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通訊員:楊湘怡)七月的宜昌秭歸,長江碧波蕩漾,青山環繞古城。7月10日下午,小橙故事實踐隊走進這座孕育了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文化圣地,在屈原故里的山水與遺跡間,探尋楚文化的深厚底蘊,感受屈原精神的永恒力量。
漫步屈原祠 觸摸歷史印記
午后的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白墻黛瓦的仿古建筑群依山而建,與遠處的三峽大壩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古今交融的畫卷。實踐隊成員們沿著鐫刻著《離騷》名句的石板路緩緩前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屈原祠前那尊高達4.2米的屈原銅像。詩人身著長袍,昂首佇立,目光堅毅,仿佛仍在為家國命運深情求索,讓隊員們剛一抵達便感受到強烈的精神震撼。
圖為實踐隊同學參觀屈原祠
“秭歸是屈原的誕生地,這里的每一處建筑、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與屈原相關的記憶。”景區講解員向實踐隊介紹道。進入屈原祠,“光爭日月”的匾額莊嚴肅穆,祠內陳列著從戰國至明清時期的各類文物:泛黃的《楚辭》刻本、復刻的青銅禮器、描繪屈原生平的古畫等,系統展現了屈原的生平事跡與精神傳承。
圖為屈原祠廣場
在“天問閣”內,一組以《天問》為主題的浮雕吸引了隊員們的目光。浮雕上,屈原對宇宙、自然、人生的270多個追問被生動鐫刻,從“遂古之初,誰傳道之”到“陰陽三合,何本何化”,字里行間滿是對真理的執著探求。隊員梅同學駐足良久,感慨道:“以前在課本里讀《天問》,只覺得文字晦澀,今天站在這里,才真正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磅礴思考和勇氣。”
探訪楚辭研究院 聆聽文化回響
離開屈原祠后,實踐隊來到位于秭歸老城區的楚辭研究院。這里曾是古代文人祭祀屈原、吟唱詩詞的“騷壇”,如今成為傳承和研究屈原文化的重要平臺。剛踏入研究院,便聽到陣陣悠揚的吟誦聲,幾位身著傳統服飾的文化學者正用秭歸方言朗誦《九歌》,頓挫的聲調與窗外的江濤聲相互呼應,仿佛穿越千年,重現了當年楚地吟誦楚辭的場景。
圖為屈原列傅
導游指著墻上的秨歸方言地圖介紹:“我們秨歸方言里至今保留著很多楚辭中的語氣詞,比如‘吃飯’叫‘吃飯兮’,‘回家’叫‘轉屋兮’,這些都是楚文化在生活中的活態傳承。”他還向隊員們展示了研究院整理的《秨歸民間楚辭吟唱集》,其中收錄了當地百姓口耳相傳的楚辭吟誦調,曲調古樸悠揚,充滿地方特色。
圖為介紹屈原的前言
在與學者們的交流中,實踐隊了解到,秭歸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屈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不僅通過修繕文物、整理文獻留存歷史記憶,還通過舉辦“屈原文化節”“騷壇詩會”等活動,讓更多人走近屈原、了解屈原。“屈原精神不是束之高閣的古董,而是融入我們血脈的文化基因。”鄭啟剛的話讓隊員們深受觸動。
圖為實踐隊同學在祠內參觀
青年感悟:讓屈原精神照亮前行路
然后,實踐隊來到長江岸邊,望著滔滔江水,回想一天的探訪歷程,隊員們展開了熱烈討論。隊長林同學說:“這次秭歸之行,讓我對屈原精神有了更鮮活的理解。他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不僅是個人的追求,更應該成為我們青年一代的座右銘。”
圖為在屈原祠拍攝的三峽大壩
隊員郭同學則表示:“以前總覺得屈原離我們很遠,今天才發現,他的愛國情懷、求索精神,一直影響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作為青年,我們有責任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用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的‘屈原精神’。”
夕陽西下,屈原祠的剪影在暮色中愈發清晰,江風拂過,仿佛傳來千年之前的吟誦。小橙故事實踐隊的秭歸之行雖已接近尾聲,但隊員們表示,這次探訪讓他們對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未來將以更積極的姿態參與文化傳承,讓屈原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更耀眼的光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