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成功作用不言而喻,但同樣科學發展帶來了復雜的社會問題。人們也試圖反思科學為何成功,以及為成功付出了何種代價?由此而來對科學主義的探討則是當今科學哲學重要議題。在《何為科學》一書作者(兩位物理學家與一位哲學家)看來,塑造出今天科學成功的是“盲點”——抽象概念、理想模型逐漸取代人類最直接的經驗感受,而我們對此已經習以為常,就像呼吸的空氣一般;但經驗的蒙蔽帶來了今天的科學文化的危機。他們借助“盲點”這一概念來質疑科學主義,并深入探討其成因與在不同學科中的不同表現。本文即是對“盲點”概念的哲學起源進行介紹。
撰文 | 亞當·弗蘭克、馬塞洛·格雷斯、埃文·湯普森
翻譯 | 周程、廖新媛、楊軍潔、萬舒嬋
人類的危機
埃德蒙德·胡塞爾是20世紀的德國數學家和哲學家。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幾年里寫下了一段這樣的文字:“我們發現自己正處于巨大的危險之中,我們在懷疑論的洪流中沉淪,繼而放棄了我們自身對于真理的堅持。”這段文字引自胡塞爾的最后一部著作《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
胡塞爾認為,文明,尤其是歐洲文明,已經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他將“歐洲人性危機”的深層根源,追溯到理性的失敗以及對現代科學意義的根本性誤解上。而這種混亂的出現已經醞釀了幾個世紀??茖W本身,也就是科學家的具體實踐,其實并沒有陷入危機。恰恰相反,科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茖W的危機來自科學所附帶的意義。有一種特殊的世界觀被嫁接到了科學上,我們把這種世界觀稱為“盲點”。
科學中存在著一種主流哲學觀念,它讓人們將數學抽象提升為真正實在,并由此貶低直接經驗的世界,胡塞爾把這種世界稱為“生活世界”?,F代人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實在和意義有著更加豐富的內涵,而這些內涵是那些附屬于科學的主流物質主義哲學無法企及的。用馬克斯·韋伯的話來說,這種哲學導致了人們“對世界的祛魅”。(韋伯和胡塞爾是同時代人。)反過來,祛魅的世界融入了文化、經濟和政治,這引發了非理性和狂熱思潮的反彈,導致人們開始對世界復魅,比如納粹根據種族的觀念定義了“日耳曼的家園”,并依據這一觀念實行種族屠殺,這種行為正是復魅的縮影。
曾有學者指出,胡塞爾在《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一書中采用了過于夸張的修辭。然而,在今天這個假新聞和假消息泛濫成災、科學否定主義和種族主義興風作浪、武裝暴亂和侵略戰爭無休無止、威權主義大行其道的時代,我們可能需要重新評估胡塞爾的思想。我們不必接受胡塞爾關于“歐洲人性的目的”這種種族中心主義的敘事,也不必認同他提供的現象學版本就是解決危機的方案。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承認,胡塞爾指出了我們當前的科學文化所特有的深層問題??茖W必勝主義和科學否定主義這兩派之間存在著嚴重的立場分歧,再加上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給生活世界帶來的生存威脅,這些都表明胡塞爾所說的危機在本世紀正愈演愈烈。胡塞爾所說的危機仍然是我們今天的危機。
因此,我們需要仔細思考胡塞爾的診斷。我們應該關注胡塞爾是如何分析我們對科學和生活世界的誤解的,特別是當我們將抽象的數學實體提升到真正實在的高度貶低了具體感性經驗時,胡塞爾的哲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另一位20世紀早期的數學家和哲學家懷特海也尖銳地批評了我們現在稱為“盲點”的世界觀。通過他們的著作,結合科學哲學中的最新觀點,能幫助我們識別盲點世界觀的關鍵要素,使我們理解為什么盲點是不可靠的。我們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要描述這種世界觀的哲學樣貌。
