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是否也總是起起伏伏?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總是容易情緒化。高人都是“境由心轉”,而你卻是“心由境轉”。
如何在紅塵中練心?先拿孝道來舉例:只要心中有一絲人欲,孝順的理就發不出來。正如冬天寒冷,心中發出了給父母暖被子的念頭,此刻孝的理已與心中發出。
但如果因為怕自己冷,或者其他私欲間雜,那么就不會去做暖被子這個事,所以知行不合一,意不誠。
《大學》:格物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
遇到父母冷這件事是一“物”,然后心中發出暖被子是“知”。
如果依照心中發出的理去給父母暖被子,就是致知。
只有真切的致知了,意才能誠,即為“致良知”的本意,所以王陽明說“誠于孝的心”,此處誠的含義需深刻理解。
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會去求個清涼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方法。
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后有這方法發出來。所以只需在心上求孝的理,孝的方法,何須向外面去學習孝?
如果在外學到一個給父母泡腳的行為就認為是孝,心中卻沒有孝順的心,難道做樣子就是孝順?王陽明說這跟戲子有什么區別?
內心與行為不合一,意不誠,何來孝之說?所以說:孝的心便是根,有了根自然能生發出清涼,泡腳,暖被等枝葉。
《陽明心學》于誠孝的心,理解致良知而后意誠的關鍵
所謂紅塵煉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每一件事(物)時,省察自己的內心。
是否有去真的致知,是否真的做到了意誠,誠于自己良知所發出理。
要知道良知能分辨是非善惡,忠于它所發出的理即為誠意,即為致良知。
由此可見一個誠意就把所有都說盡了,則可以理解《中庸》里大段對“誠”的發揮。
《中庸》: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誠,是天之道,是人之性。如果不能理解何謂“意誠”,如何能理解“誠”何以能成為天之道?人之性?
《中庸》:不誠無物
不誠說明沒有格物致知,當然就是無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