六,所通之理,但是偏圓兩真,前八門同入偏真,后八門同入圓真。何故偏真理一門八耶?三藏四門,紆回隘陋,名為拙度。通教四門是摩訶衍,寬直巧度。門有巧拙之殊,能通為八,真理無二,所通唯一。譬如州城,開四面門。四面偏門,以譬三藏;四面直門,以譬通教;偏直既殊,能通為八,使君是一,所通不二也。
別教四門,偏而未融;圓四門,圓而且融。偏圓既殊,能通為八,圓真不二,所通唯一。譬如帝城,開四面門,四面偏門,以譬別教;四面直門,以譬圓教,偏直既殊,能通為八,帝尊不二所通唯一(云云)。
問:小乘一種四門,摩訶衍何故三種四門?
答:小乘淺近,一生斷結,喻如小家。大乘深遠,通處則長,譬如大家,須千門萬戶也,三四何足為多耶?
問:摩訶衍門那得三人見真?
答:此門正意通大,傍通于小,譬如王國有通門別門,別門通朝士,通門通朝市,不可以民庶登踐,謂為民門。摩訶衍通門亦如是,正通實相,傍通真諦,故三乘灰斷,兼由此門,不可以兼通偏真,而名小乘門也。
二、略示入門觀者,先、明三藏有門觀,彼有門中,具于信法、信行,聞說即悟,此心疾利,得道方法難可示人。且約法行觀門,即為十意:一、識所觀境。二、真正發心。三、遵修定慧。四、能破法遍。五、善知通知塞。六、善用道品。七、善用對治。八、善知次位。九、善能安忍。十者、法愛不生。阿毘曇中具此十意,其文間散,論師設欲行道,不知依何而修,如惑岐路,莫識所從。今撮其要意,通冠始終,則識有門入道之觀也。
一、明所觀境者,即是識正無明因緣,生一切法也。若謂世間苦樂之法,從毘紐天生,或言從世性生、微塵生,皆邪因緣生。若言自然法爾,無誰作者,此無因緣生。無因緣生是破因不破果,邪因緣亦是破正因果,是等悉非正因緣境,所不應觀。數存隣虛,論破隣虛,此與邪無相濫,殆非正因緣境。何者?隣虛有無,未免二見,猶是無明顛倒,倒故是集,集故感麁細等色。無明顛倒,既其不實,所感苦果報,那得定計有無?故《大論》云:「色若麁若細,總而觀之,無常無我。」無我故無主,若麁若細,若因若緣,若苦若集,若依若正,皆無常無主,悉是無明顛倒所作。如阿毘曇門廣說。是名識正因緣所觀之境,不同外道邪無因緣也。
二、發心真正者,既識無明顛倒,流轉行識,乃至老死,如旋火輪,欲休息結業,正求涅槃,發二乘心,出離見愛,不要名利,但破諸有,不增長苦集,唯志無余,其心清凈,不雜不偽,此心真正,名正發心,不同外道天魔也。
三、遵修定慧者,行人既誓求出,有依波羅提木叉住修道,但罪障紛馳,心不得安,道何由克?為修四念處,學五停心,破五種障。五停事觀即是定,定生念處即慧,慧定均停,故名安心。又定慧調適,故名停心。若無定慧,若單定慧,若不均調定慧,皆不名賢人。如世間賢人,智德具足,智則靡所不閑,德則美行無缺,許由、巢父,乃可稱賢。若多智寡德名狂人,多德寡智名癡人,狂癡皆非賢也。賢名賢能,亦名賢善,善故有德,能故有智,智德具足,故稱賢人。行者亦爾,修四念處慧,學五停心定,定慧具足。
云何數息具足定慧?制諸覺散,從一至十,知息及數,無常生滅,念念不停。又若觀不凈,當深厭穢惡,能觀所觀,無常生滅,速朽虛誑,誑諸眾生,厭觀起恚,須慈定相應,見他得樂,亦知此定,及彼樂相,無常生滅。因緣觀時,橫觀四生,悉是因緣生法;竪觀三界,亦是因緣生法。從緣生者,悉是無常無我。諸障起者,應須念佛,亦如是。是名五停具修定慧。
有定故不狂,有慧故不愚,依此安心,為眾行基址,發生煗頂,入苦忍真明,隣圣為賢,義在于此。不同外道,不知鉆搖,漿猶難得,況復酪蘇等也!
