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漫長的調查——中國營造學社在四川”特展,穿越歲月的老照片,各類手稿,圖文資料等學術文獻,通過與視覺融合的方式面向觀眾展陳。
1940年,因戰火迫近,中國營造學社與同濟大學、國立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遷往宜賓李莊,逾萬名學者與學生在此匯聚成為抗戰時期的中國“文化方舟”。正是在李莊陋室的油燈下,梁思成、林徽因等人討論、構筑出《中國建筑史》,中國人終于有了自己書寫的中國建筑史。特展開幕日,營造學社成員的后人們,也來到展覽現場,回憶長輩在烽火歲月中的生活。
為了系統呈現營造學社成員的在川足跡,成都美術館策展團隊,歷時180天,跨越數千公里,梳理數萬字文獻資料,從遺留下的3100余張照片中遴選出700張照片、100余份手稿及數字化成果,并用現代藝術手法視覺轉譯。整場展覽由后人口述、AI動效、點云數據等十余處影像資料,共同構成,為觀眾精心構建出沉浸式體驗空間。成都市美術館副館長肖飛舸表示,川康古建筑調查是營造學社歷時最長,也最后一次大型野外古建調查。而中國建筑史的成書,結束了中國人沒有自己書寫的中國建筑史的局面。據悉本場展覽將持續展出至明年一月。
看看新聞記者: 彭曄,游明靈
編輯: 彭曄
責編: 冷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