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從古至今有一個一脈相承的傳統(tǒng),那就是:沿中軸線呈左右對稱的院落式布局。如聞名中外的故宮,正是采用這一傳統(tǒng)布局。
左右對稱的院落式布局
早在20世紀初,王國維就已經在《明堂廟寢通考》一文中指出:“室者,宮室之始也。后世彌文,而擴其外而為堂,擴其旁而為房,或更擴堂之左右而為廂、為夾、為個?!?br/>
從最初單獨的居室,逐步擴建發(fā)展到后來的堂、房、廂房(或稱夾室、個)等建筑群合而為一的建筑樣式,成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數千年來一脈相承的布局。
梁思成先生在其《中國建筑史》一書中就明確指出:“我國寺廟建筑,無論在平面上、布置上或殿屋之結構上,與供電住宅等素無顯異之區(qū)別。蓋均以一正兩廂、前朝后寢、綴以廊屋為其基本之配置方式也,其設計以前后中軸線為主干,而對左右交軸線,則往往忽略。交軸線之于中軸線,無自身之觀點立場,完全處于附屬地位,為中國建筑特征之一?!敝袊ㄖ倪@一特色,梁思成先生后來在《中國建筑史》一書中稱之為“院落之組織”。
無獨有偶,20世紀30年代,日本建筑史專家伊東忠太在其《中國建筑史》一書中從七個方面總結了中國建筑的特征,第一條他稱之為“宮室本位”。他說,“考證各國建筑發(fā)生、發(fā)展順序,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宗教建筑先發(fā)達然后影響整個建筑界。······然而在中國,首先重視的對象是宮室住宅建筑,宗教建筑方面幾乎未見經營?!ぁぁぁぁぁぴ谥袊?,無論是佛寺還是道觀,都與普通宮室樣式沒有多少不同”“歐美建筑家批評中國建筑千篇一律,自古至今毫無發(fā)展就是出于此因,卻也不無道理”。
伊東忠太還進一步指出,包括宮殿、佛寺、道觀、文廟、武廟、陵墓、官衙、住宅等在內的所有中國建筑,在平面形式上都遵循一個共同的原則,即左右對稱。伊東忠太所謂“宮室本位”,指的就是中國的住宅樣式。
中國傳統(tǒng)住宅“講究的不是一宇一室的大小,而是追求宮殿、樓閣、門廊、亭榭互相連接儼然一體的大觀。比起孤立的一宇一室,這種儼然一體更為莊嚴,更能顯示帝王的威嚴”。
“院落式”的建筑形制,對于帝王宮殿而言,固然能彰顯唯我獨尊的王者氣度,但對于普通百姓而言,此種布局更多的則是出于日常生活的需要。尤其是宗祠廟宇一類的建筑,其祭祀的儀式和參加人員的數量,對其院落式布局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響。
古建筑布局體現中國禮制等級
河南偃師縣二里頭夏代晚期一號宮室和二號宮室
這種以庭院或廊院為基本單元的建筑組合形式,早在商代以前就已經運用得相當成熟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南偃師縣二里頭夏代晚期一號宮室和二號宮室的發(fā)現。
而商代晚期殷墟宮室的庭院平面,其中三面甚至四面都建有大型建筑,其形式與今天的建筑樣式更為接近。由此可見,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這種院落式布局,其歷史可追溯到多么久遠。到了商代后期,出土的宮殿遺址都是沿著中軸線呈現左右對稱的布局,尤其是對于中國古代的皇家宮殿以及官式建筑而言,這一點尤為突出和重要。
對于不少外國人來說,他們難以理解中國傳統(tǒng)建筑這一特征,在他們看來,這恰恰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形制千篇一律、缺少個性的表現。事實上,中國傳統(tǒng)建筑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傳統(tǒng)建筑區(qū)分的標準不是使用功能,而是禮制等級。而禮制等級的不同,則主要是通過建筑物各個構件的尺寸規(guī)格和裝飾風格等方面來體現。只有懂得了這一點,才能真正理解中國傳統(tǒng)建筑。
宗祠廟宇的左右對稱院落式布局
深圳市南山區(qū)赤灣天后古廟總平面圖
影壁、山門和正殿在同一中軸線上,鐘樓、鼓樓和左右偏殿形成對稱的院落式布局
就深圳市南山區(qū)里的29座保存完好的宗祠廟宇建筑而言,其建筑布局幾乎全部以中軸線為中心,主要建筑全部建在中軸線上,規(guī)格相對較小的廊房或廂房,則對稱分布在中軸線左右兩側,圍成大小不等的天井院,房與房之間以回廊相連接,整體平面呈長方形。
關于中華古建筑之美,我們走讀全國多個城市,每處的古建筑都被我們一一記錄下來,編撰成書,歡迎選購品讀。足不出戶,飽覽中華古建筑之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