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小鎮做題家
日前,某著名媒體因為一篇點評明星考入中國話劇院的文章,引起了一場口水仗。在文章中,作者對“小鎮做題家”進行了一番嘲諷。很多公眾人士紛紛下場,強調自己就是小鎮做題家,為小鎮做題家正名。
坦率地講,原來那位作者的意思未必是要刻意貶低小鎮做題家,但相關話題引起這么大的反響,大約是引起了“共鳴”,或者說是“公憤”。
小鎮做題家這個詞的源頭從何而來,說法比較多,但無論從哪里來,都包含了兩個核心含義:第一,表面意思是指那些只顧悶頭刷題,緊盯中、高考的孩子。第二,背后則已經深入到階層,意指這些孩子大多是小地方的人,或者是寒門子弟,缺乏見識和資源,全面發展有所欠缺,發展有限。
無論從哪個角度談,這個流傳很久的專有名詞,用來自嘲可以,但如果是用來稱呼他人,則充滿了貶損,甚至是深入到社會階層的貶損。
其實,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小鎮做題家。
45年前的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到今天已經有2億多人通過高考讀了大學,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從農村和小鎮走出,來到了城市。我們的城鎮化率也從改革開放初期的不足10%,到現在逼近70%。
最初走出大山,走出小城鎮來到北京、上海等所有大城市的孩子們,其實都是小鎮做題家,因為我們的高考,就是看分數。絕大部分人就是依靠好好學習,依靠分數走出家鄉,來到了更為廣闊的舞臺。
小鎮做題家的背后是公平正義
中、高考是我們這個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通道,對小鎮做題家的“正名”背后,透著大家對公平的渴望與追求。
雖然只看分數的招生制度與評價制度是不科學、不全面的,近年教育評價改革上也特別強調綜合評價多元錄取。但因為誠信的問題,至今無法全面推行綜合評價多元錄取。事實也證明,只要偏離了文化課考試,強調綜合評價,舞弊問題就很難完全避免。比如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就出現了小學生做癌癥研究發表學術論文的亂象。
近些年,雖然一方面高喊綜合評價多元錄取,但招生改革實踐上,卻不斷強調向統考靠近、向文化課分數靠攏,原因就是要嚴守公平正義的底線。比如2021年再一次對藝考招生政策的調整,就強調文化課權重占比不能低于50%。最新的強基計劃,也特別強調高考成績權重占比85%,高校自測只能占比15%。
中、高考是我們這個社會最重要的社會流動通道,因此,我們格外重視這個通道的公平正義。以分數為核心的錄取制度雖然有很多不足,但至今難以改變,因為它給了我們最基本的公平,哪怕只是所謂的簡單公平。所以,高考經常被稱為“最不壞”的制度。反過來說,小鎮做題家至少靠的是公平競爭!
小鎮做題家背后更是自強不息精神
的體現,不應被嘲笑
一提到小鎮做題家,相信很多人就很容易想起衡水中學。
“時代楷模”張桂梅的最高教育理想就是培養出一個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有人指責張校長在學衡水中學應試教育的做法。張校長無奈地說:“人家說做題對孩子不好,我們也沒有辦法,我們只有這個辦法”。
曾經與衡水中學的很多同學討論過衡水中學,有一位同學說的話我至今難以忘記:無論衡水中學如何,我們絕不應該否定衡水中學背后同學們拼搏奮斗的精神。
這位同學目前在國外一所著名大學讀博士,他其實只在衡水中學補習一年,但他更愿意說自己是衡水中學畢業。他認為衡水中學給他的影響是深遠的,這就是自律和自強不息!
“我在不同的中學讀過書,我并不認為衡水中學是完美的,恰恰有很多問題,但這是衡水中學的問題嗎?刷題是導向問題,我們需要改變的是刷題的導向,但絕不是簡單的否定和嘲笑,更不能否定衡水中學同學們所體現出來的拼搏奮斗,自強不息。”
對于大量的小鎮青年,他們最主要的出路大約就是高考了。“你以為我們想這樣刷題嗎?我何嘗不羨慕北京上海很多同學,但我們有選擇嗎?”
有一個評論說得很好,努力永遠不應該被嘲諷!我們批評應試教育,但絕不應該否定背后努力奮斗的精神;我們積極推進雙減,但絕不應該打擊否定孩子和家長積極上進的精神。
教育改革需要給小鎮做題家保留
足夠的通道,這事關公平正義
說到小鎮做題家,不得不談到教育理念與教育改革。
坦率地講,小鎮做題家背后隱含的就是應試教育,這也是“被鄙視”的重要原因。事實上,這個詞當初被造出來,也是和理想的教育理念直接相關的,他的對立面,某種程度上也就是我們所倡導的理想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模式所培養出來的孩子。
反對應試教育,推進全面發展以及與之直接相關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為代表的先進教育理念無疑是我們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但我想提醒的是,理論上全面發展不因出身家庭的不同而不同,但在現實中,我們所欣賞的一些全面發展上的特質,特征與家庭條件直接相關,因此我們更應該重視在倡導全面發展的理念下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這種招生模式也有著自己的不足:階層固化的風險。
美國的研究表明,在這套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模式下,在超級大學錄取的學生中,家庭收入在前1%的人占比超越了來自后40%的家庭。清華大學史靜寰教授對我國高考保送生和自主招生的研究也表明,這些學生家庭主要來自直轄市以及省會城市。很顯然,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有著明顯的社會階層烙印。
其實回溯美國大學招生制度的變化,今天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本質上就是從招“最優秀的學生”,轉換為招“未來更有出息的人”,因此至今在申請美國大學時,都需要列出父母的背景,因為他們深知孩子未來的發展,大概率和父母有著直接的關系。
因此,在倡導全面發展,推行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同時,我們也需要避免陷入另外一種錯誤:壓縮小鎮青年上升的路徑,陷入階層固化的風險。
因為“小鎮做題家”背后往往是錯誤的教育理念,或是錯誤的教育行為,因此,近年一些教育改革措施似乎在有意無意圍堵“小鎮做題家”。比如今年的中考去區分度的做法,讓大量的孩子很難依靠分數的優勢進入一個優秀的高中。有人猜測這一做法的目的就是阻擊小鎮做題家進入優秀高中,應該沒有這樣的陰謀論,但的確有這樣的效果:靠成績選不出來了,那些曾經靠突出的成績被大家爭搶的優秀畢業生突然消失了,因為大家成績都一樣了。
無論是因為因材施教,還是保護拼搏奮斗的精神,我們永遠都需要給“書呆子”,或是努力學習的孩子一個用成績說話的路徑,這也事關社會公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