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416字 | 閱讀需6分鐘
在中國古語意象里,輪臺獨樹一幟。
地名托寄情思,中國自古有之:陽關道盡別離,蜀道嘆其險絕,南山隱逸超然,蓬萊縹緲若仙。唯輪臺所指,撲朔迷離。漢代輪臺早已湮滅黃沙,后世對其位置更是聚訟紛紜。
縱使對唐宋詩詞涉獵未深者,也大都能吟誦“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這般傳世名句。
▲雪滿天山路(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其詞口耳相傳,其地卻杳然難尋——我們不妨撥開迷霧,踏沙尋覓輪臺何處。
(一)輪臺之謎的考古解答
在漢代,輪臺與后世詩詞中的輪臺并非一處,與1902年清政府設立并沿用至今的輪臺縣更是風馬牛不相及。
彼時西域,曾盤踞著一個輪臺國,屬于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此國命運,竟系于一場“閉門羹”。
漢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貳師將軍李廣利揮師西征大宛。沿途小國多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獨輪臺國城門緊鎖。
李廣利勃然大怒,率兵踏平城闕,輪臺國灰飛煙滅。僅一年后,輪臺故都侖頭城竟遭火災。
漢代輪臺遺址至今靜臥于喀拉塔勒河畔的紅柳叢中,如一卷焦黃的史書,默誦著昔日輝煌與傾覆之殤。
▲西漢輪臺所在(圖片來源: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烽煙散去,輪臺古國已成絕響。岑參揮毫寫下的“輪臺”二字,已然不是張騫鑿空西域時湮滅的南疆故地,而是大唐雄峙于天山北麓的屯兵重鎮。
無論是《白雪歌》中送別判官的天山雪路,或是《走馬川行》里大軍西征的凜冽寒夜,此處的“輪臺”,是“都護鐵衣冷難著”的壁壘,是“輪臺九月風夜吼”的戍角,是“馬毛帶雪汗氣蒸”的蹄痕——它承載著邊塞的苦寒、將士的豪情與萬里征途的回響。
考古學者循著詩詞追索,目光聚焦于烏魯木齊南郊的烏拉泊古城。其殘垣斷壁,默然立于時光長河——無論斑駁的城磚紀年、扼守天山的險要地勢,抑或昔日烽燧傳遞的軍事烙印,都與岑參筆下那座風雪邊城一般無二。
▲烏拉泊古城(圖片來源:劉元 攝)
《烏魯木齊市志》對烏拉泊古城的規模有詳細記載:古城頗具規模,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長約550米、東西寬約450米。城墻夯筑,殘高2~7米,基厚10米,頂厚3米。從夯土厚高、夯土土層及襯木排列密度看,城墻并非一次筑成,下部為唐代基礎,上部曾經過后世多次修補。
經實地勘測,古城內由東、西、南三座子城構成,分別對應居民區、衙署區及稅卡所在。除西墻外,東、南、北三面城墻均筑有甕城,城垣輪廓保存基本完整,角樓等遺跡清晰可辨。尤其在南子城內,一座高大的夯筑土臺巍然猶存,無聲述說著昔日高等級建筑的規制。
▲烏拉泊古城西南角墩(圖片來源:肖林 攝)
散落于地表的唐宋陶片、元代瓷片,連同出土的“開元通寶”銅錢、雙耳灰陶罐等器物,無聲勾勒出一派“禾菽彌望”的屯田盛景,恰與《新唐書》中“輪臺、伊吾屯田,禾菽彌望”的記載遙相呼應。
輪臺故址雖然也有昌吉古城、阜北古城等爭議地點,但或因其城防結構年代不符,或因缺乏典型中原文物佐證,學界主流觀點仍認為烏拉泊古城才是唐代輪臺。
