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一本歷史小說,但是其中的內容卻包羅萬象,發人深省。在這本小說中,寫了當時的三件冤案,分別是魏延腦生反骨,千里寶馬變的盧和馬謖之死。如果對這些冤案進行深思,就發現它們背后隱藏的職場秘密,值得我們永遠借鑒。
一、腦生反骨的魏延。
魏延是蜀漢名將,有人把他列為蜀漢第六大將軍。他自從跟隨劉備之后,就在戰場上屢建功勛。在漢中之戰后,劉備力排眾議,沒有讓名將張飛擔任漢中太守,而是選擇了魏延。魏延在漢中太守任上,兢兢業業構建了秦嶺防御體系,保證了蜀漢北大門的安全。
在諸葛亮時期,魏延作為蜀漢碩果僅存的大將,被諸葛亮調入自己的軍中,成為自己直接指揮的部下。在多次北伐中,魏延作為諸葛亮大軍的前鋒,多次擊敗強敵。尤其是在西入羌中之戰中,魏延獨自領軍,取得了陽谿,被升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可是魏延這位對蜀漢忠心耿耿的大將,一生卻背負著“腦生反骨”的名聲。以至于在諸葛亮去世后,他與楊儀爭奪軍權時,朝中的大臣們都認為反叛的人是魏延。這使得魏延落入十分不利的境地,他最后失敗被殺與此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
魏延這個“腦生反骨”的名聲,是諸葛亮與他第一次會面就送給他的。當時是劉備起兵奪取荊州江南四郡的時候,關羽心高氣傲想要只帶五百人馬就奪取長沙。誰知道關羽在長沙與黃忠連戰三天都不能取勝,眼見關二爺的臉面就要丟在長沙。
就在此時,魏延趁著長沙太守韓玄暴虐昏聵,要殺害黃忠,引起大家不滿的機會,帶領大家斬殺韓玄,獻了城池。這才使得關羽得以挽回面子,得到皆大歡喜的局面。但是諸葛亮一見到魏延,就喝令將其推出去斬首,說什么魏延“腦生反骨,久后必反”。
我們看魏延的經歷,似乎諸葛亮說的有幾分道理。他先是劉表部下,在劉備路過襄陽時,魏延打開襄陽城門,放劉備入城。在襄陽兵敗后,魏延來到韓玄手下。在關羽攻打長沙的時候,魏延再次造反,殺了韓玄,獻了長沙。由此看來,魏延就是一個反叛成性的人物。
不過我們看魏延的行為,就會發現,魏延的反叛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成為劉備的部下。他認為劉備是自己應該投奔的主公,于是他想盡辦法,也要來到劉備的麾下。事實證明,他在劉備手下確實忠心耿耿,絲毫沒有反叛的心思。
既然如此,諸葛亮為什么要給他安上一個“腦生反骨”的罪名呢?這是因為諸葛亮發現了魏延身上危險的一面,那就是標新立異、好大喜功。如果作為一個普通人,他想要投奔劉備,就會直接找到劉備軍中,從普通士卒做起。但是魏延卻志不在此。
魏延總是想要一鳴驚人,在劉備心中博得不同凡響的好感。他先是獻襄陽,如果劉備聽從諸葛亮的勸告,襄陽就垂手可得。獻襄陽不成,魏延又去長沙,在關羽攻打長沙時,又重演了襄陽城頭的一幕。這樣一來,魏延就不可避免地在劉備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據史書記載,魏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也證明了諸葛亮的判斷。諸葛亮從魏延的行為中發現,這個人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就能夠成為無堅不摧的利劍,用不好則會成為傷害自己的利刃。因此,諸葛亮才會給魏延扣上“腦生反骨”的帽子,讓他乖乖就范。
正因為如此,諸葛亮在世的時候,魏延一直對他懷有敬畏之心。他對諸葛亮唯命是從,從來不敢違逆諸葛亮的意愿。直到諸葛亮去世之后,感到失去約束的魏延,才敢公開執行自己的意志,不聽從諸葛亮的遺命,最終被諸葛亮留下的錦囊妙計所殺。
