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據報道,7 月 23 日石破茂結束訪華,7 月 24 日馮德萊恩抵京。外交部官網已公布相關外事活動安排。
石破茂(資料圖)
石破茂此次訪華釋放出與以往不同的信號。其曾公開支持 “印太經濟框架”,多次在涉臺問題上發表不當言論,甚至在一些國際場合附和美國對中國的不實指責。此次訪華卻明確表示 “日本不支持‘臺獨’”,愿推動日中經貿合作,還提及希望重啟兩國在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交流項目。這種轉變并非偶然。中國連續 15 年保持日本最大貿易伙伴地位,日本汽車產業在華市場份額超四成,像豐田、本田等日本知名車企,在華年銷量占其全球總銷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日本經濟界多次向政府施壓,三菱、三井等大型綜合商社聯合向日本經濟產業省提交報告,要求改善對華關系以保障企業在華利益。美國近期推動的芯片出口管制,讓嚴重依賴半導體產業鏈的日本企業蒙受損失,臺積電在日本的工廠因設備供應受限,建設進度延遲了近半年。
石破茂的表態對地區格局產生影響。美國在亞太構建的 “對華包圍圈” 本就存在縫隙,韓國在半導體出口等領域與中國保持著緊密合作,并不完全跟隨美國的對華政策。日本若調整對華政策,將直接削弱這一布局的有效性。東北亞地區國家間經貿聯系緊密,中日韓三國貿易額占東亞地區總貿易額的六成以上,日本態度轉變可能帶動區域內合作氛圍升溫,比如在東亞自貿區建設等議題上,相關國家或許會展現出更積極的姿態。
石破茂(資料圖)
馮德萊恩訪華前,中歐關系并不平順。歐盟曾以所謂 “人權問題” 對中資金融機構實施制裁,凍結相關企業在歐資產;在 5G 建設等領域對中企設限,禁止華為等中企參與部分歐盟國家的通信網絡建設。如今她帶著 “加強對話” 的表態而來,背后是歐盟的現實困境。美國威脅對歐盟汽車及鋼鐵產品加征關稅,涉及歐盟約 600 億歐元出口額,這對德國汽車工業、意大利鋼鐵產業打擊巨大。歐盟內部經濟復蘇乏力,失業率較去年上升 1.2 個百分點,青年失業率更是突破 20%。能源價格波動導致制造業成本增加,巴斯夫等德國化工企業已將部分生產線轉移至中國,在廣東湛江投資建設的一體化基地不斷擴大規模。
馮德萊恩此行有多重訴求。希望與中國在新能源領域達成合作,引進中國的光伏、風電技術和設備,緩解歐盟能源供應壓力,以應對冬季可能出現的能源短缺問題。尋求擴大農產品對華出口,法國的葡萄酒、西班牙的橄欖油等產品希望能增加在華市場份額,解決歐盟內部農業產能過剩問題,減少農產品積壓帶來的經濟損失。在氣候變化等國際議題上爭取中國支持,在聯合國氣候大會等國際場合與中國保持協調,提升歐盟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擺脫在一些國際事務中受制于美國的局面。
歐盟內部在對華政策上分歧明顯。德國、法國主張通過合作解決分歧,德國總理曾多次強調中歐經貿合作的重要性,法國總統也呼吁歐盟制定獨立的對華戰略;波蘭等中東歐國家則傾向跟隨美國,在一些涉華決議中投贊成票。這種分歧導致歐盟多項對華政策遲遲無法落地。歐盟近期提出的 1000 億歐元 “戰略投資基金” 因成員國意見不一而擱置,部分北歐國家認為該基金可能過多流向與中國有合作的領域,持反對態度;針對烏克蘭的 500 億歐元軍援計劃也因資金籌措問題進展緩慢,德國、法國不愿承擔過多資金份額,與其他成員國在出資比例上存在爭議。
石破茂(資料圖)
中國在接待兩位來賓時,始終秉持一貫立場。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任何涉及臺灣問題的不當言論都不會被接受,在會談中明確告知對方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不容外部勢力干涉。經貿合作需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反對任何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在討論合作項目時,強調要保障雙方企業的公平競爭環境。在國際事務中,中國愿與各國協商解決分歧,但不會犧牲核心利益,對于涉及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態度堅決且明確。
石破茂與馮德萊恩的密集訪華,反映出國際社會對中國地位的認可。各國都在根據自身利益調整對華策略,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的背景下,中國穩定的經濟發展態勢和巨大的市場潛力,成為各國尋求合作的重要考量。未來中日、中歐關系的發展,仍需以相互尊重為前提,通過持續的對話與溝通,解決存在的分歧。中國將繼續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