我們呼吸的空氣
盲點世界觀就像空氣一樣看不見摸不著,但一直在我們身邊。在高中的科學課上,我們獲知了盲點的簡單版本;在科學紀錄片中,我們發現盲點是一個不言而喻的背景假設。如果你從事科研工作,那么盲點常常像一張看不見的地圖,告訴你在學完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的基礎導論課之后應該如何繼續你的科學旅程。雖然對于我們所說的盲點世界觀究竟是什么的問題,已有許多非常復雜的哲學論述,但是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包括對于大多數科學家而言,這種世界觀是如此普遍,以至于它看起來根本不像是一種哲學。相反,人們認為這種世界觀就是“科學告訴我們的”。
然而,事實上,科學告訴我們的并不是這樣的世界觀。相反,我們現在所接受的盲點世界觀是一種經過選擇的形而上學,這種世界觀與科學中的具體實踐相關聯,但又與之存在一定的差異。正如我們在本書中論述的,除了盲點,其實還有其他更好的方案可用來理解科學和世界之間的關系。
盲點中既包括物質主義或物理主義的觀點,又包括二元論的觀點。在科學哲學中,盲點既可以包括實在主義,也可以包括工具主義。下面我們就列出盲點的主要觀點。
1.自然兩分。顏色是一種幻覺,而不是實在世界中的一部分。這種思想并非來源于物理學家實際的科學實踐,也不基于物理學家對光的測量以及構造出的波動模型或粒子模型。這種思想其實來源于物理學家的理論反思。換言之,這就是物理學家的哲學思想。物理學家把自然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存在于外在客觀世界之中,另一部分則純粹是主觀的表象或僅僅存在于感知者頭腦之中。懷特海稱這種思維方式為“自然兩分”,因為這種思維方式將自然分為外部實在和主觀表象。
2.還原主義。基本粒子是物質的基本組成部分,宇宙中的一切都可以被還原為基本粒子。還原主義是一個復雜的思想體系。有一種還原主義的想法可以被稱為微小主義(smallism),即微小的事物及其屬性相比于其所組成的大型事物來說具有更基礎的地位。個人比他們所組成的社會群體更基礎,細胞比它們所組成的個人更基礎,分子比它們所組成的細胞更基礎,原子比它們所組成的分子更基礎。到最后,基本粒子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基礎。微小主義意味著自然界中真正的行動發生在最小的微觀物理尺度上,因為人們認為在這一尺度上發生著最基本的因果過程。微小主義屬于哲學家所說的本體論領域。所謂“本體論”,指的就是關于何種事物存在以及它們之間關系的理論。還原主義的另一部分則屬于認識論的領域。所謂“認識論”,指的是關于知識和解釋的理論。認識論的還原主義認為,要想解釋一個系統,首選方法就是微觀還原(microreduction),這種方法把一個系統分解成組成它的要素,并根據部分的性質來解釋整體的性質。微小主義和微觀還原意味著基本粒子物理學是一門卓越的科學,因為一旦你逐漸將社會學、心理學、生物學和化學中關于大事物或大系統的陳述,還原為基礎物理學中關于最小事物的陳述,基本粒子物理學就成為唯一的科學。還原主義也可以用一句俏皮話來進行概括:“生物學家聽命于化學家,化學家聽命于物理學家,物理學家聽命于數學家,而數學家聽命于上帝?!?/p>
3.客觀主義。科學力求從上帝視角來看待整個實在世界。這種觀點認為,科學,尤其是基礎物理學,其目標在于提供一種擺脫人類視角的實在。科學發現真理,這些真理既有可觀察和測量的方面,也有不可觀察和測量的方面,但它們都是獨立于心靈的實在?;疚锢韺嶓w是實在的物體,它們獨立于心靈,而它們的本質屬性也獨立于任何觀察的過程。
