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長流地區是塊擁有豐厚歷史文化的寶藏之地,即便城市建設浪潮席卷了整個西海岸,但在烈樓大地上至今留存著眾多人文遺跡。
平日,我總喜歡行走在烈樓,感受淳樸的民風,尋找遺落的史跡。這天,我再次來到長流,走進了那秫古村。
青山社稷
在一片工地旁的荒山中,豎著幾塊石頭,如同大海中的礁石一般,是最奇特的人文藝術,也是人文的燈塔。如無人領路,此處古跡很難找到,也基本上沒人知道是什么。
在好友帶領下,扒開層層荊棘,我找到了“他們”。經過一番勘察,我發現這并不是簡單的石頭,而是我國傳統農耕文化中的“青山”。青山,也稱為“青山社稷壇”,是中原農耕文明春秋兩季祭祀社稷的場所,在海南常見于海口長流地區。此前,我在同為長流地區的博養村、榮山村等多地都有發現。
古時候,帝王祭祀社稷,百姓祭祀五谷,雖形式禮制不一致,但文化內核都一致,表現著勞動人民對來年五谷豐登,風調雨順的美好愿景。
經好友講述,青山四周原有那秫村的大片田地,其間散落著一些農家,可以說是良田萬頃,阡陌交錯。只可惜短短數十年間,世間已是滄海桑田,如今“良田”變成了“工地”,僅剩孤單單的“青山”默于荒野,黯然嗟嘆。
羅王古廟
距離青山不遠,就是那秫村西邊的村口,那兒有兩座擁有久遠歷史淵源,名字一模一樣的古廟。羅王古廟,是那秫村境主廟,始建于南宋末年,供奉的是村中王氏遷瓊始祖爰奉的境主神靈。
歷史上羅王廟經歷過多次重建,其位置也遷移過多次,現今隔著一條河有兩處廟址。原先有條小河從村口蜿蜒而過,古廟原址建在緊挨著村口的一側,后因古人回鄉祭拜不便,也曾遷往河對岸。又因風水相位有所偏差,遷回原址。此后數百年,古廟歷經多次遷出遷回,以至于現今廟址有兩處。
緊挨著村口的是老廟,重修于清朝光緒三十三年,毀于民國時期。從殘留的建筑結構來看,是一座坐東朝西的三進式建筑,除了正屋,兩旁各有一個側屋。望向斑駁的墻體,我依稀能識別出朱紅色的外墻,以及色彩斑斕的彩繪圖案。古廟留存兩塊清朝雍正年間的古碑,記載著始祖開村,先人修廟等事跡。正對著老廟,還有一個火山巖壘砌的古戲臺。
村里老人說老廟一帶,原先是古代鄉紳創辦的考場,其目的是為了選拔族中子弟,教化村里孩童。聯想到村里的振亞小學等一眾人文建筑,不難看出長流地區由古至今的鄉風極為重視道德教化。
縱觀整座老廟,規模恢宏,形制古樸,乃是整個長流地區不可多得的文化遺存。由于一百多年以來沒有修繕過,也缺乏維護,老廟損毀嚴重,也許還沒得及被更多人關注就將消亡。
新廟在小河另一側,在一片田地之中,坐西朝東跟老廟相對,僅有一座廟房,建于1999年。廟門右側有塊古碑,上書“神首羅王軍場”。新廟供奉的神靈有兩位,一位是神首羅王帝君,一位是土地公。廟里楹聯有云:文炳六經羅包萬象,魁聯七宿通貫三才。村里鄉賢們憑借短短幾十個字,寄托著對幸福、美好、吉祥、功名的向往與追求。
我被田洋邊上的小孩子吸引走出了新廟,望向那秫村,心里不免有些感慨萬千。那是一座千年的烈樓古莊,仍有許許多多的人文遺跡,對比環繞四周林立的高樓,不能說是“勢單力薄”,但也是漸漸湮滅在了不斷新起的鋼筋水泥中。
在烈樓大地仍有很多這樣的古村落,她們以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鑲嵌”在現代城市之中,古樸與現代,殘舊與嶄新形成了強烈的反差。百年前的興盛早已無法重現,如今繁華落盡,我只能在零零碎碎中依稀尋找到它過去的影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