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最常被描述為那些關于「偉大」的故事——偉大的男人、偉大的事件、偉大的轉變。但學者胡適曾經一語道破天機: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今天的我們,所能見到的那些粉雕玉砌的「臉蛋」,早已不知道經過多少層美顏濾鏡。如果你已厭倦這些,今天推薦的這個系列紀錄片或許可以成為一支「解毒劑」。
偉大的背后,是驚心動魄,還是骯臟齷齪,都無法真正湮沒在歷史的塵埃里——總有一雙雙不甘寂寞的手,要賣力擦去蒙在那張面孔上的粉黛。
撰稿 |Ling
編輯|許 靜
校對|鮮 于
出品|Figure紀錄片
《露西·沃斯利的歷史真相調查》(Lucy Worsley Investigates,下稱《歷史真相調查》),這部由英國廣播電視出品的4集歷史紀錄片中,由英國歷史學家及主持人露西·沃斯利一起對歷史事件進行抽絲剝繭的調查,以「極小切口」的歷史視角,讓一些「不被看見」的人得以脫離「偉大」框架,作為個體,重見天日。
這個系列紀錄片調查了英國歷史上最持久的一些謎團,并試圖給出新的答案:16世紀的女巫審判、黑死病、喬治三世國王的瘋狂和倫敦塔中的王子。
這些都是英國人耳熟能詳的歷史懸案,約等于我國歷史上的孝莊下嫁,建文帝失蹤等著名謎團——對于其他文明來說,這些故事并沒那么熟悉,但《歷史真相調查》之所以值得推薦,是因為它展示了一種可能。
歷史上曾發生過這么多殘酷、如此令人發指的事件——生命曾被漠視和踐踏,女性掌握了太多知識就會被指認為女巫,或只有成為寡婦才有資格留下經濟印記。
但當時間拉長到以「百年」為計量單位,今天的觀眾對于這些史實會感到震驚和強烈的抵觸情緒,而不是像千百年前的人們一樣,覺得「那又怎樣」。
或許,這種轉變證明了這個世界的確是在往更好的方向邁進。 也許緩慢,也許反復,但仍可讓我們在當今這個混亂而喧囂的不確定時代,獲得一點確定的力量。
被獵殺的女人們
在史書中,有一些名字被書寫為女巫、黑死病幸存者和瘋女人,但在本人的生活中,她們是助產士、寡婦和女裁縫,只是出現在了歷史轉折的縫隙中,畢生命運就發生了改變。
在位于蘇格蘭東部的家鄉,助產士兼村醫艾格尼絲·桑普森一直擁有良好的聲譽。 她不會想到,千里之外的詹姆斯六世(后來的英國國王詹姆士一世)遇到的一次海上風暴會改變自己的一生。
1590年,艾格妮絲被指認為「女巫」,操縱天氣在海上掀起了可怕的風暴,意圖謀殺國王。
獵巫曾是歐洲中世紀最黑暗歷史的一部分。 受《圣經》中所說的「女性邪惡本質」的影響,女性被認為更容易受到魔鬼的引誘,成為「女巫」。 關于女巫有很多在今人看來荒誕不經的特征: 身體上的痣、皮膚較黑,甚至像艾格尼絲一樣,只是比其她女人懂得多一點。
當時最流行的關于女巫的「指證」
在露西沃斯利看來,艾格尼絲僅僅是「在錯誤的時間做錯了工作」。
首先是那個年份,蘇格蘭因異常天氣和土地制度造成了大面積饑荒,吃不上飯的百姓迫切需要人來為此負責——女巫顯然比國王合適。 其次,剛剛繼承伊麗莎白一世王位的詹姆斯國王迫切需要一樁政績,來證明自己「神圣的新教代言人」的地位。
兩方面因素疊加,在16世紀緊張的宗教改革氛圍中,女巫成為了一切災難的替罪羊。 而艾格妮絲在社區的廣泛聲譽,是正在進行宗教改革的教會最為忌諱: 一個擁有一定「權威」的女人。
根據審訊記錄,艾格尼絲遭受了大量酷刑,包括但不限于: 剃光身上所有的毛發,被用針穿刺,尋找“魔鬼的印記”。 可怕的是,這些酷刑絕非特例。
福弗爾這個蘇格蘭村莊的賬本中記載了一些獵巫開銷: 兩枚長長的鋼針,用于穿刺女巫的身體; 給看守者買蠟燭的費用,以剝奪「女巫」的睡眠。 露西走訪的歷史學家朱迪斯意味深長地指出: 即使是同期的殺人犯,也不存在這筆被剝奪睡眠的開支,這意味——被指認為「女巫」,比殺人犯的待遇更慘。
參與研究的歷史學家朱迪斯同樣義憤填膺
酷刑之下,艾格妮絲最終「坦白」,被判決為女巫,于1591年被吊著燒死在火刑柱上。她被迫指認的另外59位「女巫」遭受了同樣的虐待,最終被株連者多達數百人,并開啟了之后百余年轟轟烈烈的「獵巫運動」。
