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因為老人、孩子有高原反應,我們凌晨5點多就從祁連縣峨堡鎮出發,一路翻越祁連山,趕往嘉峪關。
從祁連山下來,過扁都口,在民樂進入河西走廊。
這一天,從早到晚,從張掖到嘉峪關,再到酒泉,最后經過星星峽進入新疆。
當天,共開車近1000公里,夜宿哈密。
河西走廊,光是這四個字,就足以讓人魂牽夢繞。
我嘗試著總結了一下河西走廊的歷史,供感興趣的朋友參考。
一、序章:命運交織的通道
在華夏大地的西北,有一條神奇的通道,它形如走廊,夾在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東西綿延千余公里,這便是河西走廊。它是中原連接西域的咽喉要道,更是多民族文化的匯聚之所,見證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來的交融與發展,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
從高空俯瞰,河西走廊像是大地的一道裂痕,又像是一條蜿蜒的綢帶,連接著中原的繁華與西域的神秘。在這里,冰川、河流、綠洲與沙漠并存,自然的壯美與歷史的滄桑相互交織,每一寸土地都訴說著古老的故事。
二、漢匈交鋒:熱血鑄就的版圖
秦漢之際,匈奴強勢崛起,占據河西走廊,對中原王朝構成巨大威脅。西漢初期,漢朝國力尚弱,面對匈奴襲擾,只能采取和親政策以換取短暫和平。然而,漢武帝劉徹登基后,決心改變這一局面。
公元前 138 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旨在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張騫帶著使命,率領使團踏上征程。他深知西去的路上必定充滿艱辛和不測,但為了國家的安危,他毅然決然地轉身,邁出了這充滿未知的一步。這一去,便是 13 年的漫長歲月。他在匈奴的囚禁下忍辱負重,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終于尋得機會逃脫,繼續西行。雖然最終未能完成聯合大月氏的使命,但他帶回了寶貴的西域情報,為漢朝開拓西域打開了認知之門,他的堅韌與忠誠,成為后世敬仰的楷模。
此后,漢匈戰爭全面爆發,衛青、霍去病等將領脫穎而出。霍去病,這位閃耀的將星,更是以非凡的勇氣和軍事才能,在河西走廊上譜寫了壯麗的篇章。公元前 121 年,他率萬騎出隴西,六天轉戰五個匈奴部落,越過焉支山千余里,殲敵近萬;同年夏天,再度出擊,深入匈奴腹地,在祁連山一帶大破匈奴。他的騎兵閃擊戰術讓匈奴聞風喪膽,經過三次河西之戰,漢朝終于打通河西走廊,匈奴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
公元前 111 年,漢武帝在河西走廊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從此,河西走廊正式納入中原版圖,成為漢朝經營西域的前沿陣地,開啟了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的新紀元。
三、十三將士歸玉門:絕境中的忠誠堅守
公元 74 年,東漢設立西域都護府,任命耿恭和關寵為戊已校尉。次年,北匈奴單于派兵進攻車師,殺死車師后王,轉而攻打耿恭駐地,將其圍入城中。此時正值漢明帝駕崩而無暇發兵,救兵不至,車師國又背叛漢朝,與匈奴合兵進攻耿恭。
耿恭帶領著數百將士,在城中堅守。他們沒有被敵人的強大所嚇倒,而是憑借著頑強的意志和對國家的忠誠,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斗。他們煮鎧弩食其筋革,拒絕匈奴的招降,堅守城池。城中的水源被敵人切斷,他們就掘井取水,當井深十五丈仍不見水時,將士們渴得只能榨馬糞汁來喝。但即便如此,他們也沒有放棄。耿恭仰天長嘆,向井再拜,為吏士們祈禱,也許是他們的忠誠感動了上天,不一會兒,水泉奔涌而出。
與此同時,耿恭派遣部下范羌到敦煌尋求援軍。在耿恭在西域激戰的時候,萬里之外的東漢首都洛陽,皇帝與大臣,也在進行一場激烈的辯論:要不要派救兵?反對派以司空第五倫為首,認為援兵趕到時,耿恭等人估計早已尸骨無存。而司徒鮑昱則竭力請求派援兵,他說:“今使人于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此際若不救之,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 最終,漢章帝下令啟動救援計劃。
公元 76 年正月,援軍趕到柳中城,大敗匈奴與車師聯軍。但此時,要不要救天山以北的耿恭,大家又吵了起來。反對的意見稱救援成本太大,且耿恭被圍困這么長時間,說不定早就全軍覆沒了。但范羌站出來,堅決要求救援,將領們無奈,分了二千士兵給他。范羌率領這兩千勇士,冒雪翻越天山,歷經艱難險阻,終于抵達疏勒城。當城中的將士們在夜里聽到兵馬聲,以為是匈奴來襲,驚恐萬分。而范羌的一聲呼喊:“我范羌也。漢遣軍迎校尉耳。” 讓城中的將士們喜極而泣,他們打開城門,與援軍相擁而泣。
疏勒城的守軍,能夠踏上回家路的,只有區區 26 人了。他們與援軍一起南返,但是回家的路同樣充滿殺機,有滿懷仇恨的追兵,有大雪肆虐的天險,他們且戰且退,不斷有人倒下。三月,他們進了玉門關,安全了,26 人,只剩下了 13 人,“衣屨穿決,形容枯槁”。但他們是偉大的勝利者。駐守玉門關的中郎將鄭眾,見到這 13 名勇士歸來,感動不已,親自為他們沐浴更衣,并給皇帝上疏為 13 勇士請功。
這段故事,是忠誠與堅守的贊歌,是對國家和民族的無限熱愛,它讓我們看到了在絕境中,人的意志可以如此強大,對國家的忠誠可以如此純粹。
四、絲路盛景:文化交融的樂章
