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軍迷都對二戰時期的戰列艦情有獨鐘:堪比航母的排水量,寬闊的甲板,渾身上下掛滿粗壯的炮管,“萬炮齊發”的場面簡直不要太壯觀,妥妥的暴力美學。
但現代海軍以來,軍艦卻大變樣,曾經琳瑯滿目的主炮都不見了,只剩下艦首甲板上光桿一條。
乍一看,這樣的現代軍艦和老式戰列艦相比,就像幼兒與巨人的差距,戰斗力“弱爆了”。但很顯然,現代艦艇是戰爭方式演變的產物,它只可能進步。
風靡了幾十年的戰列艦,其主要武器艦炮在當年叱咤大洋,但在今天看來,卻是平平無奇:雖然數百毫米口徑的炮彈威力可觀,但最大射程只有二三十公里。
而且,在那個“人眼看個寂寞,測距儀看個熱鬧,雷達眼看個大概”的年代,敵人越遠,精度越低。
另外,戰列艦目標大,很容易成為對手的靶標,防空火力也只有高射炮和高射機槍。當敵方機群來襲,防不防得住基本看臉。
當然,在當年的太平洋戰場上,大家的裝備水平都在同一層級,戰列艦作為重火力鋼鐵堡壘,是海軍作戰的核心力量,攻城略地的絕佳利器。
現代水面艦艇隨著導彈、制導技術的出現也隨之革新,主要進攻手段從笨重的主炮升級為對陸、對空巡航導彈,主要防空力量也成為一對一精確攔截的防空導彈。在高精度雷達的輔助之下,讓驅逐艦的作戰效率達到空前。
所以說,精確制導和更先進的火箭發動機技術,是現代驅逐艦的戰力核心。如果說戰列艦能在體型上碾壓現代驅逐艦,那后者則能在戰場上吊打前者,實現無損擊殺。
那既然如此,大部分現代艦艇,小到巡邏艦護衛艦,大到驅逐艦巡洋艦,為何還要在船首重要位置,“浪費”巨大空間,搭設一門主炮呢?
艦炮主義雖然過時,但艦炮本身,在現代戰爭中,依然有無可取代的作用!
巡航導彈射程遠、威力大,但在大規模海戰中,續航和持續打擊能力是個問題。因為:
第一點,導彈填裝速度慢,包括對陸打擊巡航導彈、反艦導彈、防空導彈、超高速近防炮,如果滿負荷運轉,后勤負擔較大。
第二點,儲彈量有限。這些武器看似強大,但持久力很low,所以一般都留給敵軍的高價值目標,力求提高作戰效能。試想,如果不分巨細,對所有目標都采取導彈襲擊戰,在高強度的戰斗中,真的堅持不了幾分鐘。
這個時候,艦炮的作用就來了。
首先,艦炮的發射成本相對廉價。一枚炮彈的價格是幾萬塊,而即便是最便宜的防空攔截彈,也得幾十萬塊。
其次,艦炮是近戰神器。區別于陸地榴彈炮,搭配了先進水冷系統的軍艦主炮,可做到每分鐘40發的超高射速,而且儲彈量充足。
再次,現代艦炮的射程更遠,打得更準。在電子觀瞄系統、相控雷達的支持下,艦炮的精度得到足夠保證,普通炮彈的射程數十公里,增程型可達上百公里。
總而言之,在驅逐艦的自主任務中,在性能可及范圍內,艦炮依然是第一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