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要想賺錢,要么靠打工,要么靠創業,要么靠投資,這是三條最主流的路徑。投胎的話看運氣,婚嫁的話有風險。改革開放之初,大多數人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40多年過去了,有的人富起來了,有的人仍處于待富階段。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呢?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富起來的人抓住了致富的那幾次最關鍵的機會。本文將從高考/就業、創業、投資的三個角度去探討改革開放以來致富的12次關鍵機會。
80年代
創業的最優賽道——鄉鎮企業
80年代海外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國轉移,帶動鄉鎮企業崛起:
80年代鄉鎮企業之所以能快速崛起的根本原因在于80年代我國正好趕上第三輪國際產業轉移,亞洲四小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主要是紡織業)向勞動力價格更便宜的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地區轉移,鄉鎮企業靠著外貿的訂單大發橫財,蘇南的紡織業、溫州的皮革業、東莞的玩具業成為當時中國外貿的招牌。80年代搞鄉鎮企業的企業家則成為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第一代企業家。
投資的最優賽道——商品
1980年-1996年物價漲幅很高:
西方經濟學認為通脹的本質都是貨幣超發:
如果經歷過80年代,應該對通貨膨脹有很深的記憶。那會中國剛剛實行商品貨幣化改革,原來用票證來換取商品(比如糧票),80年代慢慢過渡到用貨幣來購買商品。在商品貨幣化的過程中,貨幣增速非常高,M2一度沖到50%,遠比09年“四萬億”時期的M2增速要高。由于貨幣供應量太高,導致80年代-90年代初物價漲幅非常快,1980年-1996年物價指數翻了12倍,增速甚至比后來的房價還猛。因此80年代炒商品的非常賺錢,囤積居奇的利潤率經常能高達100%以上。80年代也實施過價格雙軌制。同一件商品,公開價格和黑市價格差了很多。一些有門道的人利用這種機會進行套利,低價從內部購入商品,轉手在黑市高價賣出去。
由于80年代各個省市經濟開放程度不同,因此同一件商品在不同省市價格可能有很大差別。比如內蒙的鐵礦石,如果賣到南方價格可以翻幾倍。而作為對外開放窗口的廣州,批發市場上有大量廉價服裝,幾塊錢的服裝拉到內陸賣可以賣到幾十塊。因此那個時候有很多頭腦靈活的人,想辦法搞到一輛貨車,在全國各地搞貨運,把北方的煤炭、鐵礦高價賣到南方,把廣東的生活用品高價賣到內陸。這幾乎是只賺不賠的買賣,但由于當時的社會環境對于經商還比較抵觸,很多觀念保守的人擔心這么搞會犯法,因此一直沒敢嘗試。所以機會留給了那些膽大的人,很多80年代的老板就是靠倒買倒賣賺到了第一桶金。
高考擇校的最優賽道——社科類部委院校
80年代是大變革的時代,那個時期在政治領域的一大改變就是廢除了干部任用終身化制度,大量的大齡干部退休,空出的崗位則由年輕人補充。那個時期我國無論是政界還是教育界,均大刀闊斧啟用年輕人,新招的年輕人幾乎是火箭式提拔。由于80年代大學生就業包分配,因此如果想進政界,那社科類部委院校有很大的優勢,從政簡直不要太容易。即便不想從政,在高校任教的門檻也比今天低很多,很多本科生一畢業就能留校任教。
這里列舉一些畢業去向比較好的部委院校。
財政部直屬:
上海財經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東北財經大學
中國人民銀行直屬:
五道口金融學院
中國金融學院
西南財經大學
司法部直屬:
中國政法大學
西南政法大學
西北政法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
外交部直屬:
外交學院
商務部直屬: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團中央直屬: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在大學生包分配的年代,這類院校畢業生是比較容易分到對口機關的。比如財政部直屬院校,如果學生上學期間成績優異,或者在學生會之類的社團擔任干部,就有可能被財政部擇優錄取。其他學生(特別是財政學、稅務學、會計學專業)被分配到地方財政廳/局的概率也不低。