四、破法遍成,見有得道,其安心定慧。若五停心后,修共念處時,帶不凈等,遍破諸法,事理悉成。若五停心后,單修性念處時,一向理觀,以無常之慧,遍破諸見。破見之觀,如《中論》下兩品所明也。
佛初轉法輪,不說余法,但明無常,遍破一切外道,若有若無,乃至非有非無,神及世間,常無常等,六十二見,使得清凈。今阿毘曇師受他破云:無常是小乘,常是大乘,常得破無常,無常不得破常。若得前意,此不應然。未得道前,執心所計,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等。法塵對意根而生諸見,見從緣生,從緣生者,悉是無常。云何外道有常、樂、我、凈?如是四倒,悉用無常破之。故五百比丘語達兜言:「但修無常,可以得道,可以得通。」如六群比丘為他說法,純說無常。當知見無深淺,悉為無常所破,不同舊醫,純用乳藥也。
五、知通塞者,前雖遍破諸見之過,未見其德。過即是塞,德即是通。若有見中八十八使,乃至非有非無不可說見中八十八使,悉從緣生,名之為塞,塞故須破。復識其通者,所謂有見中道滅,乃至非有非無不可說見中道滅,如是道滅,從因緣生,名之為通,通何須破?若不識諸見,謂是事實、余妄語,執見成業,愛潤感果,豈非塞耶?能于諸見,一一皆知無常顛倒,不生計著,不執則無業,無業則無果。如是達者,則有道滅,豈不名通?不同外道,如蟲食木,是蟲不知是字非字也。
六、善修道品者,豈唯識此通塞而已?當修道品,進諸法門。謂觀此有見,乃至不可說見,皆依于色,污穢不凈,即身念處。若受有受,乃至受不可說受,皆依三受,受即是苦,名受念處。觀于諸見所起想行,悉是無我,名法念處。觀諸見之心,念念無常,名心念處。觀此四觀,名有為法中得正憶念,得是念故,四倒則伏,是名念處。勤修四觀,名四正勤。定心中修,名四如意。五善根生,故名五根。五根增長,遮諸惡法,故名五力。定慧調停,名七覺分。安隱道中行,名八正道。今非約位道品,但就通脩論三十七耳。若一停心門作三十七品,余停心亦如是。阿毘曇道諦中,應廣分別(云云)。
此三十七品是行道法,將至涅槃城有三門,所謂苦下二行,為空解脫門。集道各四,苦下有二,是無作解脫門。滅下有四,是無相解脫門。若涅槃門開,即得入也。故佛于《須跋陀羅經》中,決定師子吼,唯我法中有八正道,外道法中,尚無一道,何況八道耶。
七、善脩對治者,若利人即入,若不入者當修助道。故論云:十二禪等悉是助開門法,正慧既弱,遮障得起,修助道為援。論云:
「貪欲起,教修不凈,背舍等;緣中不自在,當教勝處;緣中不廣普,當教一切處。若少福德,當教無量心;若欲出色,當教四空。」如是等悉是助道,助開門法,不同外道,于根本禪,起愛見慢也。
八、善識次位者,雖修如此正助等法,不得即言我是圣人,叨濫真似,不識賢圣。今明識真似階差,自知非圣,增上之慢則不得生。不同外道,戒取見取,計生死法,以為涅槃也。
九、善修安忍。別相念處力弱,未甚通泰。轉修總相念處,或總一、總二乃至總四,是時應須安忍,使諦觀成就,轉入煗法,似道煙生。《大經》云:「煗雖有漏有為,還能破壞有漏有為。」「我弟子有,外道則無。」又,若安忍即成頂法,頂法成名忍,到傍邊,如其不忍,則退還此邊。故云:頂法退為五逆,煗法退為闡提。是故此中善須安忍內外諸障,不同外道不能安忍細微遮法也。
十、法愛不生者,上來既得四善根生,若起法愛,雖不退為五逆、闡提,而不得入見諦。是則三番縮觀,進成上忍,世第一法發苦忍真明,十六剎那得成初果,或成超果;或重用觀,斷五下五上,得成無學。若利人用觀,節節得入;若鈍用觀,具來至十。阿毘曇中雖復廣解,不出十意。
