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一家名為“綠茶”的餐廳在杭州開業。此后好幾年,這家餐廳分店開到哪里,排隊長龍就延伸到哪里,動輒兩小時的等位成為常態。
然而,當這家“初代網紅”在歷經四次失敗后,終于在今年5月16日成功叩開港交所大門,迎來的卻是開盤就跌破發行價的尷尬局面[1]。
從現象級餐飲標桿到上市之路屢敗屢戰,綠茶餐廳到底經歷了什么?在這個餐飲品牌迭代加速的時代,它還能重現昔日輝煌嗎?
初亮相,餐飲界的“快時尚”
綠茶餐廳誕生于2008年[2],這是一個萬物都在欣然生長的時間點。中國的實體經濟正在繁榮發展,移動互聯網的浪潮也即將襲來。
隨著居民收入水平逐漸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也開始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普通家庭開始外出就餐,中國的餐飲業開始蓬勃發展。
那時,經濟的發展帶來許多高端宴請需求。2012年,國家出臺“八項規定”,高端宴請的市場大幅萎縮。作為高端餐廳代表的“北京宴”,剛開業時每天營業額在50萬元左右,規定出臺之后一度下降到每日只有2000元[3]。餐飲業開始轉向服務工薪階層,商務部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大眾化餐飲已占餐飲市場的80%以上[4]。
用餐高峰期,不論是小吃店還是連鎖餐飲都擠滿了等位的食客 / 圖蟲創意
作為大眾餐飲的一員,綠茶餐廳的前身只是杭州一家青年旅社的配套餐廳。正是這個看似不起眼的起點,卻意外成就了它的獨特基因——來自五湖四海的背包客成為首批食客,他們的多元口味需求催生了一個創新菜系:以杭幫菜為基底,巧妙融合各地風味的“融合菜”。這種打破地域界限的嘗試,讓綠茶在創立之初就贏得了“最懂年輕人”的口碑,也為后續品牌擴張埋下了伏筆。
創始人王勤松對綠茶餐廳的定位是一家時尚化、個性化、同時又大眾化的中餐連鎖品牌。他判斷2013年以后會是大眾化餐飲品牌的“黃金十年”,綠茶選擇繼續堅持性價比路線,以低端的價格提供菜品和服務[5]。
在綠茶餐廳成立之前,外婆家、新白鹿等性價比餐廳已經在杭州發展了十年。這些餐廳提供高雅的就餐環境與價格低廉的菜品,人們不需要花很多錢就可以享受舒適的就餐體驗。作為“后起之秀”的綠茶同樣采取了高端裝修的路線,注重消費者的就餐體驗。
綠茶餐廳裝修了小橋、流水、游船,打造中式特色風格 / 圖蟲創意
憑借創新的融合菜、高雅的就餐體驗與極具性價比的價格,綠茶吸引了許多想要嘗鮮的顧客,剛開業就成了杭州的“排隊王”。在其他餐廳只有3-4次/天的翻臺率時,綠茶創下過14次/天的巔峰記錄[6]。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大眾點評等平臺開始改變消費者的餐飲消費習慣。綠茶餐廳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趨勢,成為將互聯網思維融入餐飲運營的先行者。
在運營策略上,綠茶通過分析用戶數據來選址、定價、決定菜品口味、甚至是店內的桌椅布局等,形成了一套數據驅動運營的互聯網打法。通過精確的計算和調整,綠茶能夠實現空間利用的最大化,盡可能實現滿客以及更高的翻臺率[7]。
餐廳依據客流量分析顧客的座位需求,對餐廳布局進行動態優化 / 圖蟲創意
在營銷策略上,綠茶也很好地利用了互聯網大數據。在新店開業前,綠茶就會與大眾點評合作發放優惠券,還會根據優惠券的預售力度來推測開業客流,并決定是否需要加大推廣力度[5]。
早期這些“精打細算”的經驗,都為綠茶后來的擴張奠定了基礎。
搭上時代的順風車
“一座難求”的綠茶餐廳,在確定了發展方向之后,開始向更廣闊的市場進軍。在這個過程里,綠茶餐廳成功搭上了商業地產轉型的順風車,實現了快速擴張。