再比如司法部直屬院校,或者說五院四系的學子,如果表現優秀,畢業后從政之路也比較廣闊。如果去公檢法機關,在80年代干部年輕化的政策下,這些年輕人很容易受到提拔,往往能在政法口大放異彩。
80年代很多五道口研究生剛畢業就參與了我國金融改革決策進程:
更值得一提的是央行直屬院校,在計劃經濟年代,我國經濟學專業更多參照蘇聯體系,學習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改革開放后,高校經濟學專業開始教授西方經濟學理論,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成為當時高校經濟系必修課。那個年代存在知識倒掛的問題,接受過西方經濟學教育的高校畢業生反而比老一輩經濟工作者更容易理解市場經濟的運作。由于財經人才非常短缺,80年代很多五道口學生剛畢業就被推向了領導崗位,直接參與了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的決策過程,比如發起并參與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證券公司、股份制銀行、上市銀行、基金等。西南財大的畢業生則成為創辦深交所的主力。這跟當下財經專業過剩形成鮮明對比。
90年代
創業的最優賽道——92下海潮
1992年,鄧公南巡,同年,中國宣布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進入全面改革開放階段。這一消息對當時大多數國民都是一種鼓舞,特別是體制內的人,由于具備信息優勢,很多都躍躍欲試準備下海。據統計,1992年有12萬公務員下海,超千萬人停薪留職。那一時期創業非常容易,因為各行各業基本處于初創階段,競爭非常小,從事任何行業幾乎都是暴利。1992年-1996年幾乎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最容易創業的時期,其規模遠超80年代的鄉鎮企業創業潮,直到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這波創業浪潮才有所冷卻。
投資的最優賽道——股市
雖然近10年來中國股市長期被詬病,但90年代A股絕對是最值得投資的品種。
1990年-2000年上證漲了20倍:
90年代是股民的天堂,單以指數來看,1990年-2000年上證漲了20倍,相比之下2000-2010年上證僅漲了50%,2010年-2020年上證幾乎沒漲,對比不可謂不鮮明。
90年代靠股市暴富的人很多,有些人可能一年就賺了幾十倍的收益,而且那一時期股票基本全面開花,中小票一樣有很好的表現,很多人靠股市實現了財富自由。90年代A股收益很高的一個原因在于當時中國剛剛開啟資本市場改革,時隔40年重新引入股市,以此來開辟新的融資渠道。當時的牛市才是真正的“改革牛”,大量居民資本從存款轉換為股市保證金,為國企融資解套做出了很大貢獻。另一方面,90年代股市的火爆也與貨幣寬松有關,由于90年代初M2增速很高,大量場外資金流入股市,暴力拉升股價,拋高吸低。而當時監管水平有限,導致惡意炒作股價的現象非常大,90年代妖股非常普遍,動不動就漲它個幾十倍。
選專業的最優賽道——外貿和外語
90年代最有前景的專業是外語和外貿專業。按正常的路徑來,第三輪國際產業轉移的過程里中國大陸和東南亞是競爭對手,由于東南亞開放更早,因此在爭奪產業鏈方面東南亞一度占了先手,80年代日本和韓國大量制造業企業遷往泰國、馬來西亞等地。但97年亞洲金融危機使東南亞一蹶不振,產業資本大量外逃。而中國大陸在朱總理的帶領下穩定了幣值,成功躲過了亞洲金融風暴。自此之后東南亞在與中國大陸在爭奪制造業產業鏈方面敗下陣來,中國開啟了成為世界工廠的進程。
1997年之后中國的外貿事業飛速發展,大量承接海外的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外企大量涌入。由于那個時候外企的待遇遠高于內企,很多打工人都夢想能進外企,而那會外企招聘需求最大的就是外語或外貿專業。90年代末-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沿海地區外語或外貿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可以拿到8千的月薪,而當時公務員的月薪也不過2千,請一個保姆每個月僅需600。90年代最火的學校是對外經貿大學,經常能收到狀元,就是憑借外語外貿這塊招牌。
00年代
創業的最優賽道——實體經濟特別是資源品行業
