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聰院士在講座中公開了我國新款空空導彈,這款空空導彈是專門為艦載機設計的,甚至可以說是專門為隱身艦載機殲35設計的。因為殲35作為中型戰斗機,內置彈艙的容量肯定不如重型戰斗機的殲20的。
這款新型空空導彈不可逃逸區達到了260公里,那它的射程肯定是超過了300公里了。
我們來拿霹靂15作為對比,官方宣稱霹靂15E不可逃逸區是145公里,但是霹靂15E在印巴空戰中180公里開外就摧毀了印度的陣風戰機,而霹靂15的不可逃逸區則是標稱180公里。所以按照我國的計算方式,這款新型空空導彈的不可逃逸區可能會達到300。
很多朋友可能有些懵,不可逃逸區是什么,怎么和射程不一樣呢?準確來說,按照美軍之前的計算方法來說,AIM 120D最大射程為160千米,但其不可逃逸區的實際范圍大致在70到80千米之間。
不可逃逸發射區是指在該區域內發射導彈,在規定的目標最大機動過載下,不論目標作何種逃逸機動,導彈都能將它擊毀,計算不可逃逸發射區,通常也要在給定的發射條件(載機發射導彈的高度、速度 )和目標飛行條件(目標高度、速度、最大機動過載 )下,通過彈道計算搜索不可逃逸發射區的邊界,但因為計算復雜,所以各國計算方式都不太一樣,也就存在不少虛標情況,中國一般是按照極限情況來計算,因此就存在霹靂15E在180公里外摧毀戰機的戰績。
就現在新型空空導彈的射程公開為260公里,這就意味著殲35至少在260公里開外可以摧毀F35,而對于F35來說,200公里的距離已經超出了了它的打擊范圍,更不用說殲35的隱身性能,美軍雷達根本難以發覺,估計F35看到導彈接近的時候都是直接一臉懵的。
而動力射程允許發射區是只考慮導彈的動力能力的允許發射區,也稱理論攻擊區。一般來說,面對高機動目標比如戰斗機等,射程要按照不可逃逸區來計算,而面對預警機、加油機等移動緩慢目標,在理論攻擊區內,基本上都能夠擊中。
而這款空空導彈最大亮點不是射程,而是它可以放入殲35的內部彈艙,要知道,射程和體積是天然存在矛盾的,導彈飛行數百公里所需的巨大動能幾乎完全依賴火箭發動機推進劑。射程翻倍遠不止需要翻倍的燃料量,因為高速飛行下空氣阻力隨速度呈指數級增長。目前高能固體推進劑的能量密度已接近理論極限,增加射程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增加推進劑體積,而推進劑通常占據導彈總容積的60%-70%以上。除此之外,末端制導能力依賴于導引頭尺寸。超遠程導彈需在極遠距離鎖定目標,其主動雷達導引頭的探測距離與天線孔徑直徑直接相關。要看得足夠遠,必須配備更大直徑的導引頭,這從根本上限制了彈體前端的可縮小空間。
如果想要獲得更遠的射程就需要中國研發更為先進的火箭發動機和導引頭,這就是中國在導彈技術上所取得的突破。
事實上,這些年得益于中國獨創的燃料技術,以及在發動機和材料學上的突破,中國在同等體型的導彈上,射程上都要遠高于國外。比如氮化鎵導引頭的應用,小型化、大功率、高集成度 T/R 模塊在彈載相控陣系統上已經開始應用。目前根據媒體的報道,我們研發的模塊效率可以超過30%,單通道發射功率大于15W由大功率 T/R模塊組成的相控陣天線將大幅度提高導引頭的探測距離和反隱身能力。
而且不僅僅是體積的縮小,中國在空空導彈上開始大規模應用折疊翼,第五代隱形戰機(如殲-20、殲-35)為保持低可探測性,需將導彈全部內置在彈艙中。傳統固定彈翼的導彈橫向尺寸大,嚴重擠占彈艙空間。例如,殲-20的機腹彈艙原本僅能容納4枚非折疊翼的霹靂-15,而采用折疊彈翼后,攜彈量增至6枚,增幅達50%。
可以說,中國在航母戰斗群上的配置是直接拉到頂了,首先是殲15升級成了殲15T,導彈發射架、雷達、航電等全面升級;空警600、殲35、直20上艦,為殲35的內部彈艙特意打造了新型的空空導彈。
然后再加上052D、055,就這個陣容,只能說一句,還有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