在職場中,我們能夠經常看到類似諸葛亮對待魏延的這種情況。有的人才在單位是頂梁柱,但是他的工作環境極差。平時這位人才總是受到領導的壓制,背上莫須有的罪名。只有在遇到別人無法解決的難題時,才會讓這位人才去解決。解決問題后,這位人才也難得到嘉獎,得不到其他人的認可。
一般出現諸葛亮和魏延這種情況時,是人才的存在對單位十分重要,領導雖然對他不滿,但是在現實中又離不開他。因此領導才會用莫須有的罪名,斷絕這個人才的前途,把他約束在自己的可控范圍之內,并且做好準備,一旦人才對自己產生威脅時,就卸磨殺驢。
在這種情況下,這位人才就要進行反思了。自己是不是在哪一方面遭到了領導的疑忌,顯示出自己功高蓋主的一面。如果能夠改善這種關系,就要去改善,以免影響自己的前途。如果實在改變不了現狀,那么就要考慮自己的去留了。否則,很可能會落得個魏延的下場。
二、千里寶馬變的盧。
在《三國演義》中,有一匹千里寶馬,這匹馬是一匹白馬,長得十分雄壯。劉備見到后,就感嘆到這一定是匹千里馬。劉表看到后,也十分喜愛,想要得到它。這匹馬到了劉備手中,不但在戰場上為劉備效力,還在劉備遇險時,在檀溪一躍三丈,救了劉備的性命。
這匹馬在益州之戰時,攻打雒城時被劉備調換給了軍師龐統。劉備還對龐統說,這匹白馬自己乘騎很久,“性極馴順”。可惜的是,這匹白馬在隨同龐統到達落鳳坡時,因為中了張任的埋伏,一起中箭死在了坡下。
但是讓大家感到不解的是,就是這樣一匹人見人愛的千里馬,卻被扣上了“的盧馬”的名字,成為了大家眼中“妨主”的不祥之物。事情的緣由是當初劉表喜歡這匹馬,為了拉近雙方的關系,劉備便把這匹白馬送給了劉表,誰知道給白馬帶來了無妄之災。
劉表手下的權臣蒯越向劉表進讒言,說什么這匹馬“額邊生白點,眼下有淚槽,名為的盧,騎則妨主”。這嚇得劉表不敢再騎這匹馬,趕快把它退還給了劉備。其實只要是明眼人,就能夠看出蒯越的話純屬一派胡言。
馬眼下有淚槽,應該是正常的吧,沒有淚槽的馬才是奇怪的馬。而白馬的額頭長著白點,蒯越就更是信口胡言了。一匹全身雪白的馬,白色的額頭居然又長出白點,這真讓這匹千里馬強人所難了。如果人人都像蒯越這么相馬,天下白馬大半都是的盧馬。
蒯越這樣生搬硬套地給白馬扣上的盧馬的名字,給它戴上妨主的名聲,無非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破壞劉備和劉表之間的關系。他借用誣蔑白馬的手段,讓劉備的一片美意化作泡影,還給劉備造成一個別有用心的罪名。這是因為蒯越代表荊州的世家大族的利益,不愿意劉備插足荊州。
由于蒯越的誣陷,原本是千里馬卻變成了妨主的的盧馬。但在這個事件中,劉備的態度卻十分耐人尋味。他依然乘坐這匹白馬,卻不為這匹馬辯解,任由大家把這匹馬叫做的盧馬,讓它忍受著旁人的歧視。
其實,劉備自己心中明白這匹馬不是的盧馬。他在現在檀溪的時候,確實有認為這匹馬妨主的念頭。但是這匹馬一躍三丈,救出劉備的時候,劉備就已經明白這是一匹救主的良馬,而不是蒯越所說的的盧馬。
可劉備知道這匹馬不是的盧馬,卻乘騎這匹馬并且不為它辯解,這其中有著劉備的三個原因。第一個是一實際行動向劉表辯解,自己向他送白馬并非是想陷害他。第二個是向天下人顯示自己仁德,不愿意讓的盧妨害他人,的盧也妨不了他,落得個天命所歸的名聲。第三個則是白馬不會為自己申辯,“非常馴順”。
但是經過蒯越、劉表和劉備的這一番操作,原本是千里馬的白馬,就坐實成為了“妨主”的的盧馬。這匹馬忠心耿耿地為劉備服務,多次把他從生死的邊緣拯救出來,直到戰死沙場,最終也沒有等到劉備為它說一句公道話,向世人解釋它不是什么的盧馬。
在職場中,我們也能夠在很多人身上看到的盧馬的身影。這些人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任勞任怨,不計較個人得失。但是,單位中就有那么一批人,看這些人不順眼。他們平日里無所事事,專門盯著這些人,找他們工作中的差錯。把單位的一切危機,都歸根為他們的工作。