2001年-2010年是中國經濟黃金10年,GDP增速常年可以保持在兩位數以上,這一時期我國GDP總量從1.3萬億美元上升至6.1萬億美元,增長了近5倍。為什么會取得如此大的經濟成就呢?原因在于工業化+城鎮化+全球化。
2003年-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中國經濟的主推手是工業化,這一時期中國加入了WTO,成為世界工廠,制造業全面開花,實體經濟迎來第三波創業潮。其中最耀眼的是資源品行業,在工業化背景下中國對大宗商品需求猛增,全球煤炭鋼鐵有色原油價格均暴漲,國際油價從1999年的10美元/桶一口氣上升至2008年的147美元/桶,其他大宗商品也集體暴漲(順帶一提的是,那一時期A股表現最好的是周期股,表現最差的是科技股)。
00年代中國最有錢的人是山西和內蒙的煤老板,以及全國各地的礦老板,這些礦老板包括銅、鐵、錫、鎳、稀土等,做生意的只要沾上礦,那一般都很有錢。
投資的最優賽道——房地產
2000年—2015年期間,對普通人來說,買房與否是最能改變階級地位的行為,沒有之一。很多人因為在一線買了多套房產而一躍成為富豪,也有很多原本相對富裕的人由于沒有買足夠的房而階級滑落,我周圍就有很多這樣的案例。有些人可能在90年代下海潮中賺了幾百萬,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富豪。但在最近20年來由于買房太少或者買錯位置(比如買了小城市差地段的房),最后從富豪淪為普通中產。有些人可能在00年代初還是普通工薪階層,但由于身處一線城市,恰好趁房價低的時候在一線多囤了幾套房,最后一躍實現了財富自由。
1998年以來全國房價和一線房價走勢:
1998年的時候,全國房價均價1500元左右,到了2021年,全國房價均價已經達到12000元,漲了8倍。但漲幅最大的還是一線城市的房價,1998年,一線城市房價均價2500元左右,到了2021年,一線城市房價均價已經沖破7萬元,漲了將近30倍。而最離譜的是一線城市學區房,1998年來漲了60多倍。而我們知道,樓市是普通人參與度最高的投資品種,買房與否真的是決定財富等級的極其重要的指標。
房地產20年大牛市的原因很多,包括城鎮化帶來的購房剛需、商品房改革帶來的政策紅利、貨幣寬松帶來的樓市泡沫、土地出讓金政策帶來的地價上漲等。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城鎮化帶來的城市人口流入的紅利。不過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已接近尾聲,且年輕人口下降帶來剛需減少,未來房價有可能會橫盤,房地產已不再是最好的投資品種。
選專業的最優賽道——金融
別看這幾年金融行業不景氣,很多基層員工都在領底薪。但十多年前金融也闊氣過,一度是中國收入最高的行業。
00年代金融行業薪資增速遠跑贏傳統工科:
00年代的金融行業,平均薪資是其他行業2-3倍,那個時候金融行業競爭也沒現在激烈,本科生就能去投行或基金公司。不過00年代金融行業最吸引人的還是銀行業,由于經濟高速增長,融資需求迅猛擴張,銀行信貸井噴,而且豐厚的凈息差幾乎可以讓銀行躺著賺錢。2003年-2013年。中國銀行業的凈利潤從300多億元暴增至1.75萬億元,增長了54倍,盈利能力碾壓國外同行。銀行也成為A股里面市值最高的板塊。00年代很多高校畢業生都擠破頭想進銀行,因為當時銀行員工的報酬遠超其他行業,一線城市的銀行薪資可以讓很多年輕人在5年內買上房,待遇堪比現在的互聯網行業,而且穩定且沒那么累。相比銀行,非銀金融表現一樣不差。2007年-2014年中國搞起了金融創新改革,表外業務高速擴張,信托、非標等大搞特搞,那個年代去信托公司干個幾年賺個幾百萬很常見。而00年代學金融的學生,正好趕上了這個時點。不過金融行業在2016年之后就逐漸萎靡,政策從鼓勵金融創新、金融自由化變為金融防風險、金融去杠桿,金融行業薪資增速也被大幅壓低。2010年-2017年高考選了金融的學子,可謂是踩著高考分數高點進去,沿著就業行情低點出來。
除了金融行業外,00年代“地礦油(地質采礦石油)”、土木、建筑等專業就業也一度風光過,特別是在09年“四萬億”刺激之后,建筑設計院開出的薪資一度能跟銀行比肩,中石油、中石化崗位熱門程度也一度碾壓公務員。不過相比金融行業,地礦油和土建的紅利期太短,僅在07-12年待遇比較顯著,相比之下金融行業在2000年-2016年都很吃香。
10年代
創業的最優賽道——互聯網
2012年之后,中國經濟告別高速增長時代,GDP兩位數增長的歷史一去不復返,進入存量經濟時代。但在這存量時代中,互聯網產業卻一飛沖天。
