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靴子終于落地!釋永信被查!
投行大師姐今天下午點評釋永信的時候,語句用的都很含蓄,畢竟沒有官宣。萬一被這次被撈回來了呢?沒想到,官宣的如此之快。
據“少林寺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消息,7月27日晚8點,少林寺管理處發布情況通報:
少林寺住持釋永信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項目資金寺院資產;嚴重違反佛教戒律,長期與多名女性保持不正當關系并育有私生子。目前正在接受多部門聯合調查。有關情況將及時向社會公布。
截圖來源:“少林寺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
據公開資料,釋永信俗名劉應成,生于1965年,安徽潁上人。1981年到少林寺,拜第二十九代方丈釋行正長老為師。
1987年,行正長老圓寂,釋永信接任少林寺管委會主任,全面主持寺院事務。
1999年,釋永信正式擔任少林寺第三十代方丈。
袈裟之下,釋永信早已構建起一張令人瞠目的商業版圖。
他名下曾關聯18家企業,橫跨文化傳播、茶葉、旅游、演藝等多個領域;通過少林寺無形資管公司累計投資近8000萬元,注冊超過700個商標,構建起密不透風的知識產權護城河。2022年關聯公司以4.52億元競得鄭州商業用地,海外布局延伸至50多國,洋弟子達300萬之眾,年收入據傳超億元。
從4角錢車票都舍不得花的窮寺院,到執掌數十億資產的“宗教IP”,釋永信用三十年完成了一場驚世駭俗的商業化逆襲。不可否認,大師對商業天賦和他對**寺以及當地經濟發展起的重要貢獻。
釋永信的操盤手法,可以寫進投行圈的經典案例。
當然,進入公眾視野,難免爭議,尤其是這個行業,事關信仰。
爭議的焦點,從不止于商業規模本身:
門票分成之爭:2009年少林寺與少林景區管委會約定門票分成(100元中寺院獲30元),但至2014年管委會被曝拖欠近5000萬元。僧人拉橫幅質問“門票錢七成去哪了?”,當時部門竟回懟“出家人要那么多錢干什么?”
財務不透明:盡管調查稱釋永信月薪僅700元且未直接經商,但香火錢與商業收入流向成謎。2015年舉報風波中寺院懸賞征集造謠證據,卻未借此公開賬目
角色異化的碰撞:網傳釋永信身披16萬元金絲袈裟、佩戴千萬級佛珠,奧迪Q7代步與4輛進口車組成的車隊,與其高調宣稱的“四大皆空”形成刺眼反差 。
資本與信仰的碰撞下,少林寺寺的困境恰是中國宗教商業化的縮影。
當“開光”佛珠標價數千元、禪房會議變成地產項目決策,宗教的神圣性已被資本邏輯侵蝕。
而釋永信的被查已將更深層矛盾推向臺前:寺廟的商業邊界究竟何在? 若收入用于文化保護與國際傳播(如功夫申遺、海外文化中心),公眾尚可理解;但若涉足地產投機、股權代持等純資本游戲,則必然招致信仰崩塌。
鐘聲依舊在嵩山回蕩,山門外游客的長隊并未散去。
釋永信的微博停更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宗教機構在現代化浪潮中的集體焦慮——當收銀機的叮當聲蓋過誦經,金頂紅墻內還剩幾分禪心?
宗教與資本的關系或許需要一場徹底的重構:財務透明化厘清“香火錢去哪了”,權責法定化終結“門票分成之爭”,監督機制防止方丈變“CEO”。唯有讓信仰歸信仰、生意歸生意,少林寺的千年智慧才能在商業社會中找到那份失落的中正之道。
若神圣的宗教都變得不純潔了,這世上恐怕就沒什么可信任的東西了。
大悲咒中無大悲,功德箱里無功德。
宗教場所也要生計,本無可厚非,
但是還信仰的世界一個純凈的天空。
出來混,都是要換的。
對此,您怎么看?
期待您在留言區文明理性發布高見,留言點贊最高的朋友,掃碼文末投行君微信,可以獲得投行圈子精美商務背包一個。
?感謝耐心閱讀,歡迎順手點個“在看”
我正在「投行圈子」和朋友們討論有趣的話題,你?起來吧?點擊閱讀原文,加入投行圈子知識星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