河西走廊的暢通,讓絲綢之路迎來了繁榮。從長安出發的商隊,帶著絲綢、茶葉、瓷器等精美貨物,經河西走廊西行,將華夏文明傳播到中亞、西亞乃至歐洲;同時,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麻等作物,以及佛教、音樂、舞蹈、繪畫等文化藝術,也沿著絲路傳入中原。
在這條商路上,有一位名叫李郎的年輕商人,他跟隨家族商隊往來于中原與西域之間。每次踏上河西走廊,他都被這里獨特的風光和多元的文化所吸引。他看到敦煌莫高窟中工匠們精心繪制壁畫,那些精美的佛像和生動的故事,讓他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他與西域的商人交流,品嘗著異域的美食,學習他們的語言和風俗習慣。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僅收獲了財富,更收獲了對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敦煌,作為絲路重鎮,成為文化匯聚的中心。莫高窟便是這一時期文化交融的偉大結晶,從十六國時期開始開鑿,歷經多個朝代的營建,無數工匠與藝術家在這里留下了精美的壁畫和佛像,它們不僅是藝術瑰寶,更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們在河西走廊往來穿梭,貿易互通,文化互鑒,共同譜寫了一曲繁榮的樂章。
五、亂世堅守:文化火種的傳承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中原陷入長期分裂動蕩,河西走廊也未能幸免。魏晉南北朝時期,前涼、后涼、南涼、北涼、西涼等政權先后在此割據,史稱“五涼時期” 。
盡管時局動蕩,但河西走廊憑借相對穩定的環境,吸引了大量中原流民。這些移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中原文化,與當地文化相互融合,使得儒學之風在河西盛行。郭荷、郭瑀、劉昞等學者在此講學授業,傳承文化火種,河西走廊成為北方的儒學文化中心。
郭瑀,這位才華橫溢的學者,一生致力于儒學研究。他在河西走廊的深山之中,建立了自己的學館,招收弟子,傳授儒家經典。在亂世之中,他的學館就像是一盞明燈,照亮了人們的心靈。他與弟子們一起,在艱苦的環境中,研讀經典,探討學問,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他們的堅守,讓儒學在河西走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同時,佛教在這一時期也蓬勃發展。佛圖澄、鳩摩羅什等高僧在此弘揚佛法,河西各地大規模開鑿石窟,除了莫高窟,瓜州榆林石窟、天梯山石窟等也在此時興建,河西走廊因此被譽為“石窟走廊”,佛教文化與中原文化、西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獨特的文化景觀。
六、隋唐輝煌:盛世華章的奏響
隋唐時期,國家統一,國力強盛,河西走廊迎來新的黃金時代。隋煬帝西巡,在張掖舉辦“萬國博覽會”,西域二十七國使者齊聚,展示各國珍寶、特產,促進了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這是世界歷史上最早的 “世博會”,彰顯了隋朝的大國風范,也讓河西走廊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
唐朝時,河西走廊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貿易往來更加頻繁,“胡商販客,日款塞下” 。長安、洛陽的商人西行貿易,西域、中亞、西亞的商人也紛紛東來,長安的西市中,胡商店鋪林立,熱鬧非凡。唐朝在河西設立河西節度使,保障了通道的安全與暢通。
在這個繁榮的時代,有一位名叫王玄策的唐朝官員,他多次出使西域。在一次出使中,他途徑河西走廊,被這里的繁華所震撼。他看到商隊絡繹不絕,聽到不同語言的交流聲,感受到了唐朝的強大影響力。后來,他在西域遭遇了叛亂,但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他借兵平定了叛亂,揚威異域。他的故事,成為了唐朝對外交流的傳奇,也體現了河西走廊在連接中原與西域中的重要作用。
此時的河西走廊,不僅是經濟要道,更是文化交流的前沿。李白、王維、王昌齡、王之渙、岑參等眾多詩人來到河西,被這里的壯麗風光與多元文化所感染,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邊塞詩篇,這些詩作從側面反映了當時河西的繁榮與重要地位。
七、安史之亂后的悲歌
“安史之亂” 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給河西走廊帶來了沉重打擊。為了平定叛亂,唐朝抽調河西走廊的大量兵力回援內地,吐蕃趁機攻占河西,長達百年的統治,使得河西與中原聯系中斷,文化發展受到阻礙 。
在吐蕃統治時期,有一位名叫張義潮的漢人,他自幼目睹了吐蕃的殘暴統治,心中充滿了對唐朝的思念和對自由的渴望。他暗中聯絡河西的各族人民,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終于,在唐朝末年,張義潮率領河西各族人民起義,推翻吐蕃統治,收復河西十一州,歸義軍政權建立,重新將河西納入唐朝版圖。歸義軍政權在維護河西穩定、恢復經濟、傳承文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延續了河西走廊的華夏文化脈絡。張義潮的壯舉,成為了河西人民反抗壓迫、回歸祖國的象征,他的名字也永遠銘刻在河西走廊的歷史長河中。