在PC互聯網時代,中國長期處于跟隨者,當時軟件技術搞的最好的,一個是美國,另一個是印度,比爾蓋茨曾預測印度會成為下一個軟件超級大國。但移動互聯網的崛起讓中國軟件技術一飛沖天,2010年iphone4 進入中國后,掀起了智能手機的浪潮,也讓中美第一次在互聯網商業領域站在了同一起跑線。憑借龐大的市場規模、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國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速度堪比火箭。2006年,中國的手機網民不到1000萬人, 到了2016年,中國的手機網民已經達到7億人,增長70倍。2009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僅有100多億元,到了2017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突破1萬億元,增長100倍。互聯網革命催生了一堆千億甚至萬億市值的企業,包括最早崛起的BATJ和近幾年風頭正盛的TMD,以及包括小米、O/V在內的硬件設備商。
與80、90、00年代相比,10年代創業的特點就是互聯網一家獨大,80年代鄉鎮企業遍地開花,90年代下海潮各行各業百花齊放,00年代采掘業、制造業、房地產、金融業、外貿業均有淘金機會,10年代只有互聯網是風生水起的,其他行業則相對疲軟。金融行業在2015年之前尚能跟互聯網扳手腕,2015年之后就一日不如一日。傳統工科更是基本出局,很多資源品行業被大力整頓(淘汰落后產能)。另一方面從10年代開始,創業門檻越來越高,2015年之前普通人只要有好的互聯網創業項目,也能吸引到風投,之后也有機會一步步做大。2015年之后即便有好的創業項目,冒頭之后可能也逃不掉被收購兼并的命運(比如OFO和摩拜共享單車)。
投資的最優賽道——比特幣
10年來比特幣上漲160萬倍:
2010年7月的時候,比特幣是5美分一枚。到了2021年4月,比特幣已經突破6萬美元一枚。10年多的時間里,上漲了160萬倍,遠遠跑贏同期任何資產。我在2010年的時候受報紙影響,一度很想買比特幣拿來收藏,但由于當時找了半天也沒找到購買渠道,所以只好作罷。不過我周圍卻有一些靠比特幣發財的人,有些甚至純靠比特幣實現了買房買車。雖然比特幣在中國屬于小眾資產,參與投資的人沒那么多,但架不住收益實在太高,稍微買了幾十枚的話,收益比買房可高多了。
比特幣暴漲有兩大原因,第一個原因是08年之后歐美輪流QE放水,貨幣嚴重超發,美元信用貶值,使比特幣受到全球投資者追捧。另一個是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比特幣由于其安全性和稀缺性受到認可。
選專業的最優賽道——計算機
10年前計算機一度是調劑專業,年年都會上教育部的就業紅牌。很多家長認為學計算機畢業就是去修電腦,畢業即失業的那種,很多家長會把自己孩子的高考志愿從計算機改成傳統工科。在高考各專業里面,計算機的錄取分數長期倒數,經常比金融低個幾十分,也比不過地礦油、土建、船舶、機械、自動化、能動、電氣等專業,常見的現象就是考生本來報了傳統工科,但由于分數不夠被調劑到計算機。
但10年后的今天,一切都變了。曾經熱門的金融早已風光不再,傳統工科更是被狠狠吊打,化學生物等專業幾乎無人問津。計算機一躍成為收入最高的專業,一騎絕塵。在相親市場上,曾經備受嫌棄和鄙視碼農,如今在丈母娘那里卻成了搶手貨,真可謂是風水輪流轉啊。
10年代互聯網行業薪資增速遠跑贏金融:
在這10年里面,計算機專業的薪資待遇持續上漲,逐漸將金融和其他任何行業甩在尾后。2020年統計局數據顯示,互聯網行業平均薪資超過20萬元,是傳統工科2倍多。事實上2020年以來受疫情影響,很多行業薪資有所下降(比如餐飲),但互聯網卻逆勢上漲,本科生校招白菜價從2019年的年薪20萬元上漲到年薪30萬,研究生校招白菜價則從年薪30萬上升至年薪40萬,新老員工薪資倒掛成了普遍現象。對比下來,不僅戳穿了金融行業高薪的假象,也再次吊打早已被淘汰的傳統工科。
總體來說,10年代學計算機的都賺大了,踩著高考分數低點進去,順著就業行情高點出來。想賺錢就去大廠996,干十年基本都能賺夠在一線城市的買房的錢;不想996就去干軟開或者考公務員(計算機專業考公務員的容易程度方面依舊吊打傳統工科),活少錢不少。可以說同樣的工作時長,計算機行業薪資是其他行業2-3倍。
如何把握好的風口?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有12次比較好的階級躍遷的機會,包括80年代選部委院校、辦鄉鎮企業、倒賣商品;90年代下海、選外語外貿、炒股;00年代從事資源品行業、選金融、炒房;10年代選計算機、搞互聯網、買比特幣。從這里面我們能總結出什么規律呢?
