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曉)7月26日,“漫長的調查——中國營造學社在四川”在四川省成都市美術館開幕,首次大規模、系統性披露中國營造學社在80余年前所拍攝的具有代表性的700余張照片,并將持續展出至明年1月。
1939年至1946年,中國營造學社曾在巴蜀大地完成了一次古建策劃的壯舉。學社成員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等人在抗戰大后方四川,進行了173個日夜,35個縣,730處古跡的川康古建筑調查以及以李莊為據點的重要田野考察工作。
中國營造學社通過對大量漢闕、崖墓和石窟中石仿木結構的考察,推知了中國漢代木結構建筑的“真面目”,為唐代前的建筑史提供了翔實的史料。同時,這次川康考察也對四川文化遺產進行了一次搶救性的調查與記錄,從廣元千佛崖的奔走呼號,保護當時的古建不受道路擴展爆破損傷,到首批對大足石刻進行系統性調查等,他們為國家為物質文化遺產作出了寶貴的貢獻,也后世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與數據。
在“漫長的調查——中國營造學社在四川”展覽開幕儀式現場,劉敦楨之子劉敘杰,梁思成與林徽因孫子梁鑒、外孫于曉東、外孫女于葵,劉敦楨之孫劉圻,以及文化學者、《漫長的調查》作者蕭易進行了分享。
劉敘杰(左二)、于葵(右二)、蕭易(右一)進行分享。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曉/攝
94歲高齡的劉敘杰還記得1940年那個寒冷的冬天,10歲的他跟隨父親從云南來到李莊,在這里生活學習,度過了自己的青少年時光。回憶起那段歲月和父親,他止不住潸然淚下,現場多次響起熱烈的掌聲。
在劉敘杰的記憶中,劉敦楨對工作一絲不茍,每天不管工作到多晚,都會將一天的調查見聞整理為日記。但他在家里總是不茍言笑,“我從小讀書,上課不管拿了再高的分,他也不表揚我,從來不笑”。劉敘杰只見到劉敦楨笑過兩次,一次是抗戰勝利,一次是他孩子出生后,劉敦楨抱著孫子露出了微笑。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外孫女于葵在一旁補充道,母親梁再冰曾回憶,梁思成總愛把他們在野外調查時的見聞畫成連環畫寄回家中。其中一幅畫的正是劉敦楨聽見轎夫們“文縐縐”的口號時,在后面笑得前仰后合的樣子。于葵說完這段往事時,劉敘杰拿起話筒感嘆道:“我就沒見過我父親這樣笑過。”臺下的觀眾們忍不住笑出了聲音。
本次展覽的名字,是來自蕭易關于營造學社在四川的一本書籍《漫長的調查》。蕭易解釋道,“漫長的調查”有三重含義。第一重含義,是營造學社此前的所有調查,周期都不長,一兩周或者一個月就結束了,在四川的調查是最長的一次;第二重含義,是他發現營造學社在四川拍了3100多張照片,而在這些照片被披露之前,這段在四川的經歷一直是“默默無聞”的,這些照片展示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四川古建環境;第三重含義則是之后的李莊時期,盡管生活已經愈發困頓,但營造學社依然在持續進行調查工作。
展覽展陳通過學術文獻與視覺融合的方式,以劉敦楨的《川康調查日記》與田野調查照片帶領觀眾追隨學社足跡,走過復刻的李莊工作室、渠縣漢闕田野考察場景,聞墨香、觸摸建筑浮雕,配以后人口述、AI動效、點云數據等十余處影像資料,構建出沉浸式體驗空間。
展覽現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曉/攝
據悉,本次展覽的策展團隊來自成都市美術館中的年輕力量,他們由建筑學、藝術學、設計學等多學科背景構成,在180天的策展歷程中,外出考察調研近10次,跨越數千公里,梳理數萬字文獻資料,從遺留下的3100余張照片中遴選,首次大規模、系統性披露了具有代表性的700余張照片、100余份手稿及數字化成果。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