4.物理主義。一切存在都是物理的。如果你把宇宙中所有存在的事物列一個清單,清單上的所有事物在本質上和構成上都完全是物理的。而且,如果你列出宇宙中所有的物理事實,那么你也就理所當然地確定了宇宙中的所有事態,包括所有化學的、生物的、心理的、社會的和文化的事態。因此,物理事實窮盡了實在。過去我們用“物質主義”這一術語來命名這種觀點,但今天的哲學家則更喜歡用“物理主義”這個名稱。因為物理學已經表明,并非所有東西都是經典意義上的物質,即具有外延屬性的、無自動力的那種物質。例如,場和力是物理的,但它們卻不是物質的。物理主義首先是一個普遍的形而上學論題,而不是一個科學論題。物理主義這一論題并不屬于任何物理學理論。這一論題是對物理學和科學的哲學解釋。今天,物理主義遇到的主要障礙是如何在物理主義的框架內解釋心靈(特別是意識)的問題。
5.數學實體的物化。數學是自然的語言。這種想法說的是宇宙的真實結構屬性是數學屬性。科學模型、科學定律和科學理論中的數學實體存在于我們之外,只有它們構成了宇宙的實在結構。正如伽利略所述:“宇宙‘就在那里’……是用數學語言寫成的?!边@一觀點與古典時代柏拉圖和畢達哥拉斯的想法產生了共鳴。
6.經驗是副現象的。意識是大腦的用戶產生的錯覺。用戶錯覺是一種視覺圖像,就好像計算機屏幕上的桌面圖標一樣,是為了方便計算機用戶而創建的。類似地,意識經驗被認為是一種由大腦產生的表征,其目的是在控制身體與世界互動的過程中方便人們的操作。而意識經驗并不比你電腦上的桌面圖標更加真實。經驗來自你大腦中進行的計算,但經驗在這些計算中并沒有起到關鍵作用。主觀性,即自身存在的經驗,是大腦中發生的物理事件所產生的衍生效應,并且主觀性對這些物理事件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以上觀點并不意味著窮盡或確定了盲點的所有組成部分。我們并不是說,其中的每個因素都是構成盲點的必要條件,這些因素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盲點的充分條件。幾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和哲學家以各種方式結合了這些盲點觀點的各個方面或子集。我們需要再次強調,我們的目標是要確定,到底是一組什么樣的觀念塑造了我們當前的科學世界觀。現在的許多人,包括許多科學家,都認為這些觀念是理所當然的。
盲點世界觀作為一種社會力量可以產生重大的影響,它迫使人們以某些既定方式思考科學是如何工作的,人類生活如何融入地球的生物圈,人類思維如何與宇宙發生關聯。盲點世界觀下的自然、能源和信息等概念體系,已經框定了我們對自然資源、能源生產、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看法。出于這些原因,我們有必要牢記:盲點就像我們呼吸的空氣,它不是一種深奧的哲學思想體系,而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文化心態。
悄然替代
現在,讓我們回到胡塞爾對盲點的批判。胡塞爾受過嚴格的數學訓練,對我們如何在科學,尤其是在數學物理學中使用抽象法有著深刻的認識。胡塞爾把現代人將溫度這樣的數學構想提升到基礎實在地位的做法稱為“悄然替代”(surreptitious substitution)。在胡塞爾看來,這種替代是一個根本性的錯誤。
胡塞爾認為,現代的科學世界觀肇始于伽利略。在現代科學世界觀的發展過程中,數學物理學對自然的抽象和理想化表述悄悄地取代了具體的真實世界,即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感知世界被貶低的主觀表象,而數學物理學的宇宙被提升到了客觀實在的地位。因此,根據這種思維方式,作為原子或分子平均動能的溫度是一種客觀實在,而冷熱的感覺僅僅是主觀表象。
胡塞爾指出,這種悄然替代的做法是不合理的,因為它建立在對數學物理學的根本性誤解之上。物理定律用數學術語說明了事物在理想狀態下的表現。
數學物理定律指的是理想化的物體及其屬性——自由落體、無摩擦平面、假想的理想氣體、完全彈性碰撞等等。這些理想化的物體及其屬性在物理上其實并不是實在的。它們實際上并不真實存在于空間和時間之中,也不參與因果關系。因此,它們并不構成,也無法構成實在的自然世界。它們是一些虛構的實體,我們把它們當作工具使用。我們使用一些必要的概念工具,精準地刻畫數學表達;我們還可以通過一系列越來越精確的近似方法,將這些數學表達應用于實在世界。這就是我們如何獲得關于事物的預測性知識以及控制這些事物的方式。