總體來看,一個人能不能發財很大程度看他能不能把握住致富的風口,我們將致富風口產生的原因分為四類,包括:經濟周期、貨幣寬松、制度改革、技術革命。
1、經濟周期
中國實體經濟的3次創業潮:
中國實體經濟經歷過三次史詩級創業潮,分別是1982-1988年代鄉鎮企業潮、1992-1996的下海潮、2003-2007的工業化浪潮,很多沒有背景的普通人通過這三波創業潮實現了階級跨越。這三波創業潮都離不開經濟周期,分別對應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GDP增速最高的三個時期,都達到了年化兩位數的GDP增速。在此之后,GDP增速逐漸降低,實體經濟創業越來越難,普通人白手起家的例子越來越少。產業鏈的上游主要被國企主導,產業鏈的中下游則被資本滲透,普通人很難進入。
2、貨幣寬松
幾乎每十年就會有一次跟貨幣寬松有關的投資機遇。無論是80年代的商品漲價、90年代的股市瘋狂、00年代的房價暴漲、10年代的比特幣飛天,都跟貨幣寬松有很大的關系。錢印多了,多余的部分自然就會找地方去投資,如果恰好有一個商品有上漲趨勢,那大部分錢就會流入這個商品里面。
80年代由于物價雙軌制,商品本身就有上漲趨勢,再加上貨幣寬松,價格自然被炒得很高。90年代股市暴漲則是貨幣寬松+金融制度改革的結果。00年代樓市漲價,城鎮化帶來的剛性需求以及貨幣寬松帶來的投資需求都功不可沒。10年代的比特幣,既有加密貨幣帶來的安全性提升的原因,也有美聯儲貨幣超發的功勞。因此,選對資產非常重要。
3、制度改革
這個很好理解,80年代由于干部年輕化改革,讓很多從政或去高校的學生都能享受到火箭般的晉升速度,而在大學畢業包分配的年代,部委院校無論從政還是去高校都有很大優勢。80年代的商品經濟探索催生了鄉鎮企業繁榮,92年的全面開放帶動了下海潮,90年代的資本市場改革帶動了股市繁榮,0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使學金融的學生享受到空前的就業牛市。歷次制度變革均會帶來很多機遇。
4、技術革命
技術革命對人類生產力的提升不言而喻,第一次工業革命催生了鐵路、煤炭、紡織等產業的崛起,第二次工業革命催生了電力、石油、鋼鐵等產業的崛起,第三次工業革命催生了計算機、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的崛起。中國在前三次工業革命中都處于追趕者的地位,錯過了PC互聯網時代最好的風口期,但在移動互聯網革命時代卻抓住了機遇,成為與美國比肩的移動互聯網大國。
10年代的三大風口,互聯網創業、學計算機專業、買比特幣,都跟信息技術革命有關。未來來看,隨著中國進入存量經濟時代,技術越來越成為經濟增長的驅動力,未來技術革命最有可能帶來下一輪致富風口。
改開以來歷次致富機會和產生原因:
時間
致富機遇
產生原因
80年代
鄉鎮企業
第三輪國際產業轉移
倒賣商品
價格雙軌制
部委院校
干部年輕化
90年代
下海創業
92南巡
炒股
資本市場改革
學外語外貿
外貿紅利
00年代
資源品行業
史詩級工業化
買房
城鎮化
學金融
金融創新
10年代
互聯網創業
移動互聯網革命
買比特幣
歐美QE+區塊鏈技術
學計算機
移動互聯網革命
未來未來10年的致富機會預測
創業的最好賽道——新能源
