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
從“嫦娥”探月到“長五”飛天,從“蛟龍”入海到航母入列,從北斗組網到5G商用,從隨處可見的“掃一掃”到層出不窮的“無人”“共享”……中國以一系列創新成就實現了歷史性飛躍。 回望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依托科技創新正改變著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創新的種子已經播撒,創新的激情正在升騰,創新的江城風華正茂,武漢科技正在擔負建設科技創新強國的歷史使命。
武漢未來科技城全景圖
武漢科技創新提供“典型案例”
1978年1月28日至2月1日召開的武漢市科學技術大會,對于撥亂反正,推動科學技術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科技爭當“排頭兵”“試驗田”,從摸著石頭到勇闖深水區,為全國提供了一個又一個“典型案例”。
一批科技創新成果和“國之重器”在漢誕生落地。1977年,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拉制出我國第一根通信用光纖,完成了第一個光傳輸系統,有多項電信標準成為國際標準,武漢光通信技術研究和產業開發能力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武漢生物制品研究所于1979年研制成功原制疫苗、佐劑疫苗、濃縮疫苗和濃縮佐劑疫苗4種新型疫苗,隨后研發出一系列狂犬病疫苗劑型、血源性乙肝疫苗,2021年,新冠病毒滅活疫苗投產應用。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世紀80年代初采用細胞核連續移植的技術,世界第一尾體細胞克隆魚在漢誕生。經過30余年的艱苦努力,中科院院士裘法祖應用“人體膽紅素鈣結石成因研究”的理論,世界首創體外培育牛黃在漢問世并實現產業化,1993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證書。
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主持設計了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導彈核潛艇,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繼“脈沖強磁場實驗裝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之后,全球最大精密重力測量中心落戶華中科技大學。繼2002年11月武漢獲批國家新材料產業基地,2007年6月成為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后,國家存儲器基地、航天產業基地、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基地等于2016年陸續落戶武漢。
1988年,在租借的卓刀泉一棟“小紅樓”內,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理辦公室掛牌辦公;1991年5月,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獲批國家級新技術開發區,成為繼北京中關村后建立的全國第二個新技術開發區;1995年6月,管委會遷至珞喻路546號辦公,之后的10余年里,借助“托管”這一開全國先河的突破性制度安排,光谷幾經東進南擴,成為全國規劃面積最大的高新區。
從一束“光”開始,光谷目前已形成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現代服務業五大支柱產業,及集成電路和半導體顯示產業,以“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并生長出10萬企業主體,今年一季度,東湖高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92.91億元,同比增長87.9%,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建設始終走在全國前列。
華科大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技術人員在進行工作
重大創新改革武漢從不缺席
6月9日,由武漢市人民政府創辦的新型研發機構——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成立,并現場面向海內外公開遴選武創院院長,此次遴選武創院院長堅持標準不降低,不降格以求,不設置終止時間,直到院長、副院長選到合適人選為止。
武漢這一大膽的創新重舉只為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打造最具吸引力的創新創造創富生態,實現更多科技成果在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武漢高質量發展積蓄強大動能。
武創院致力于創新科技體制機制,創新要素資源集成,打通“政產學研金服用”通道,打造人才、技術、資本“蓄水池”,營造“熱帶雨林式”最優創新生態。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許科敏稱,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重構全球創新版圖,科技創新進入空前活躍期,科學技術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驅動經濟社會發展。
李德仁、邵新宇、王焰新、潘垣、葉朝輝、陳孝平、王永良、龔健雅、謝先啟、李長明等知名院士專家,全球諾貝爾獎獲得者創新中心秘書長朱乙都對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寄予厚望。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黨和國家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的時代“三步走”戰略。同時,在科技創新中確立了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向未來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在新時代的“中國故事”中,一直都有“武漢貢獻”,重大創新改革武漢從不缺席。
1993年2月,武漢市被列為全國科技經濟體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2010年1月武漢獲批科技部首批20個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區)之一。201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在部分區域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總體方案》,確定京津冀、武漢等8個區域為“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
1984年11月,“武漢技術市場”作為國內第一家技術市場掛牌成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云同志為“武漢技術市場”題名。1995年10月,武漢技術交易所建成開業并被國家科委批準為全國試點技術交易所。
2014年11月,科技部批準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在漢成立及新建10個新型工業技術研究院。2017年8月,開全國之先河率先成立了科技成果轉化局。
2007年7月,武漢被科技部、中國保監會確定為全國第一批科技保險創新試點地區。2012年3月,被科技部等5部門批準為全國第一批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地區。2015年7月,經國務院同意,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知識產權局、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國家外匯局等相關部委批復,武漢城市圈成為全國第一個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2016年4月,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被中國銀監會、科技部和中國人民銀行列為全國第一批投貸聯動試點地區。
聯想(武漢)產業基地智能化車間在全速運轉
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打造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武漢正擔負著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2021年是“十四五”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武漢堅持創新第一動力,緊緊咬住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這一目標,建設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打造產業創新高地、創新人才集聚高地、科技成果轉化高地,加快形成高品質創新生態、高能級創新平臺、高層次創新主體,并不斷涌現出“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的新創舉、新作為。
3月29日,在全市科技創新大會上發布武漢科技創新十大行動,為未來五年武漢科技創新工作指明十個主攻方向,不僅描繪了美好藍圖,更有實實在在的行動舉措,武漢一步不停歇,爭分奪秒。武漢將科技創新作為重中之重強力推進。
6月10日上午,湖北東湖科學城及重大科技項目在武漢集中開工,包括高端生物醫學成像設施、中國船舶通信與電子信息技術研發基地等5個重大科技項目,以及項目配套的科學服務中心和周邊路網。標志著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支撐的光谷科創大走廊建設邁出重要一步。
推進科技創新,不為一事謀、一時謀,武漢把創新深深鐫刻在城市首頁,一系列新行動實施,除科技創新十大行動,還公布首批“卡脖子”技術攻關,面向全球“揭榜掛帥”;實施武漢英才“拔節行動”“學子留漢工程”“院士專家引領十大高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等。
站在“十四五”規劃的新起點,武漢正完善“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的光谷科創大走廊——國家、省級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創新體系,高水平打造科技創新平臺、高標準投入科技研發、高要求推進體制機制創新、高質量培育集聚創新人才、高層次構建創新創業生態。
武漢市科學技術局主要負責人表示,武漢市科技局將深入貫徹落實關于科技創新重要論述和“四個面向”的指示精神,感恩奮進、砥礪前行,為打造武漢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力以赴做好各項工作。
來源:武漢市科學技術局(武漢市知識產權局)官方微信公眾號(武漢科技創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