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安徽廣播電視臺農業·科教頻道
《法治時空·檢察直播間》播出
法律是威嚴的尺度,更是溫暖的刻度,一紙裁決、一道高墻,當冰冷的條文遇上鮮活的人生,檢察監督如何在高墻內外架起重生之橋?在剛性的判決與人文的柔情之間,安徽檢察機關交出了一份有溫度、有質感的答卷。
晨霧中的淮河泛起青灰色,貨船的引擎聲劃破水面的寧靜,這條被老船工稱為“母親臍帶”的河道,哺育著生活在這一帶靠跑船為生的船民們。當晨曦漫過鋼駁船隊,五河縣檢察院檢察官們的身影出現在了淮河岸邊,今天,他們要去走訪一位特殊的船民——老郭,一個開了20多年貨船的老船民,也是五河縣社區矯正中心的一名社矯對象。
如今滿臉笑容的老郭不會忘記,一年多前同樣的淮河,卻是截然不同的景象。2024年1月,包括他在內的七人,因犯盜竊罪被宣告緩刑,緩刑判決書雖然給了老郭等七人不入高墻的機會,卻也依法限制了他們的活動區域,無法離開五河縣意味著無法繼續從事航運工作,對于老郭這樣以跑船為生的船民們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
在這看似絕望的時刻,希望的曙光悄然降臨。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老郭一行七人走進了五河縣檢察院。五河縣檢察院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刑罰執行問題,更是關乎七個家庭的生計、社會穩定以及法治溫度的考驗。五河縣檢察院成立了專案組,細致分析了七人的犯罪情節、悔罪表現及家庭實際困難。
專項工作組細致分析了七人的犯罪情節、悔罪表現及家庭實際困難。通過查閱《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及其實施辦法的相關規定、咨詢縣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意見、組織公開聽證、與司法局緊密溝通等方式探索在法律框架內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經過數周的調研與努力,檢察院與司法局終于找到了一條可行之路——請假聯審機制,根據《安徽省涉企社區矯正對象外出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管理辦法(試行)》,社區矯正對象外出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需要離開矯正執行地的,可以由社區矯正機構與檢察機關會商研究。
根據這一規定,結合社區矯正對象的實際表現與改造情況,檢察官們為老郭等人爭取到了從事航運的資格,同時加強監管,確保不影響矯正效果和社會安全。
如今,老郭的貨船再次穿梭于淮河之上,前行雖緩,但希望之帆帶來的不僅是家庭經濟的復蘇,也見證著法律的公正與溫情。
在這場“航路重生”的旅程中,五河縣人民檢察院通過積極履行檢察職能,不僅為七名矯正對象鋪就了一條回歸社會的希望之路,更展示了國家法治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人文關懷與正義之光。
第9060期
安徽檢察新媒體出品
終審丨吳貽伙 二審 丨吳熒
來源丨安徽廣播電視臺農業·科教頻道
編輯丨李昂
投稿郵箱丨ahjc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