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上海南站候車大廳,出現了一道特殊“風景”:不少旅客撐開遮陽傘,反復用紙巾擦拭汗水,扇子搖得呼呼作響……有人無奈調侃:“這不是候車室,倒像桑拿房和溫室大棚。”
作為全球首個圓頂透光火車站,上海南站以“100%自然采光”的環保理念著稱,白天無需開燈,可顯著節省照明用電。然而,酷暑時節,大面積玻璃穹頂引入的自然光,也帶來了熱量的積聚,導致候車區域體感溫度明顯升高。
小編13:00實地探訪,根據天氣預報,當時氣溫為33℃,多云。剛自站外進入站內通道時,能明顯感覺到空調帶來的涼意。但步入兩側候車區后,強烈的光線穿透巨大的圓形玻璃穹頂照射下來,體感溫度明顯上升。現場觀察到,部分旅客采取了撐傘遮陽、自行扇風等方式應對。
“之前在其他車站沒這么熱,在這里等了20分鐘,感覺越來越悶熱。”一位外地游客向周到君反映。不過,也有剛進入候車廳不久的旅客表示:“我覺得還好,空調開著,比外面太陽直曬是要舒服一些。”但是幾位撐傘的旅客卻提出質疑:“開了空調嗎?真沒感覺到!”
周到君向問詢臺了解空調運行情況,工作人員表示:“空調是全天候開著的,像今天這種天氣,溫度恒定在26℃左右。”同時也提到,當天上午曾有旅客反映候車室溫度偏低,而對于下午部分旅客反映的悶熱感,工作人員解釋,主要是因為玻璃房設計透光性好,加上候車區域人流密集。
“這種設計其實具有很好的節能效果,站內白天完全不需要開燈也足夠透亮。”工作人員補充道。同時強調,設計之初就已考慮到遮陽需求,特別采用了肉眼可見的灰色調材料進行優化處理。
據悉,上海南站獨特的圓頂設計采用了三層構造:頂層的鋁合金遮陽百葉、中層的聚碳酸酯采光板以及底層的穿孔鋁吊頂板。這一設計旨在白天利用自然光營造明亮通透的候車環境,夜晚則使站屋成為城市中一個均勻發光的景觀。
今年初,伴隨高鐵G1305次列車駛出,上海南站正式邁入“高鐵時代”。而6月Z247次發出后,運營了19年的上海南站告別了普速列車,成為一座純高鐵/動車車站,其服務定位和客流結構正悄然變化。
作為上海陸上“南大門”,上海南站的設計凝結著節能與美學的雙重追求。當陽光慷慨傾瀉而下,省下的是可觀電費,但旅客撐起的傘卻在無聲發問:在綠色節能與舒適體驗的天平上,是否存在更精妙的平衡點?這座曾以先鋒姿態照亮城市未來的“飛碟”,在轉型純高鐵樞紐的新征程中,如何讓環保之光不再灼人,讓旅客舒適融入設計基因,或將成為其作為“標志性工程”的下一道必答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