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俄烏局勢方面一個現象引起關注:雙方傷亡數字明顯增長。此前戰損較少的俄羅斯軍隊,也開始出現大規模死傷。這是否象征著局面開始逆轉?難道烏克蘭吹響了反攻的號角?背后原因其實不難分析。
1,戰爭進入僵持階段。
戰爭的發展顯然出乎俄軍的意料。預想中秋風掃落葉,三天拿下基輔的情況沒有出現,反而越打越吃力。這其實是現代大規模戰役幾乎必然要經歷的過程:空天軍力量“踹門”清場后,地面部隊大規模推進,敵我雙方短兵相接。而地面戰往往是最殘酷的戰斗,傷亡數字自然水漲船高。當年的伊拉克戰爭,美軍也逃不過這樣的命運。
而俄軍情報能力的缺失,空軍的后繼乏力,也迫使陸軍只能更早進場,企圖三面合圍,加大攻勢。但烏軍在經歷了最初的恐慌后,反撲力量漸長,針對俄軍的反坦克戰、地雷戰、截殺戰斗越來越多。戰役等級上升后,雙方的傷亡數字就跟著上來了。
2,烏軍戰斗水平,武器裝備的提升。
近幾個月來,北約對烏軍事援助逐漸到位,反艦導彈、防空導彈、反坦克導彈、無人機、火箭炮陸續登場,填平了雙方的裝備代差。
而烏克蘭國內民粹主義發酵,“保家衛國”的理念越來越強烈,軍民戰斗意識提升,有了更好的裝備做支撐后,拼殺起來越有斗志。
一個明顯的現象:從9月開始,烏軍在赫爾松方向開始發動反攻,俄軍已感到明顯壓力,傷亡增加在所難免。
3,俄軍兵源不足
今年9月底,俄軍發動了戰爭動員令,征召國內青壯入伍。
從俄軍大幅放寬征兵條件可以見得,義務兵和退伍兵這兩部分群體數量,已經無法滿足前線的作戰需求。
退伍兵和義務兵本身從體能、作戰經驗方面看,已經和現役士兵有了明顯差異。從民間征召的兵源(最高上限甚至放寬到了60歲)就更遜一籌。這就造成了現在的俄軍參差不齊,整體戰斗力下降,統籌作戰困難,傷亡率增長。
總體而言,以上3點雖然是導致俄軍傷亡增加的主要因素。但站在俄軍角度講,戰爭之所以僵持不下,還與:對局勢預估錯誤、輕視對手、己方情報能力不足、俄軍現代化作戰能力欠缺有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