當前人類正在經歷以光伏、風電、水電、新能源車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如果說10年代移動互聯網革命孕育了BATJ和TMD等超大型公司,帶來了收入一騎絕塵的互聯網行業,催生了2010年—2020年的A股TMT(計算機、電子、通信板塊)超級大牛市。那么新能源革命,可能也會帶來顛覆性的商業變革,創造一個百萬億市值的超級賽道。
從現有趨勢來看,中國和美國是移動互聯網革命和新能源革命的最大贏家,將歐洲、日本等經濟體遠遠甩在后面。但有所不同的是,移動互聯網革命,中國是追趕者,美國是引領者,很多行業標準都是美國來制定;新能源革命,中國是引領者,美國才是追趕者,至少在光伏、風電、水電、電池等領域,中國的技術和產能遠強于美國,僅在新能源車領域美國占有優勢。憑借龐大的市場體量,未來中國在新能源領域能走得更遠,帶來更多顛覆性變革。
可以期待的是,未來新能源一定還能催生出更多的超大型企業、更豐厚的行業薪資、股價更高的上市公司。因此在創業方面,新能源可能會是20年代最強賽道。但與80年代鄉鎮企業、90年代下海潮、00年代實體經濟創業潮相比,新能源創業門檻會高得多,這種門檻甚至會比移動互聯網創業門檻還要高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92下海潮的弄潮兒,是當時的年輕人,也就是60后,比如創辦了SOHO的潘石屹和創辦了新東方的俞敏洪等。
00年代實體經濟熱潮的代表人物,是當時的中年人,還是60后,比如蘇寧的張近東、吉利汽車的李書福等。
10年代移動互聯網的引領者,大部分是60后和75前,比如阿里巴巴的馬云、小米的雷軍等。
20年代新能源革命的時代先鋒,作為老年人的60后當仁不讓,比如寧德時代的曾毓群和比亞迪的王傳福等。
可以說1958年—1974年出生的這一代人盛產了大量精英,他們憑借著卓越的經商才能、豐富的行業積累、靈活的資金運用,一直走在時代最前面,持續引領了90年代以來的商業革命,并創造了大量的財富,堪稱社會中堅。
投資的最好賽道——元宇宙的經濟系統
傳統的觀點僅把元宇宙當成娛樂項目來看待,事實上,元宇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堪稱全新的世界。如果說PC引領了第一代互聯網革命,智能手機引領了第二代互聯網革命,那元宇宙就有可能引領第三代互聯網革命。
元宇宙有社交、購物、傳媒、辦公等多種職能,但其最核心、也最有商業價值的是其經濟系統。元宇宙擁有與現實世界一樣復雜的經濟體系,包括上中下游產業鏈、經銷商、交易所、稅收、銀行、貨幣供應等。元宇宙的用戶會有大量虛擬商品的需求,這些商品包括道具、裝飾品、交通工具、房產等。其他參與者可以通過設計、生產這些虛擬商品來賺錢,一些復雜的商品甚至能形成上百個生產環節;參與者也可以充當經銷商,通過倒買倒賣來牟利,由于商品交易速度極快,利潤可能會呈現指數增長。與現實世界不同,元宇宙不受物理空間的限制,所以也不存在物流問題,能以去中心化的方式交易,商品定價高度透明,整個經濟系統接近絕對自由市場競爭,效率極高。在元宇宙賺取的虛擬貨幣可以與現實世界的貨幣互換,這就給了很多人白手起家的機會。
從長遠來看,元宇宙可能是一種全新的商業變革,其顛覆性遠超過去的數字貨幣,10年代的比特幣曾經讓很多人實現階級跨越,那未來元宇宙也有可能成為年輕人的致富捷徑。
選專業的最好賽道——法學
中國高考王牌專業變動往往與經濟周期和產業發展有關,比如90年代的外語外貿,00年代的金融、地礦油、土木建筑,10年代計算機等。未來存量經濟時代,法學專業的性價比會越來越凸顯,法學專業有很多優勢:
1、護城河深
