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26日,美國媒體《政治》(Politico)曝出一則消息:民主黨官員公開表示,美國企業家埃隆·馬斯克成立的新政黨“美國黨”(America Party)若如愿于中期選舉時在關鍵搖擺州出戰,將可能從共和黨席位中抽走選票,這將令民主黨受益,因為馬斯克更有可能吸引對共和黨不滿的選民,而非對民主黨失望的人,對此,民主黨“樂見其成”。
此前,馬斯克宣布成立“美國黨”,以挑戰美國兩黨政治格局,結果立即引發廣泛關注和爭議。馬斯克此舉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美國社會對現有選舉制度的強烈不滿與改革訴求。
然而,縱觀當前形勢,這一嘗試能否撬動美國選舉政治版圖,仍面臨重重障礙。
△美國政治新聞媒體《政治》報道,馬斯克承諾將帶領其政黨在中期選舉中取得突破,民主黨認為這是對共和黨的威脅
兩黨政治疲態催發改變意愿
近年來,美國民眾對民主、共和兩黨的信任度持續下滑。民調顯示,超過60%的選民希望出現“第三選擇”,更有約一半受訪者認為現有選舉制度無法充分代表多元民意。
為了讓選票更公平有效,一些改革呼聲逐漸高漲,其中包括“排序選擇投票”(Ranked Choice Voting,RCV),這種投票方式允許選民按喜好順序給候選人排名,如果第一選擇沒有過半,則自動把票轉移給選民的第二選擇,直到有人過半為止,從而避免“浪費選票”。另一種是 “全國普選州際協議”(National Popular Vote Interstate Compact,NPVIC),這種方式主張各州承諾把本州的選舉人票投給全國得票最多的總統候選人,讓最終結果更接近全民投票的真實意愿。目前,部分州和城市已經在試點這些新型選舉機制。
馬斯克的“美國黨”正是這種社會情緒的產物。他依托自己巨大的財力、社交媒體影響力及科技精英人脈,試圖為不滿兩黨政治的選民提供新的政治表達渠道。
△美國非營利性在線百科網站“選舉百科”(Ballotpedia)報道,目前美國有13個州明確反對采用“排序選擇投票”
制度壁壘難破
然而,美國選舉制度改革歷來步履維艱,主要原因在于復雜的政治與法律障礙。
首先一道門檻就是參議院阻撓機制(Filibuster)。這是一種議事規則,允許少數議員通過長時間發言、拖延辯論來阻止法案進入投票程序。想要結束這種冗長辯論,就必須有60名參議員投票贊成,才能讓議案進入表決階段。也就是說,即使某項法案獲得了過半數(51票)支持,如果達不到60票,就可能一直停留在“討論”狀態而無法真正表決。由于兩黨長期僵持,這導致像《自由投票法案》(Freedom to Vote Act)這樣的選舉改革議案大多被擱置。
其次是憲法修正的高門檻,也就是,任何涉及根本性選舉機制的調整(如廢除選舉人團),都需眾參兩院以2/3多數票通過,并獲得3/4州議會批準,這在當下高度極化的政治環境中幾乎難以實現。
因此,即便馬斯克投入巨額資金、影響輿論,他所提出的第三黨模式,也難以撼動兩黨結構性優勢,更無法直接推動憲法層面的變革。
“美國黨”能否突破傳統仍是未知數
目前,除特斯拉CFO瓦伊巴夫·塔內賈(Vaibhav Taneja)外,幾乎沒有重量級政治人物正式加入“美國黨”,其組織網絡尚處于初步搭建階段。即便馬斯克聲稱將在部分關鍵選區推舉候選人,實際能否突破傳統黨派票倉、獲得席位仍是未知數。多數分析人士認為,他更可能充當“票源攪局者”,在局部選舉中影響結果,而非成為議會中的新勢力。
但這并不意味著馬斯克影響力微弱。馬斯克以個人IP和技術資本為武器,無疑已將兩黨政治長期難以解決的問題推到聚光燈下,迫使公眾與政界重新審視選舉制度的公平性和代表性。
△美國《新聞周刊》發文稱,馬斯克正在試圖解決美國政治失調的根本原因:腐敗的兩黨制
從社會心理層面看,馬斯克之舉折射出美國民眾對現行制度日益增長的不滿,這種不滿既源于政治極化、選票失衡,也源于兩黨僵局下公共政策的疲態。盡管“美國黨”短期內難以贏得國會席位,更難直接推動制度變革,但它的出現可能成為選舉改革討論的新催化劑。
未來,美國選舉制度能否有所變化,仍需依賴更廣泛的社會共識、州級改革的累積經驗以及跨黨派的政治妥協。馬斯克能否成為這場漫長改革路上的“破局者”,目前還是一個充滿爭議和未知的問號。(央視記者 武衛紅)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