理想化和近似化表達構成了一種數學方法,用于預測事物在各種條件下的表現。但是這種方法并沒有告訴我們事物本身是什么,也沒有告訴我們事物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表現。因此,如果你認為理想化的數學物理定律描述了自然固有的存在,這從根本上就是一個錯誤的想法。這種想法無異于把地圖(即理想化的有限的地域表征)與領土混為一談。正如胡塞爾所說,這樣想就是“把實際上是方法的東西當成了真實的存在”。這就是一種悄然替代——用一種描述現象的工具替代自然本身,或者說混淆了預測事物的工具與事物本身。這是一種范疇錯誤。根據胡塞爾的觀點,定律是精確的預測工具,定律中那些理想化的物體具有理想的數學地位,但它們并不是實在的物理存在。
我們不應該悄悄地用抽象的心靈表征來取代具體的實在,這就是在用地圖來取代領土。正如我們接下來所討論的,胡塞爾也認為我們不應該悄悄地用科學工作間來取代整個世界。
科學工作間
今天,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科學只有在政府和私人機構資金的支持下,才能在大學和研究機構中專門的實驗室內進行。這些實驗室開展國際合作,促進技術創新,培養下一代科學家。然而,這種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的科學基礎設施(用羅伯特·克里斯的術語來說就是科學工作間)其實只有幾百年的歷史。它是近代人類文明進程中出現的成就,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只存在了非常短的一段時間。
科學工作間的理念可以追溯到16世紀。英國哲學家和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是第一個提出科學工作間構想的人。他的想法是創建專門的設施,使用實驗方法和專門工具,對自然進行系統的研究與操控。培根給我們留下了實驗科學的想法:實驗科學是一項集體事業,位于研究機構中,致力于造福全人類。
培根其實是一個非常復雜而且很難說得清楚的人物。歷史學家卡洛琳·麥茜特在其經典之作《自然之死:婦女、生態和科學革命》中認為,盡管培根通過建立歸納法,使任何人在原則上都可以自己去驗證科學的真理,從而推動了平等主義的發展,但同時培根通過支持“新興的市場經濟,打著進步的旗號剝削和改造自然,使更多的財富集中于商人、布商、企業冒險家和自耕農手中,從而拉大了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之間的差距”,進而導致了集體農業社會的破壞。換句話說,培根所構想的基于歸納法的科學事業,完全是為新興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和“自然本質上就是人類的資源”這一想法服務的。我們將自然視為應該被科學技術所征服的東西,正是這種觀念讓人類親手造成了全球變暖和氣候危機。
在培根身上,我們看到了現代科學思想中另一種趨勢的開端,而這種趨勢正是胡塞爾極力反對的。我們這里指的是一種傾向,即完全根據應用于科學工作間內部的自然概念和程序來看待工作間外的自然。在工作間內,我們把現象隔離起來,保護它們免受外界的影響,使它們受制于我們專門研發出的裝置,從而制造出更多新的現象。生活世界的其余部分則位于工作間之外,而這些部分才是工作間目的和意義的來源。胡塞爾強調,當我們在工作間里操縱現象時,我們擴大了實在的范疇,并獲得了控制事物的新手段。但是,胡塞爾反對讓工作間內的概念和實驗工具成為實在事物的最終判決者。
胡塞爾拒絕接受“實在等同于科學工作間中所顯現的事物”這一觀點,即反對“實在可以等同或通過工作間中客觀測量的結果來定義”的看法。這個觀點是悄然替代的另一個版本:用科學工作間取代世界。
你可能會對這種想法持懷疑態度。基礎科學,尤其是基礎物理,難道不是包羅萬象的嗎?為什么我們不能把科學理論從工作間轉移到現實世界呢?
工作間中的世界與世界中的工作間
