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想過,就算是《走向共和》解禁了,我也不會同意讓它重播,我可能會重新剪輯一次那個片子,或者更深入地重新拍一次。”——張黎。
《走向共和》可以說是一部堪稱偉大的電視劇,它對晚清那一段歷史,進行了最為認真和勇敢地展示,它塑造出的袁世凱、孫文、李鴻章和慈禧,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人可以超越,它的勇氣、氣度、才華和功力都讓人深為嘆服,它將大歷史、人物命運與人性之間的浩瀚激蕩做到了旁人無法企及。
它精良制作的程度,你可以從選角中窺探得到,劇中幾乎能叫得上名字的人物,服化上都跟本人能達到80%的相像:
這部劇有三個版本,分別是59集、60集和68集三種版本。而所謂68集的“海外版”,江大俠在看完68集版本后,發現多出的內容是宋教仁被刺殺那段,和最后一集中孫中山的演講那段。
而央視播出59集之后,就慘遭禁播。對于禁播,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是,這部電視劇重塑了慈禧、李鴻章、袁世凱等歷史“反角”,“大膽”修改了近代歷史上的人物定位;另一種看法是,這部史詩電視劇,含蓄推崇孫中山等民主先賢所主導的共和革命,諷古喻今。
《走向共和》基于客觀全面的史料加以推導分析而形成,既不囿于公認的主觀評價,也不完全按照單方面的新奇言論,而是依照了一種綜合的評估。看完之后,讓人感覺曾經在教科書上所不能理解的事情,在看了這部劇后,得到了理解。
比如說李鴻章,教科書上評價李鴻章,總是帶著“賣國賊”的色彩,認為甲午海戰的戰敗,是以李鴻章貽誤戰機為直接原因的,同時還一口咬定李鴻章簽訂不平等條約是喪權辱國的。
而在這部劇中,李鴻章是一個講求實干,精于世故,老成謀國,苦苦支撐國事的偏于正面的形象。他一生致力于辦洋務興實業,他為北洋水軍殫精竭慮,馬關和談時盡其所能與日本人周旋,甚至把自己在日本被刺后治療所需的醫藥費都當作籌碼;在簽訂辛丑條約這種找罵不討好的差事的時候,攔住了一起主持議和的慶親王,而只簽上了自己的名字,說:王爺還年輕,這種要背千古罵名的事還是由我這老朽擔當了吧。
袁世凱一死,近代中國陷入了軍閥混戰,北洋軍系各自為政,先是黎元洪和段祺瑞各自為政,后又是張勛復辟。民主意識也沒有像革命黨想象的那樣深入人心,皇權奴性則是刻在骨子里的。甚至尊稱國父的孫中山先生,都成為軍閥斗爭的棋子。先生已經明白,這樣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國家,對于民主共和的斗爭將是一場持久戰。
《走向共和》在此戛然而止,讓人無限惋惜。
所以說《走向共和》之所以好看,是因為它試圖還原一個靠譜的歷史,《走向共和》著力描寫的不是可恨者如何可恨,可敬者多么可敬,而是利用主旋律劇組獨有的歷史資源和獨立的思考,給了我們這群從小革命歌曲長大的一輩人另一種關于這段歷史的說法。
一直都想不通,為什么有人要當漢奸,有些人明明是飽讀詩書的有識之士,為什么不能直起身板做人,非要做漢奸當狗,爬得再高也不過是啃骨頭的狗,哪有什么地位可言?
后來一想,我們是在后人的視角回看歷史,而那時的人并不知道中國真的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當漢奸的人想不到會有今天,而成為英雄的那些人,其實,他們大約也是想不到的。他們在犧牲之時并不能預知未來,不知道自己的犧牲對中國的勝利有多大意義。
這時才明白,原來“不做亡國奴”不是必然結果,“抗爭勝利”也不是必然結果,“建立獨立自強的中國”更并不是必然結果..........
原來那些人說著“我們一定會獲得最終勝利”時,并不真正地知道,他們真的能成功。原來他們前赴后繼地犧牲的時候,也并不真正地確定,他們的犧牲是不是能換來他們想要的結果。
原來“堅定的信仰”,是這個意思。我一直知道他們的偉大,卻依然低信了他們的偉大。
本文由江南影視圈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每篇文章均有相應影視資源(上映),并且,想要看的任何電影,影視資源,關注點贊,轉發收藏,私信或者在直接在評論區留言即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