結果這些人成了多干多錯的典型,而他們的領導即便知道真相,也不出面為他們辯解。相反,領導一面享受著這些人的勞動成果,一面把所有的工作失誤,都推到他們的頭上。這些人如果按照現代人的說法,就是一群地地道道的“背鍋俠”。
如果這些人明白了自己“的盧馬”的命運,就要考慮自己的前途了。做人不能過于馴順,否則就如同白馬一般,糊里糊涂地被人出賣而死。必須要保有自己的鋒芒,在遭到傷害的時候,能夠保護自己。只有在關鍵時刻敢于維護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三、被捧殺的馬幼常。
看過《三國演義》之后,馬謖就成為大家嘲笑的對象。他在街亭之戰中的表現,簡直是丑態百出。他先是主動請纓,要求守衛街亭。等到了街亭,他又臨時自作主張,擅自改變諸葛亮的戰役部署,不守大道路口,反而去守無水的南山。
他的手下王平對他百般勸諫,他固執己見根本不聽。可是當敵軍到來后,他的作戰部署卻無法實現。原本他想置之死地而后生,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可是當敵人把他包圍起來,斷絕他的取水道路后,他卻一籌莫展,不能帶領部下與敵人決一死戰。
最終,蜀軍被打得大敗,馬謖也丟下軍隊,獨自逃命去了。在戰役結束后,諸葛亮為了嚴明軍紀,揮淚斬了馬謖。從馬謖被殺的經過來看,他的死是咎由自取,罪有應得。但是,我們從諸葛亮的排兵布陣來看,馬謖的死還是有一定的冤枉。
馬謖原本是諸葛亮的參軍,并不是將領出身。劉備在去世前,特意囑咐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在街亭之戰前選擇守街亭的將領時,大家都認為應該派魏延、吳懿這樣的沙場老將,可是諸葛亮還是力排眾議選擇了馬謖。
可以說,馬謖的死有一半是諸葛亮選擇失誤的原因。但這個原因中,馬謖的主觀因素也應該占有很大的成分。如果馬謖對自己的能力有清醒的認識,他就不可能去承擔這個力所不能及的任務。正是因為他有積極承擔這個任務的主觀意愿,才讓諸葛亮選擇了他。
馬謖這個人不是沒有才能,他在參軍的崗位上,發揮了自己過人的才能。在諸葛亮平定南中的時候,正是他向諸葛亮提出了攻心為上的策略,使得諸葛亮順利平定了南中。他和諸葛亮談論起軍國事宜,經常談到深夜,這讓諸葛亮對他刮目相看。
劉備正是預見到了這一點,他提醒諸葛亮任用馬謖,不是不可用,而是不可大用。指的就是像街亭之戰這樣的關鍵性戰役中,諸葛亮不要被馬謖的言談所迷惑,把關鍵的職責讓馬謖去擔當。可是諸葛亮對馬謖推崇過高,完全忘記了劉備的叮囑。
在諸葛亮的推崇下,再加上自己急于建立功勛,擺脫劉備給自己的不可大用評語,馬謖頭腦發熱接下了守衛街亭的任務。也是在這種急功近利的意念驅使下,馬謖才會在街亭改變諸葛亮的戰役部署,使得蜀軍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在現實職場中,在很多地方也能看到馬謖的身影。他們一般是剛進職場,血氣方剛的新人。也有長期懷才不遇,急于證明自己的老人。這些人很容易受人驅使,為了幾句虛無縹緲的贊揚,就去承擔不能勝任的任務,成為他人成功的墊腳石。
對于這些人,唯一能夠拯救他們的東西,就是自知之明。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夠明明白白看清自己能力的長處和短處,是很難能可貴的。這需要通過長時間的學習和豐富的閱歷。因此,在遇到任何事情時,都要深思熟慮,三思而后行,不要中了別人的捧殺之計。
完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指正修改錯誤之處,發表不同看法。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