正如卡特賴特所討論的,物理學的預測模型主要在“墻內”工作,包括實驗室內部、粒子探測器內部、大型真空瓶內部、電池盒內部等等。換句話說,模型在我們可以控制和屏蔽外界影響的地方工作,在這些地方我們可以精確地操控條件使其與模型相匹配。然而,當我們假設某種物理或計算模型適用于自然的其他部分,包括人類的生活世界時,我們就超出了我們能夠建模和成功預測的范圍。這實際上是在進行悄然替代。例如,我們認為原則上存在一個關于風和水的力學模型,可以預測微風和波浪對掉落在海灘上的海鷗羽毛的作用。當然,我們或許會承認,這些模型可能永遠也無法構建出來,因為它們過于復雜。然而,我們可能會認為這些事件在原則上是可以被公式化的。
然而,我們應當對這種思維方式保持警惕。這種思維方式建立在對世界本質的一個隱含且不必要的形而上學假設之上,即認為即使世界超出了我們構建和測試預測模型的能力范圍,我們依然可以通過這些模型來理解世界。該假設暗示,事物在嚴格控制的人工環境中的表現,應該成為我們理解其在不受控制的非人工環境中表現的指南。
這種基要主義的態度通常與這樣一種觀點密切相關,即工作間內的客觀測量比我們通過身體感知對世界進行直接經驗更為有效。但是,這種客觀主義的想法是錯誤的,克里斯用沖浪者的例子說明了這一點,這個例子摘自威廉·芬尼根的回憶錄《瘋浪人生》。對浪高的客觀測量與沖浪者無關;對沖浪者來說,重要的是他們如何根據自己的身體浪技巧,來判斷海浪的大小和兇猛程度;也就是說,海浪與其直接經驗有關。對沖浪者、水手和游泳者來說,如何通過直接經驗與海浪互動至關重要,而在這種直接經驗之外對海浪進行客觀測量則毫無意義。
科學模型的基要主義與客觀主義的結合,正是盲點的絕佳例證。它遮蔽了我們對科學工作間外的世界的直接經驗,標榜自己就是“科學告訴我們的”。然而實際上,它只不過是一種哲學的思維模式,并不基于任何實際的科學實踐。它將少數進行了成功預測的案例普遍化了。雖然在少數案例中我們能夠提出可以進行成功預測的模型,但是在大多數案例中,我們并沒有也不可能擁有這樣的知識,因為科學工作間外的世界太過繁雜。
經驗失憶癥
悄然替代的背后是一種經驗失憶癥。我們借鑒了法國科學哲學家米歇爾·比特博爾的想法,而他的想法也來自胡塞爾的觀點。比特博爾指出,我們通過兩個主要的步驟產生客觀的知識。第一步,我們逐漸拋棄了經驗中任何無法達成絕對一致意見的東西,比如事物的感覺或外觀,或者我們個人的偏好、品味和價值觀。換句話說,我們逐漸從具體的經驗中抽象出來。第二步,我們保留了經驗的“結構殘余”,我們可以將其轉化為存在共識的對象,尤其是當我們在科學工作間中對其進行提煉時。這些結構殘余包括分類方案(分類法)、模型、普遍命題和邏輯系統。最抽象的結構殘余是數學的,比如量級。當我們忘記了直接經驗在創造客觀知識的過程中是一個隱含的起點和持續性的要求時,經驗失憶癥就發生了。
問題發生在經驗從我們的故事中消失之時。這種方法成功地把我們蠱惑了,以至于我們忘記了這種方法背后必要的經驗維度。這叫作經驗失憶癥。這就是盲點。
不可觀測的物體是實在的嗎?
到目前為止,我們的討論還集中在科學模型和定律上。我們在前面已經論證過,科學模型的理想對象及其屬性,以及科學定律的理想化規則,在物理學上并不是實在的。因此,當我們把它們當作真正的實在,而把感知世界僅僅視為表象時,我們就是在進行悄然替代。我們還強調,現代物理學中的大多數現象都是在科學工作間里制造出來的,所以當我們用工作間取代世界時,就發生了另一種悄然替代的行為。
然而,模型和定律并不是科學的全部,科學中還有科學理論。根據標準教科書中關于科學的概念,模型和定律描述了世界中發生的事情,而理論則提供了一個總體的解釋框架??茖W理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它們假設原子、電子或基因這樣的實體,可以通過因果關系相互作用產生可觀測的行為,但我們無法直接觀察到這些行為。而模型則使用這樣的實體來描述觀察到的數據。
假設存在像原子這樣不可觀測的實體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問題,即我們應該賦予這些實體什么樣的實在性呢?我們認為,假設某些不可觀測的實體,并認為它們在物理上是實在的,這是完全合理的。物理學理論所涉及的不可觀測的實體,如特定種類的分子、原子和亞原子粒子,并不是理想物體;這些實體應該都是實在的。不過,當我們忽略了這種科學程序背后的直接經驗時,問題就出現了。這就是盲點的另一個例子。
我們學到了什么?
