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戰區網站2025年7月25日報道,由專業賬號 La souris (@La_souris_DA) 發布的一張照片顯示,俄羅斯空天軍的一架蘇-35S多用途戰斗機在發動機進氣道下方的掛架上攜帶了兩枚R-77M中距空空導彈,這也是蘇-35系列首次掛載R-77M,其性能將提升蘇-35的中距空戰能力。另一張照片顯示了在烏克蘭回收的R-77M的殘骸,清晰地展示了其中一個梯形尾翼,與R-77M的外觀高度吻合,說明R-77M很可能已經在實戰中使用。
本次出現的圖像與俄羅斯國防部2020年10月發布的官方視頻片段一致,該視頻是為紀念契卡洛夫國家飛行試驗中心成立一百周年,展示了攜帶R-77M導彈飛行的蘇-57戰斗機。蘇-35S照片的拍攝日期和地點不明,可能顯示的是服役前試驗或評估,該戰斗機還在右機翼下方中央掛點掛載R-77-1,左翼下掛載了一枚紅外制導的R-73/74格斗彈,并在翼尖掛架上安裝了電子對抗吊艙。從外觀上看,R-77M與R-77的不同之處在于采用了常規的X布局梯形尾翼,而不是原始的格柵舵。同時,導彈彈體上的控制舵面在R-77M上明顯更短。
基本型R-77是俄羅斯三角旗機械制造設計局在80年代初就開始研發的,稱為Izdeliye 170,直到蘇聯解體后才服役,1994年才小批量生產。由于俄羅斯在90年代經濟動蕩,只有極少數R-77在國內服役,大部分生產用于出口。當俄羅斯在2015年開始大量接收該導彈時,它已改進為R-77-1,或izdeliye 170-1,提高了抗干擾能力,擁有更靈敏的導引頭,以及有限的氣動改進,保留了后部的格柵舵。R-77尾部安裝4個矩形格柵舵,采用薄型蜂窩三維結構。攻角在40°以下能實現無間斷繞流、攻角高達50°~60°時,附面氣流可保留在格柵翼的葉片上,具有尺寸小,控制效率高,舵機小的優點,但阻力系數卻是普通彈翼的數倍,在動力段結束后減速非常快,還受發射高度(空氣密度)影響,出口版RVV-AE的射程數據是2萬米1.5馬赫迎頭攔截最大射程80千米,但實際使用中有效的就30-40千米,這也成為其實戰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同時其外形過大,會影響蘇-57彈艙掛載。
R-77M或Izdeliye 180改成梯形舵意味著R-77M可以內置攜帶在蘇-57的彈艙中,減少了導彈的氣動阻力和雷達截面積。R-77M還安裝了一個新的雙脈沖火箭發動機和一個進一步增強的雷達導引頭,據說該導引頭具有半主動模式以補充主動導引頭,可能用于第三方目標照射,可能是由Agat研究所開發的升級版9B-1348M型AESA導引頭,該系統設計用于提供“更寬的視場”和“對突發目標機動的即時響應”,提高命中概率和抗電子對抗能力。雙脈沖發動機確保推力輸出在整個導彈的飛行剖面中得以維持,從而改善高空機動性、延長射程并增強末段性能,提供了更大的“不可逃逸區”,據說還有改進的數據鏈、升級的慣性導航系統和更大的電池。未經證實的報道表明,K-77M的射程是R-77的兩倍;說明其射程可達160千米(一說190千米,但毛子的宣傳一般都得打個折扣)。三角旗聲稱R-77M優于AIM-120C-7,并等同于后續的AMRAAM發展型號——大概是AIM-120D,還聲稱R-77M能夠攻擊向發射飛機發射的防空導彈,甚至是從后方接近的導彈。
R-77M的列裝提供了比R-77-1更大的中距空戰能力,蘇-35S在俄烏戰場使用的R-77-1和超遠程R-37M一直對烏克蘭空軍的戰斗機威脅很大。烏克蘭使用的射程最遠的空對空導彈是AIM-120C,最大射程約為74千米,而R-37M的射程為200千米。R-77M的射程可能介于R-77-1和R-37M之間,并且在大多數情況下肯定超過AIM-120C的射程,因此配備R-77M的蘇-35戰斗機不僅攜彈量大增,其阻力還比掛R-37M更小,會提供更好的戰術靈活性,這對VKS來說可是個大利好消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