五百阿羅漢作《毘婆沙》,正申有門得道,云何而言是調心方便?四門調適,俱能得道。若生取著,俱不得道。若但云見有得道,見空不得道,云何異于外人?故《大論》云:「若不得般若方便,則墮有無。」今以十法為方便,直入真門,永異外道也。是為有門入真之觀也。余空門、亦空亦有門、非空非有門,入真之觀始終方便,比于有門,各各不同。然俱會偏真,斷三界惑,更無異也。其三門準有,例應十觀,大同小異,可以意得,今不能煩記(云云)。
次、明通教有門觀者,例為十意,列名(云云)。體解諸法,皆如幻化。三人發心雖同,亦有小異(云云)。中論師云:此中是大乘聲聞。今言非也。經云:「欲得聲聞緣覺,當學般若。」論云:「聲聞及緣覺,解脫涅槃道,皆從般若得。」經論不云是件,人師謬耳。雖知定慧不可得,而安心二法,以幻化之慧,遍破四見、六十二見及一切諸法,知幻化中苦集名為塞,知幻化中道滅名為通。以不可得心修三十七品,以無所治學諸對治,識干慧地乃至佛地,幻化之慧,不為外魔所動,內障所退。諸法不生而般若生,亦不愛著,即得入真,若智若斷無生法忍,比前為巧,準作可知,不復委記。余三門十意,大同小異,可以意得,亦不煩記文也。
次、明別教有門觀,即為十意(云云)。
一、觀境者,超出凡夫四見四門外,亦非二乘四門法,亦非通教四門法。諸四門法為境,不名實相,非生死涅槃;如來藏者,乃名為妙有,有真實法。如此妙有為一切法而作依持,從是妙有出生諸法,是為所觀之境也。
二、明發心者,菩薩深觀實相妙有,不為生死所遷,金藏草穢,額珠鬪沒,貧窮孤露,甚可愍傷。菩薩為此起大慈悲,四弘誓愿。
《思益》有三十二大悲。《華嚴》云:「不為一人、一國、一界微塵人,乃為法界眾生,發菩提心。」如是發心有大勢力,如師子吼。既發心已,安心進行,如前所說種種定慧,如是時中,宜應修如是定;如是時中,宜應修如是慧。定愛慧策,安心修道,依止二法,不余依止,是為安心法也。還以妙有之慧,遍破生死一切諸見,六十二等,功德黑闇,皆悉不受。遍破涅槃,沈空取證,猶如大樹,不宿怨鳥。于一一法中,明識通塞,如雪山中,備有毒草,亦有藥王。
菩薩須知,如此心起,即是六道苦集,名為塞;如是心起,即是二乘道滅,名為通。又如是心起是二乘苦集,名為塞;如是心起是菩薩道滅,名為通。如是心起,名為菩薩苦集;如是心起,名佛道滅。于苦集中,能知非道,通達佛道;能知佛道,起于壅塞,了了無滯,是為識通塞。
善修道品者,夫三十七品是菩薩寶炬陀羅尼。破倒念處,勤行定心,五善根生,能排五惡,定慧調適,安隱道中行。離十相故名空三昧。亦不見空相,名無相三昧。不作愿求,名無作三昧。是行道法,近涅槃門。若修諸法對治之門,所謂常無常,恒非恒,安非安,為無為,斷不斷,涅槃非涅槃,增上非增上,常樂觀察諸對治門,助開實相也。
從初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圣位深淺悉知無謬,終不謂我叨極上位,內忍善惡兩覺,違從二賊;外忍八風,以忍力故,不為傾動。設證相似之法,法愛不起,不墮菩薩,頂生名法愛,無是愛故,即入菩薩位。破無明穢草,顯出妙有金藏,得見佛性,入于實相。是為有門修入實觀也。
余空門,亦空亦有門,非空非有門,入實之觀,例亦為十。諸門方便,雖各不同,俱會圓真,理無差二,三門觀法,準有可知,不復委記(云云)。
▍版權聲明:
○ 本文轉自CBETA電子佛典集成,由玉泉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圖文 | 玉泉寺數據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