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互聯網經濟的興起帶來電商行業的大力發展,并對線下購物消費產生了極大沖擊。2015年,外賣補貼大戰開始。美團與大眾點評在當年合并,全力與餓了么、百度外賣爭奪用戶、商家與騎手資源。每一家都通過補貼將外賣的價格降到極低,消費者本著“薅羊毛”的心理嘗試點外賣,就餐習慣也因此發生了改變。
與此同時,傳統的、只具備購物功能的百貨商場紛紛轉型成集餐飲、購物、超市、娛樂等各種業態于一體的購物中心。華潤、萬達、太古、凱德等地產商先后入局,在各個城市掀起了興建購物中心的熱潮[8]。根據華經產業研究院的統計,中國購物中心由2011年的800家增至2021年的近6000家,數量增加近7倍[9]。
在新的綜合體里,餐飲不再是逛街購物的補充形態,而是吸引客流的重要業態,中國餐飲業也在這一時期開始從單店經營向連鎖化、品牌化轉型的進程。
像綠茶這樣能夠吸引顧客來排隊的餐廳,就被多個購物中心爭相邀請入駐。
綠茶餐廳卓越的引流效果備受購物中心青睞,成為它們爭搶的“流量擔當”/ 圖蟲創意
創始人王勤松在媒體訪談中透露,“有一些商業地產商會主動邀請綠茶進場,并減免租金。與普通的大眾餐飲相比,綠茶應該至少能降低三到五個點的成本。”[10]而綠茶餐廳也很愿意和連鎖商業地產商合作,以可預期的人群客流和營業收入來降低選址的風險[5]。
以杭州為大本營,綠茶餐廳在2010年起陸續進入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并不斷向更多新一線及二線城市擴張。2018年,綠茶的開店數量達到100家——這些門店絕大多數都開在購物中心里[2]。
在擴張門店的過程中,綠茶餐廳通過品牌化、連鎖化實現了規模效應。反映在最終的成果上,就是一碗50、60元左右的佛跳墻,在綠茶餐廳可以只賣38元[11]。這種標準化的生產模式,也是支持綠茶餐廳在全國快速開店、推出新菜品、以及高效上菜和翻臺的基礎。
綠茶將菜品制作融入標準化工業流程,提高上菜速度,降低成本 / 圖蟲創意
順應互聯網新業態的趨勢,綠茶餐廳從2015年開始考慮拓展外賣業務[11],多年后該業務已成為重要收入增長來源。2024年,綠茶的外賣收入同比增速達到40%,在整體營收中的占比達到19%[12]。
在早期擴張的過程中,綠茶成功趕上了地產轉型、互聯網浪潮和餐飲連鎖化等多個行業紅利。但門店快速擴張的背后,依然潛藏著風險與挑戰。
網紅過氣與自救
經過“黃金十年”的發展,綠茶餐廳在2024年的門店數量達到465家[12]。門店越開越多,但綠茶好像并沒有因此掙到更多的錢。
根據紅餐研究所發布的《中國餐飲品牌力白皮書》,綠茶餐廳在中式正餐(區別于火鍋、小吃快餐等)的門店規模中位列第二,僅次于擁有超過630家門店的小菜園[13]。從2023年到2024年,綠茶餐廳新增門店100多家,但堂食經營收入卻僅微增1.3%[12]。
分析歷次的招股書可以發現,這一增速放緩主要源于兩大核心指標的同步下滑:人均消費水平持續走低,翻臺率也呈現下降趨勢。
人均消費的下降與整體消費環境的變化有關,根據美團研究院的數據,2024年消費者堂食的平均單價同比下降了10.2%[14],而綠茶餐廳的人均堂食消費金額從去年的63元下降至57.5元[12],降幅達到8.7%,略低于平均水平。
消費者外出就餐更注重性價比,相比于高溢價餐廳,更傾向實惠的選項 / 圖蟲創意
翻臺率的大幅下滑,無情地揭開了綠茶餐廳光環褪去的現實。2024年,綠茶日均翻臺率已跌至3次,與巔峰時期的7次相比近乎腰斬[6][12]。昔日門庭若市的排隊場景漸成回憶,“初代網紅”的光環正被時代浪潮逐漸沖淡。
與此同時,餐飲行業里的新面孔卻層出不窮。2024年1-8月數據顯示,全國餐飲企業存量同比增長了9.4%。截至2024年9月,全國中式正餐門店數超過130萬家,火鍋門店數超過53萬家,而小吃快餐門店數更是超過400萬家[13]。