八、宋夏對峙:絲路的沉寂與堅守
宋朝時期,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區被西夏占據。西夏與宋朝長期對峙,絲綢之路受阻,貿易往來銳減,河西走廊的繁榮逐漸褪去。但在西夏統治下,河西走廊也并非一片荒蕪,西夏統治者積極吸收中原文化,推行漢化政策,促進了民族融合。
在這一時期,河西走廊上的百姓們,雖然生活在戰亂與動蕩之中,但他們依然堅守著自己的文化和信仰。有一位名叫李元昊的西夏君主,他一方面積極學習中原文化,推行科舉制度,任用漢族士人;另一方面,他也注重發展本民族的文化,創造了西夏文字。在他的統治下,河西走廊的文化呈現出多元融合的特點,佛教文化也十分興盛,修建了許多寺廟和佛塔,如張掖大佛寺,其臥佛造像規模宏大,工藝精湛,體現了西夏時期高超的佛教藝術水平。不過,相比隋唐時期的繁榮,這一時期的河西走廊在絲綢之路的貿易與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已大不如前。
九、元朝一統:民族融合的新篇
13 世紀,蒙古崛起,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蒙古滅掉西夏后,占據河西走廊,此后元朝建立,河西走廊成為連接中原與西域、中亞的重要通道,再度煥發生機。
元朝時期,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而河西走廊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247 年,蒙古皇子闊端與西藏宗教界首領薩迦班智達在涼州(今武威)舉行 “涼州會盟”,雙方就西藏歸順事宜達成共識,西藏從此成為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這一事件不僅加強了西藏與內地的聯系,也促進了蒙古、藏族、漢族等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
在這個時期,有一位名叫馬可?波羅的意大利旅行家,他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途徑河西走廊。他被這里的風土人情所吸引,在他的游記中,詳細地記載了河西走廊的見聞,讓西方世界對這片神秘的土地有了更多的了解。他的旅行,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成為了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元朝在河西走廊設立甘肅行省,加強行政管理,同時大力發展交通、貿易,使得絲綢之路再次繁榮起來。不同民族的人們在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勞作、交流,進一步豐富了河西走廊的文化內涵。
十、明清的堅守與發展
明朝建立后,為了防御北方蒙古勢力,在河西走廊修筑長城,設立嘉峪關等軍事要塞,嘉峪關成為明朝的西大門。明朝還在河西設立衛所,移民實邊,發展屯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
在明朝,有一位名叫馮勝的將領,他奉命修筑嘉峪關。他深知嘉峪關的重要性,親自選址,精心設計,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嘉峪關建成后,成為了明朝抵御外敵的重要防線,它雄偉壯觀,固若金湯,見證了明朝的興衰榮辱。
清朝時期,在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后,加強了對西北邊疆的統治,河西走廊作為西北戰略要地,得到進一步開發。清朝鼓勵農耕,興修水利,使得河西的農業生產得到極大發展。同時,商業貿易也日益繁榮,蘭州成為西北重要的商業中心,河西走廊再次成為連接內地與邊疆的重要紐帶。
十一、近代風云:風雨飄搖中的堅守
到了近代,中國面臨著列強的侵略和內部的動蕩,河西走廊也未能幸免。西方列強的勢力逐漸滲透到這里,試圖掠奪這里的資源和財富。然而,河西走廊的人民并沒有屈服,他們與侵略者進行了頑強的斗爭。
在這一時期,有許多愛國志士挺身而出,為了保衛河西走廊的尊嚴和領土完整,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的英勇事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河西人民,讓他們在風雨飄搖中堅守著對祖國的忠誠和對家園的熱愛。同時,隨著近代交通和工業的發展,河西走廊也開始了艱難的現代化轉型,為后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十二、新時代的傳承與展望
從秦漢的鐵血征伐到隋唐的繁榮昌盛,從宋夏的對峙割據到元明清的統一發展,河西走廊見證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來的興衰榮辱、融合發展。這里發生的每一個故事,都蘊含著民族團結統一的愛國精神和忠誠仁義的核心內核。
如今,河西走廊作為“一帶一路” 倡議的重要節點,再次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古老的絲綢之路煥發出新的活力,它不僅是經濟合作的橋梁,更是文化交流的紐帶。讓我們銘記歷史,傳承和弘揚河西走廊所承載的精神,共同維護和愛護這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續寫河西走廊更加輝煌的篇章,讓這片古老的土地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