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是距豬和雞外,人類主要的肉食來源,全世界都有吃牛肉的習慣,不僅是因為其味鮮美,更重要的是它能為人類提供足夠的熱量和營養成分。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烹飪方式,但要說食牛方式最多、最全的還應該是我們國家。
在中國,能把牛的食用方式打成金招牌的就應該數“潮汕牛肉火鍋”了。據說火鍋店里的食材都是由精明的潮汕人親自去云貴川挑選來的黃牛,將新鮮屠宰的黃牛,按身體部位進行精準分類,配以嫻熟的刀工、制法,密制的蘸料,將“潮汕牛肉火鍋”在高手云集的美食界搞出大名堂。
全國各地都有牛肉面,但是能把牛肉面做成街知巷聞的美食,非“蘭州拉面”莫屬。在蘭州,當地人叫它“蘭州牛肉面”,要做出地道的蘭州牛肉面,自然少不了用牛骨頭和牛肉配秘制料包熬出的“湯水”,這是整個牛肉面的靈魂。
在貴州貴陽,帶皮牛肉是當地火鍋的一道特色配菜。印象中,牛皮主要都是被制成皮革,很少被用于食用,當聽到被制成美食時,便會讓人產生迫不及待的品嘗欲望。
在貴州興義魯屯,當地人會把牛蹄做成餐桌上的美食。在肉食攤中看到這個,當時還特別好奇,還以為是少數民族特有的食物,就跟當地人的布依脆皮狗肉一般。
在廣東河源新港,當地會有一個筵席叫:牛頭宴。宴席除了常見的牛肉、牛雜,主角就是采用獨門配方秘制的牛頭, 整個牛頭,能被食用的肉雖然不多,但勝在夠鮮香彈韌。
第一次聽說“醬爆牛歡喜”這道菜還是因為港劇《低俗喜劇》,鄭中基飾演的暴龍哥不斷地推薦就是這道菜,據說這道菜的起源在廣西,但我是在廣州吃到的。
民間一直有“以形補形”的說法,店家說,這鍋湯是用牛鞭、牛骨,配以正氣、補腎強筋、祛風除濕的滋補中藥材:巴戟、杜仲、牛大力、蜜棗等,以柴火慢燉4小時左右。
南方人基本都喜歡吃牛雜,各種烹飪手法層出不窮,但吃起來,感覺都似曾相識,只有廣西賀州的牛腸酸將酸、辣、甜、咸集于一身,當地人習慣在入睡前來到街頭巷尾,坐在簡單的小攤前來一碗牛腸酸。
從前,貴州黎平侗族人的祖先發現牛很少生病,即使生病也會自己上山去尋找草藥醫治自己,侗族人祖先從中受到啟發,做出了后來侗族人眼中是待客上品的牛癟,又叫“百草湯”。將牛宰殺后,把牛胃及小腸里未完全消化的內容物拿出來,擠出其中的液體,加入牛膽汁及佐料,再與牛肉、牛雜等一起烹制,這不僅味美,還能提高食欲,養身治病。
在青海玉樹,當地除了傳統的牦牛肉、牦牛酸奶外,還有一種只有最尊貴的客人才有機會品嘗到的美食。每年6、7月份是牦牛生長最旺盛的時期,烹制這道美食的前一晚,由專業的師傅從回家的牦牛脖子處取出適量的靜脈血,同時還不會傷及牦牛的生命,第二天一早,牦牛又可以自行出門覓食。將風干牦牛肉粒攪拌到牦牛血中,蒸個半熟,然后擱置在一邊,等涼后結塊就可以吃了。
對于大部分外地人而言,想要吃這道美食,絕對需要很大的決心和勇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