在讀到艾格妮絲所受的種種酷刑時,露西·沃斯利無法壓抑自己的憤怒: 「整個故事中唯一的一絲好處是,與許多其他人不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知道并可以紀念她的名字。 」
女性幸存者偏差
瑪格麗特·尼科爾森是三個底層女人中「曝光度」最高的名字。 她因請求經濟援助未遂,于1786年試圖刺殺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最終被判斷為精神病患者,囚禁于貝德拉姆精神病院。
按照一般的歷史敘事,會突出國王的仁慈(他當場下令「不要傷害她」),或者追溯瑪格麗特的一生。 但《歷史調查真相》給出了一個新的比較框架: 同樣是身患精神疾病,作為國王的喬治三世和作為失業女裁縫的瑪格麗特,所得到的治療手段是何等的天差地別。
當時媒體對待發瘋的國王和發瘋的女裁縫的報道表現截然不同
喬治三世和瑪格麗特的相遇,發生在精神病學變革的關鍵時刻。對喬治三世的治療手段,最初仍維持了中世紀的習慣,用水蛭吸血放血,「將精神從肉體中驅除出去」。但在新的精神科醫生的建議下,國王更多地被帶到陽光下,呼吸新鮮空氣,恢復平靜安寧的心境,這也讓喬治三世漸漸有了好轉的跡象。
如果說喬治三世得到的治療是超越時代的,那瑪格麗特在貝德拉姆精神病院中所經歷的治療則嚴重落后于時代。
和手銬相比,柔軟的束縛衣已經可以被視為進步
在醫院中,她被囚禁于「不可治療」病房區,可能也像喬治三世一樣被吸血放血、催吐,甚至很可能被鐵鏈鎖在墻上。即使五年后瑪格麗特被認為已經恢復到不需再被鐵鏈囚禁,也仍然沒有被釋放。
因為國王的康復和反復發病,他的臣子意識到精神疾病所帶來的痛苦,開始調查貝德拉姆的患者處境。 當時的院長習以為常地聲稱「鎖鏈只適用于貧窮的瘋子,而非一位紳士」,這種雙重標準引起了普遍的憤怒——19世紀早期,經歷了啟蒙運動,自由及平等觀念已成為社會共識。
1815年,醫院中那些聳人聽聞的治療手法(或者更準確地說,虐待手法)被強制整改。 但改革來得太晚了,已經無法改變瑪格麗特的命運。 但根據記錄顯示,晚年的她似乎痊愈了,在寧靜中度過了晚年——她死于1828年,比喬治三世多活了8年。
在近兩百年后的這部紀錄片中,記錄了她曾經是個愛讀《失樂園》的女人。
有時候女人的名字被記錄于史,僅僅是因為「幸存」。
奧利維亞·克蘭默,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黑死病的獲益者。
黑死病是英格蘭人的集體災難記憶,這種致死的傳染病于1348年至1349年席卷英格蘭,殺死了近一半人口。 薩福克郡的一個村莊中,農婦奧利維亞因此失去了丈夫、父親和兄弟——也就是說,所有男性繼承人。 活下來的她繼承了田產,成為一名農民和女商人,也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供后人透視——一個14世紀的普通女人,要有多么幸運,才能活得終老。
《歷史真相調查》中展示了沃爾舍姆村于1349年5月至6月的法院記錄,上面記錄了119筆死亡稅——通常是一頭牛,用于賠償莊園領主。而婦女或兒童的死亡甚至不配被征稅——在經濟價值上,她們被視為無限接近于零。
直到黑死病讓人口驟降,由于男性工人或者怕死,或者要求更高工資,在勞動力極具緊缺的情況下,女性的經濟作用才開始顯現。 奧利維亞在接管家庭土地后,很好地經營它們,并在年老后轉租出去,平靜而富足地度過了晚年,年過六旬才去世。
年輕時的奧利維亞很可能是個戀愛腦,法庭記錄上記載了她因未婚生育而支付了罰款。 但從記載來看,這位寡婦沒有再婚也沒有生育——如果她生活在2022年很可能是個爽劇: 要事業不要戀愛,不婚不育得永生。
無論如何,要說黑死病給奧利維亞帶來了一個中世紀女性夢寐以求的生活,大概不為過——也是這場災難記憶中一片雪花的小小安慰。
她讓歷史變得有趣
