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28日,2022年度的拉斯克醫(yī)學獎揭曉。香港中文大學的盧煜明教授獲臨床醫(yī)學獎,獲獎理由是在母體血液中發(fā)現胎兒的DNA,從而能夠對唐氏綜合征進行無創(chuàng)產前檢查。拉斯克獎是僅次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的一項醫(yī)學大獎,被稱作諾貝爾獎的風向標,獲此殊榮的研究人員很多拿到過或在之后拿到過諾貝爾獎。
無創(chuàng)產前基因檢測是盧煜明發(fā)展出來的一項技術,采取孕婦的少量靜脈血,對其中的游離出的胎兒DNA進行測序,就可以篩查出胎兒的唐氏綜合征等一些疾病。這項技術說起來似乎很簡單,但是機遇總是偏向有準備的頭腦。在無創(chuàng)產前基因檢測技術之前,主要依靠羊水穿刺獲取胎兒的遺傳信息,而羊水穿刺會造成將近的1%孕婦流產。在盧煜明還是學生的時候,他就設想要找到一種安全的方法代替羊水穿刺,這個想法一直占據他心頭的重要位置。
1996年盧煜明讀到一篇論文,在癌癥病人的血漿及血清中發(fā)現了癌細胞的DNA。這個發(fā)現讓盧煜明眼前一亮:一個小小的腫瘤就能釋放出DNA,母體中的胎兒更大,釋放出的DNA應該更能看得到。盧煜明隨即展開了工作,終于在1997年8月16日發(fā)表了論文,在孕婦的血漿中成功檢測到胎兒的DNA。2007-2008年盧煜明及其研究組又做出了基于PCR分子計數方法的非常靈敏的唐氏綜合征檢測方法等工作,終于使依靠孕婦靜脈血準確篩查唐氏綜合征成為現實。2011年無創(chuàng)唐氏綜合征產前檢測實現了商業(yè)化。該技術的應用將孕婦流產的風險從羊水穿刺的1%降低到幾乎為0。問世十年以來,該技術迅速占領市場,檢測費用越來越低,并且能夠篩查的疾病也越來越多。
盧煜明已經獲得了未來科學大獎、突破獎、復旦-中植科學獎等大獎,近幾年來一直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的熱門人選。今年盧煜明又拿下了拉斯克獎這個大獎,這表明他的工作得到了越來越多同行的認可,這使他距離科學界最重要的大獎諾貝爾獎更近了一步。
如果以前說盧煜明拿諾貝爾獎只是時間問題,那么現在完全可以大膽地預測一下盧煜明會在幾年內拿下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有明顯的滯后性,尤其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比如試管嬰兒之父愛德華茲是在第一位試管嬰兒出生32年后才獲獎;屠呦呦在1972年提取出治療瘧疾的青蒿素,直到2015年才獲得諾貝爾獎。盧煜明的無創(chuàng)產前檢測技術在時間上似乎不如愛德華茲和屠呦呦熬得久,但這并不影響他能在近幾年內拿到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有滯后一是因為從發(fā)現到應用本身就需要一段時間,另外諾貝爾獎組委會的謹慎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試管嬰兒技術問世時,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思考這種技術是否安全?依靠這種技術誕生的嬰兒健康狀況和自然受孕的嬰兒相比是否有不同?人類是否取代了造物主的角色?試管嬰兒是否是人類培養(yǎng)出的魔鬼?這些問題都曾出現過,也影響了試管嬰兒技術的發(fā)展及普及。青蒿素出現后,即使科學家已經知道它可以用來治療瘧疾,但仍然需要有大量的試驗才能將藥品投放到市場,并且在投放后還要進一步追蹤分析,看看有什么新發(fā)現的副作用,瘧原蟲的耐藥性有什么變化。
相比較起來,無創(chuàng)產前檢查技術僅僅是抽取孕婦的幾毫升靜脈血,對孕婦產生的影響幾乎為零,也幾乎找不到可預見的較大風險。該技術的諾貝爾獎之路完全可以比試管嬰兒技術少走一些年。可以大膽地預測一下:五年之內,也許兩年之內,盧煜明會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