餐飲店的更替也相當頻繁。2024年全年新開餐飲店數量為451萬家,開店率(今年開店數/去年年底在營門店數)高達67%;而閉店數為409萬家,閉店率(今年關店數/去年年底在營門店數)更是達到了61%[15]。也就是說,整個行業一年會有六成的新店誕生,同時也會有幾乎同樣數量的餐廳消失。
在這場殘酷的競爭中,品類細分成為突圍的關鍵密碼。
餐飲業態轉向差異化競爭,引入地方特色、主題餐廳等更具辨識度的品類 / 圖蟲創意
在中式正餐里,更具刺激性的湘菜和川菜是當前最火的兩大菜系,占比達到40%。除了八大菜系之外,部分地方菜系甚至一些來自區縣的小眾菜系也能頗受歡迎;在火鍋領域,除了經久不衰的重慶火鍋外,云南、海南、貴州等地的酸湯火鍋成為新的流行;小吃快餐的細分賽道就更多了,許多品牌已經成功或即將加入“萬店俱樂部”,是餐飲市場不容忽視的頭部玩家[13]。
無論消費者想找到哪種餐廳,都總有一家店可以滿足。反觀綠茶本身,好像和十年前沒有太多的變化。
在口味上,綠茶餐廳以江浙菜為基礎的融合創新收效甚微。2022、2023和2024年,綠茶餐廳分別推出了172、168和203道新菜品[12],幾乎不到兩天就會推出一道新菜。但從大眾點評的推薦菜來看,最受消費者歡迎的仍然是它在初創時推出的“面包誘惑”、“綠茶烤雞”、“石鍋豆腐”等老牌菜品。
從裝修上來看,綠茶餐廳的風格也不再具有稀缺性。當下的網紅餐廳總能給消費者帶來最新的視覺體驗,工業風、洞穴風、叢林風、奶油風、復古風……絕不會讓顧客產生審美疲勞。
這些精心打造、風格迥異的視覺奇觀,本身就是吸引顧客到訪的核心產品 / 圖蟲創意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那些曾經讓消費者趨之若鶩的特色,如今卻成了綠茶被市場冷落的原罪。可以說,曾經消費者們選擇綠茶的原因,正在成為他們拋棄綠茶的原因。
面對翻臺率不斷下降的現狀,綠茶餐廳的解法是向更多的場景中滲透,包括走出購物中心這種單一的消費場景,向下沉市場擴張,以及出海[12]。
中國餐飲品牌的更新換代速度相當之快,總是“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綠茶的跌宕起伏,正是這二十年來中國餐飲翻天覆地的縮影。至于餐廳的命運,無論哪個賽道何種品牌,被消費者遺忘,也許只是早晚的事。
撰文 / 冰 點
審核編輯 / 三 二
圖片編輯 / 小 羊
內容編輯 / 懶羊羊
參考文獻
[1]新京報.(2025).4年5次遞表港交所,綠茶集團上市首日股價破發.
[2]綠茶餐廳官網.(2025).發展歷程.
[3]中國青年報.(2017).八項規定5年后的餐飲業:從觸底到探索健康發展.
[4]消費界.(2022).餐飲激蕩40年:誰在入場,誰又登頂?
[5]聯商資訊.(2014).單店日客流超1500人次 綠茶餐廳憑啥那么火?
[6]財聯社.(2025).綠茶集團港交所“鳴鑼”:從西湖畔到千店夢,“美食荒漠”韌性樣本.
[7]長江商學院.(2014).智匯長江系列訪談一:綠茶聯合創始人王勤松.
[8]聯商專欄.(2021).中國購物中心的發展回顧.
[9]華經產業研究院.(2025).2025年中國百貨(百貨零售)行業市場規模、重點企業及發展趨勢 .
[10]智匯長江.(2015).讓顧客排隊兩小時的綠茶餐廳為啥這么火?
[11]餐飲老板內參.(2015).專訪綠茶餐廳創始人王勤松:快時尚餐飲的翻臺率生死線.
[12]綠茶集團有限公司.(2025).2025招股文件.
[13]紅餐智庫.(2024).《中國餐飲品牌力白皮書2024》重磅發布:品牌規模化程度提升,行業走向大融合.
[14]新華網.(2025).《2025中國餐飲連鎖化發展白皮書》發布 中國餐飲連鎖化率已達23%.
[15]立夫食話.(2025).2024年餐飲業大洗牌:開店451萬家,閉店409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