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各種刻奇討論雕塑我真系無眼睇。成日發咩面紗你地無唔無聊嘅姐。
說起不雕塑的雕塑, 考爾德 弱質纖纖的懸掛雕塑可能更著名。我卻對“病嬌”丁格利特別有感覺!
半世紀前的活動雕塑,現在能贏網紅
丁格利在經歷大病和大火后,在發光的余燼中找回物件,創作了《門格爾-可怖之舞》。門格爾是誰?他是二戰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醫生,超過40萬猶太人死于他的毒氣室或殘酷的人體實驗之下。
打開燈,看清楚,既然叫舞蹈,它們當然都會動。
Mengele – danse macabre1986 Material / technique: Scrap iron, harvesters made by Mengele (Augsburg), hippopotamus skull, electric motorSize: 300 x 440 x 420 cm
這也是雕塑,那時候還不太有裝置的概念。
他甚至制作了一個《打碎盤子的機器》,專門用來打碎盤子,最后成功賣給了一家百貨商店。
半世紀前的老作品,讓我回答了一個1年前的熱門當代藝術題目 [1]
Plateau agriculturel1978Material / technique: Part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red), scrap iron, garden gnome, electric motor, 20 iron pedestalsSize: Plateau 50 x 850 x 460, H 200 cm
丁格利所有“ 動態雕塑” 都有一個腳踏按鈕,供你自主開動。
踩上去自己動讓人心花怒放,驚喜當然也只有一次[2]。
Mautz II1963Material / technique: Steel pedestal, steel wheel and plates, rubber belts, golf ball, electric motor (wheel fork and rim with pedals from tricycle, mudguard)Size: 42 x 82 x 32 cm
視頻雕塑?從小紫到大眼
我因為在巴塞爾和“小紫”偶遇而超愛Tony Oursler [3] 。
Obo·54 2018
「美國視頻雕塑之父」托尼·奧斯勒(Tony Oursler,1957-),他的專用名詞是視頻雕塑!
大嘴的娛樂和大眼的不安,是投影在雕塑上的視頻,是比例失調、不受控制和充滿血絲的眼睛;肥厚的嘴唇和參差不齊的牙齒;你覺得怪異或許還因為他們大多沒有鼻子。
眼睛眨動著,旋轉著;嘴巴皺著,笑著,撅著,同時通過附近的揚聲器說出幾乎聽不見的話語,仿佛「鬼上身」。
仔細聽,你可能會聽到一張臉抱怨:「你把我當成垃圾。我告訴你我愛你,但我不愛你。」
另一張臉,發出人們見到可愛小孩小動物時那種情不自禁的仿佛牙牙學語的怪聲。請一定去看視頻版[3]!
這樣的視頻藝術會不會太娛樂了?但它卻又如此吸引,這難道不比刷tiktok更哲學、更不安,讓人想去知道這實際上這是什么鬼?
只是簡單地方改變和放大眼睛和嘴,忽略鼻子,為什么會引起一些人的愉快和另一些人的不安?
有2025大阪世博吉祥物同好嗎?
那你可能也愛他的前輩!
岡本太郎 的太陽塔!
它是雕塑、也是建筑,是奇觀!還像生物。
“藝術是爆炸的”。
好奇妙。不愛上現場的它也太難了吧?
說起不安,我以前喜歡向京 [4] ,我也中二過,覺得讓人不爽的不安很爽。后來我覺得寫實的雕塑終究有點刻奇了(
無處不在跳樓的鋼鐵裸男
還喜歡過Antony Gormley[7] ,近年因為去不了英國,就沒那么迷了。
他在東京歌劇城還有一尊小鐵人。(8月30日更新:原來是兩尊!我第四年了才發現那是兩尊一模一樣的在電梯走廊的兩個口)
不需要人臉,不需要肌膚,冰冷一樣可以感動人。當然罵的人很多。
例如北方天使。
突然感動!!He's back!寫這篇才發現消失五年的Gormley伯明翰維多利廣場的Iron Man,今年2月回來了!我留學時的心の実家之一啊!
新聞搞笑地說出了我們的心聲:原來他有腳的!
因為這雕塑就得按下圖那樣砍腳安放。
傳統雕塑我比較喜歡所謂素樸派或原始派的。
然而似乎部落面具圖騰什么的在博物館里怎么都好看,反而不好找特別好看的了 [8] 。
然后我發現了他:
上頭的丑萌一木造
介乎原始和精致之間絕妙平衡的一木造[5]。
円空真的很棒!
霓虹雕塑和扭蛋的C位
霓虹在平安前的雕像比較合我胃口。
其中奈良幸福寺的阿修羅很C位,甚至可以說是日本最出圈的佛像。
現場卻突然很人類。
回到西方。
大家都提 貝尼尼 我就不提了,但他確實是我最愛的巴洛克藝術家,排在卡拉瓦喬倫勃朗魯本斯的前面那種。
可以提提大家去美術館時都愛拍的卡瓦諾。
他的作品是真的唯美,而且不需要什么背景知識都能看出美的那種宇宙審美。
我最喜歡他以下非常貼合溫克爾曼古典主義名言的作品。
高貴的單純與肅穆的偉大
新古典主義的杰作:簡約、純潔、肅穆。埃及的金字塔、希臘的理想化和羅馬的真實化。
卡諾瓦《瑪利亞·克里斯蒂娜的墓碑》1805
左邊三個人物點題,代表了人生的三個階段。
中間最高大的人物并不是女主角,而是表達悲傷和「人不免一死」。
右邊的死神,竟然是躺在獅子背上的美少年(德奧是不是有美化死神的傳統?就像音樂劇《伊麗莎白》的絕美死神?)
而女主角和墓中人「咪咪」瑪利亞·克里斯蒂娜,則是在最上面以圓形浮雕的形式出現 [6] 。
說好不喜歡雕得像的我,卻是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和哈布斯堡的腦殘飯,忍不住多看了以下作品幾眼。
觸目驚心的美和丑
埃哈特或西爾林《轉瞬即逝的寓言,所謂「虛空組合」》1470/1480
對有神論者,這是輪回,男女仿佛是亞當與夏娃。
女人已經懷孕,男人和女人似乎想要逃離對方。
老婦人頭禿了,沒有另一位頭禿的伴侶陪她[6]。
救命,我不喜歡自己突然煽情,先走了。大家別忘了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