《歷史真相的調查》是史學視角現代化的成果: 告別傳統精英視角,轉而去調查那些歷史中的不知名者經歷了什么。 而最特別的是露西對于無名女性的觀照,以及她在走訪過程中透露的豐富情緒,或憤怒或悲哀,或辯解或追憶。
某種意義上,這部紀錄片的制作也同樣在書寫著當代的歷史——一個女歷史學家,如何讓自己「被看見」。
按照世俗標準,露西沃斯利的職業生涯堪稱一帆風順。 她是一位富有學術地位的歷史學家,也是歷史皇家宮殿館長,負責管理一切屬于女王的皇室宮殿。 2001年她和BBC合作推出了自己主持的第一部歷史紀錄片《王者之軀: 亨利八世健康惡化之謎》,一戰成名。 其后的《亨利八世的六個王后》、《英國史上的彌天大謊》等紀錄片,也以一種幽默而不輕浮,睿智而不枯燥的風格而聞名。
通過穿著當時的服飾,體驗當時的人怎么睡覺和上廁所,露西開啟了一種全面沉浸式的還原視角,讓觀眾被帶回到歷史曾存在的現場。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把手伸到尿中去洗亞麻尿布,以讓它變軟——據露西體驗,這真的有效。
也許作為歷史學家的生涯堪稱輝煌,但生于知識分子家庭的露西卻差點和她紀錄片中那些女人一樣默默無聞的度過一生。
露西的父親是一位出色的地質學家,極力反對女兒學歷史,并警告她最終「會以打掃廁所為生」。 當露西的節目播出后,資深的男性歷史學家給予輕蔑的評價,認為歷史學家應該關心的是崇高的「憲法歷史、政治史和外交政策」,只有女人才會如此關心歷史的瑣屑。
露西反駁說: 「這些崇高的事情無助于讓任何人深入了解正常人的日常經歷。 ……這是讓自己沉浸在人們的世界中,并了解他們的首要任務‘是什么及為什么’的方式。 」
為此,在露西所參與制作的歷史紀錄片中,人們了解到那些著名女人的生活切片,如亨利八世的六位王后們曾有過怎樣的求生欲并為此做過哪些努力,同時也會了解到這些在正史上寫不夠一行字的普通女性: 艾格妮絲、奧利維亞、瑪格麗特。
露西·沃斯利承認,即使在當代史中,女人也不可能擁有一切,總有什么需要被放棄。 就像她所凝望過的奧利維亞一樣,露西主動選擇了不要孩子,「我很幸運,能夠以一種‘如果有孩子就無法做不到的方式’致力于我的工作。 」
對于今天的女性而言,所擁有的社會地位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公開自己對于成功的渴望和雄心勃勃,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 對于一個女人來說,最好的地方,「就是現在,就在這里」
回到開篇的老問題,這個世界會好嗎? 也許正如露西在采訪中所回答的那樣: 「歷史讓你感到沒有什么是不可避免的。 過去不是未來的指南,有時事情會倒退,但歷史告訴我們,它不一定非得是這樣的。 一旦你意識到一切都在變化,他們就會希望也許有一天——世界會再次變得更好。 」
參考文章:
《An interview in Good Housekeeping to celebrate THE AUSTEN GIRLS》
《The survivor, the "incurable" and the scapegoat: Lucy Worsley on the extraordinary lives of three ordinary women》
《Dr Lucy Worsley: 'I’m just an historian who wandered into TV'》
《Lucy Worsley: 'Lots of historians are sniffy about re-enactors》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那些大聲抗議被歧視的女性,后來都怎么樣了?
戴安娜悲劇的元兇另有其人?BBC出手查內鬼了
叮!你有一條祖傳的渣男染色體
\ 收看更多人物視頻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