我們通過確定盲點在形而上學方面的一組關鍵要素開啟了本章的討論。現在,我們可以通過以下這些環環相扣的誤區,來總結直接經驗是如何被遮蔽的:
1.悄然替代。這是用抽象和理想化的數學結構來代替具體的、有形的且可觀察的存在。除了溫度的故事,我們還將探討其他案例中的悄然替代——用鐘表時間代替綿延時間、用瞬間的自然代替過程的自然、用計算代替意義、用信息代替意識。悄然替代本質上是一種對存在的取代,存在變成了一種獲取特定種類知識的方法。這也就是我們用科學工作制造出來的東西,取代了科學工作間外的生活世界和自然。
2.具體性誤置謬誤。這種謬誤是把抽象誤認為具體。這是悄然替代的基礎。
3.結構不變量的物化??茖W從科學工作間的經驗中抽象出結構不變量。這些結構不變量包括分類方案、模型、一般命題、邏輯系統、數學定律和數學模型。它們包含了高度凝練的經驗殘余。當它們被認為是一種本質上非經驗的事物或實體,并且這些事物或實體構成了實在的客觀結構,物化的過程就發生了。
4.經驗失憶癥。當我們沉迷于悄然替代、具體性誤置謬誤、結構不變量的物化,以至經驗徹底淡出我們的視野時,經驗失憶癥就會發生。現在,經驗失憶癥存在于因我們對科學方法的誤解而造成的盲點之中。
這份清單以抽象的術語闡明了我們對全球科學世界觀中出現意義危機的根本原因的診斷。我們認為,這些根本性的錯誤也與我們的科學文化現在所面臨的生存危機有關。
讓我們回到溫度的故事來說明這一點。如果我們說某物感覺有多熱或者有多冷是主觀的、表面的,而熱力學溫度(原子運動的平均動能)是客觀的、實在的,那么我們就是在根據自然兩分來進行思考。我們悄悄地用一個抽象的概念——一個數學平均值,即用一個數字來代表許多組數字,以此取代一些具體的東西,即感官知覺的對象。我們犯了具體性誤置謬誤,把抽象當作具體的東西來對待。因此,我們也將經驗的結構不變量當成了具體的實在。結果,我們忽略了直接經驗才是科學的來源和支柱。我們已經忘記了從科學工作間的直接經驗中提取結構不變量(如熱力學溫度)的整個過程,而這些結構不變量仍然是科學工作間中直接經驗的殘余。我們已經屈服于經驗失憶癥。我們已經完全陷入了盲點。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由于人類引發的全球變暖,冷與熱的存在從未如此真實可感。同時,如果沒有熱力學和統計力學,我們就不可能理解氣候變化和地球系統。我們需要肯定身體經驗和科學都是有效的,我們不應該在關于什么東西才是真實的這一問題上制造分裂,也不應該基于這種分裂來設定知識的等級。在我們知道如何對熱量進行定量測量之前,我們就感覺到了熱量。但是我們既要通過感覺又要通過測量來應對全球變暖的挑戰。
如果我們拒絕讓自然在我們的思維中發生兩分,我們的世界觀就會由此改變。冷與熱都是實在的,這種實在性并不亞于粒子的平均動能。當我們在自然中發現熱和冷時,我們也會發現粒子的動能范圍非常大,而大多數粒子的能量接近中間值。冷熱是具體的,溫度是抽象的。更好的說法是,冷熱相對而言更加具體,溫度相對而言則更加抽象,因為從無數的感官知覺傳遞過程中挑出熱和冷這兩種感覺,已經是一種基于事件變化的抽象了。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說,你如果專注于熱,你就會感到越來越熱。科學的美妙之處和驚人力量就在于,科學使我們能夠在科學工作間里使用邏輯、數學和控制實驗的工具,強化、延展和提煉我們已經從感官知覺抽象出來的東西。不要讓自然在我們的思想中發生兩分,是我們超越盲點走向科學新視野的第一步。
在這個新的視野中,科學并沒有失去其權威性;相反,這種權威性找到了恰當的立足點。科學之所以具備權威性,是因為它是一種高度凝練的經驗形式。科學的客觀性來自我們能夠將直接經驗進行抽象,并使我們抽象出來的東西成為公共知識的對象。從溫度的故事中可以看出,這種強大的科學方法展示了抽象、理想化、實驗和理論化的螺旋上升。我們通過這一過程創造出了穩定的公共知識,而科研共同體可以在此基礎上對公共知識進行進一步的發展。這種知識豐富并擴大了人類經驗。科學知識對于培育一個充滿活力且生態友好的全球文明來說毫無疑問是必要的。
但是,我們必須以正確的方式理解科學,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自然的兩分,才能防止生活世界被貶低??茖W必須以一種恰當的方式嵌入科學工作間外的世界。我們需要將尊重自然作為我們的關注點,而不是將自然視為一種等待我們征服的對象。當我們要深入探討科學史和現代科學典范中出現的盲點時,我們要時刻牢記這一點。
本文經授權摘自《何為科學——科學是什么,科學不是什么》(中信出版社,2025年4月版)第1章“悄然替代:盲點的哲學起源”,有刪減。
作者簡介
亞當·弗蘭克(Adam Frank),美國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作家,哈勃研究員。曾獲得由美國天文學會頒發的卡爾·薩根獎章 (Carl Sagan Medal) 。他是《探索》和《天文學》《科學美國人》雜志撰稿人。漫威工作室《奇異博士》的科學顧問。
馬塞洛·格雷斯(Marcelo Gleiser),
達特茅斯學院理論物理學家,自然哲學、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鄧普頓獎獲得者。
埃文·湯普森(Evan Thompson),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哲學教授,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