金融、計算機雖然有很多高薪崗位,但基本不存在專業壁壘,其他專業的學生可以通過跨考/轉行的方式來搶飯碗。金融機構招聘對大部分專業都是開放的,一些投研崗位反而更歡迎理工科學生。互聯網公司更看重能力而非學歷,一個人只要敲代碼技術足夠好,即便不是計算機專業也能去大廠干算法。但法學不同,法本法碩、非法本法碩、非法律專業就業競爭力有天壤之別,過去其他專業的學子還可以通過考司法考試來從事法務工作,但如今非法律專業的學子要想考司法考試必須有3年法律工作經驗,考證門檻大幅上升。
2、上學體驗較好
生化環材之所以被詬病,不僅是因為工作待遇較差,也是因為上學期間有做不完的實驗、寫不完的報告、掉不完的頭發,學習強度往往比較高,要是實驗做不好還會引起危險。傳統工科之所以被吐槽,不單是因為收入的問題,也是因為傳統工科工作環境比較糟糕,像土木、建筑什么的經常要下工地,弄得灰頭土臉。相比之下,法律專業的上學體驗好了不少,學業壓力不算很大,期末考試難度也比理工科低,在校期間有很多可支配時間,如果不是很在乎G點的話甚至能過得很自由。就工作環境而言,大部分法律崗位都設在城市,以坐辦公室為主,西裝領帶一樣不少。
3、法律專業上限較高
對于五院四系的學生來說,如果通過了司法考試,且有豐富的實習經驗,那就有機會嘗試進入紅圈所(頂級內資律所),紅圈所能給應屆生開出3萬/月的起薪,里面工作5年以上的員工,普遍也能拿到50萬以上的薪資。如果沒通過司法考試的話,也可以嘗試去外資所,待遇也很高。法律專業的學生還可以嘗試去投行,雖然工作強度很大,但收入通常也不低。實在不行去小的律所,等訴訟律師熬出頭工作性價比就會高很多。在美國,收入最高的行業包括醫療、教育、IT、金融、法律,隨著中國向服務型社會切換,未來收入較高的崗位可能也會集中在這些領域(教培除外)。
4、法律專業下限極高
相對別的專業來說,法律專業考公可以說非常容易。法本+法碩+應屆+A證,在省考的時候可以說是降維打擊,報錄比往往就1:2或者1:3,相比之下很多三不限崗位報錄比高達1000:1。在很多三四線城市,以及江浙和廣深地區,公務員往往是性價比最高的崗位之一,幾乎就是金飯碗,在相親市場上橫著走,因此對于想回這些區域就業的同學來說,學法律、考公務員或是最佳策略。從長遠來看,中國經濟越來越穩健,一些體制外的工作,包括互聯網和金融在內,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待遇較高,但工作強度非常大的崗位,動不動就996甚至007,基本沒什么個人生活。第二種是待遇體面且不加班的崗位,但這種崗位門檻也比較高,這種門檻包括學歷、學校、人際關系等等。相比之下,公務員和國企的性價比就凸顯出來,一方面是工作強度沒那么夸張,大多遵守勞動法,準點上下班且正常雙休;另一方面福利待遇也不錯,如果是在物價低的城市,基本能過上優渥的生活。由于法律專業無論是考公還是進國企都有極大優勢,性價比越發凸顯出來。
因此法律專業我是比較看好的,如果僅考慮未來幾年的情況,那芯片、新能源等相關專業可能會比較火,能成為繼互聯網之后的下一個就業風口。但隨著時間推移,無論是芯片還是新能源都會從新興行業變成周期性行業,時代紅利也會慢慢減退。如果是考慮未來十幾年的情況,那法律專業或可憑借較高的行業壁壘和就業下限,成為性價比最高的專業之一。
總之,人生發財靠周期,個人努力往往占成功的30%,時代機遇占成功的70%,抓住時代風口非常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