烏拉泊古城,靜臥于烏魯木齊天山區烏拉泊村,距市區僅三十公里。驅車出城,鄉道蜿蜒,穿行林翳,忽而天地豁然——千年故壘,赫然撞入眼簾。
▲遙望烏拉泊古城(圖片來源:肖林 攝)
城垣之上,“馬面”森然(注:城墻凸出的箭垛)。四野蒼茫,風聲嗚咽,恍如戍卒殘影掠過垛口,耳畔似有戰馬嘶鳴——那一刻,時光的壁壘轟然坍塌,只剩歷史粗糲的呼吸,拂過今人的面頰。
(二)從軍鎮到商埠
唐貞觀十四年(640年),唐朝大將侯君集在平定高昌國后,唐太宗李世民改易了西域州縣的名稱與建制,天山以北設置了庭州,轄金滿、蒲類和輪臺三縣。這是“輪臺”第一次見諸唐朝典籍(《舊唐書·地理志三》卷四十)。
在推行郡縣制的同時,建立了包括軍、守捉、鎮戍、烽鋪等在內的軍事防御體系,逐步實現了唐朝中央政府對天山以北廣袤地區的管轄。
▲雪滿天山路(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作為唐庭州下轄的輪臺縣治所,烏拉泊古城的價值遠不止于軍事。它扼守天山北麓交通要沖,向東通庭州(今吉木薩爾),向東南經白水澗道達西州(吐魯番),是絲綢之路北道連接西域與中原的關鍵節點。
在古城周邊數公里內分布著許多烽燧,與古城構成嚴密的軍防網絡,正如岑參詩中“寒驛遠如點,邊烽互相望”的描述。
烽燧綿亙,不僅是金戈鐵馬的守望,更是千年絲路上不滅的坐標,以狼煙為筆,在長空大漠間默書著安定與暢通的往昔。
城內出土的唐代蓮花紋方磚、花卉紋銅鏡、三足鐵火盆等物,形制都類似中原,印證了《舊唐書》所載輪臺“奉中夏之制”。
此地既是大唐經略西域的重地,更是胡漢交融的見證:漢地農耕與西域樂舞在此共生,中原錢帛與草原皮貨于此流通。
▲烏拉泊古城出土的蓮花紋方磚(圖片來源:肖林 攝)
(三)從斷壁殘垣到文化坐標
自1957年躋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保名錄,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烏拉泊古城在歲月中靜守榮光。當年出土的雙耳灰陶瓶、蓮紋銅鏡、陶燈盞等,在烏魯木齊市博物館展出,可以感受到當時在城內居住的人們簡樸生活中對美好的點滴追求。
▲烏拉泊古城出土的部分文物(圖片來源:肖林 攝)
2024年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RTK測量與無人機技術為古城建立了精準的數字檔案,新一輪考古發掘即將啟動——深埋夯土的陶片、銹蝕刀鏃與灶灰余燼,正待破譯更多湮滅于絲路的往事。
如今,站在古城殘垣上,北望是烏魯木齊市區的現代建筑群,南眺是烏拉泊湖的粼粼波光,城外的果園與玉米地延續著“禾菽彌望”的農耕景象。
當沿著青磚步道走進這座城,觸摸斑駁的城墻,凝視展廳里的蓮花紋磚與銅鏡,便能讀懂“輪臺城頭夜吹角”的邊塞豪情。
后來清代設置輪臺縣,綿延至今。而烏拉泊古城這座“唐代輪臺”,只余下風蝕的輪廓,在時光長河中緘默。
▲烏拉泊古城石頭碑(圖片來源:肖林 攝)
岑參或許不會想到,他筆下的風雪輪臺,千年之后,竟化作黃沙深處的無字史冊,向今人無聲講述著中華民族的來路。
保護烏拉泊古城,不惟是保存一段傾圮的夯土,更是珍藏絲路文明的古老胎記——讓風沙中的城垣繼續訴說:這里,是唐詩里的輪臺,是絲綢之路上各族同心的見證,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長的沃土。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