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名鵲起
不管你如何看待張文宏醫生,都應該能認可這一點:在三年疫情這一時代背景下,在互聯網的聚集效應下,張文宏已經成了全中國人盡皆知的公眾人物,“張文宏”三個字已經是當之無愧的頂級流量之一。我們能夠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看到無數人在轉發以張文宏說、張文宏稱、張文宏研判、張文宏錄音、張文宏筆記等開頭的資訊。
如果我們用百度指數去搜索“張文宏”這一關鍵詞就會發現,在2020年1月28日時,“張文宏”的指數還是0,說明這個詞還沒有上榜。1月29日,“張文宏”的搜索指數突然飆升,這應該就是張文宏從一個小圈子內的醫療專家走向全國公眾人物的開始。1月29日,張文宏因為一場疫情新聞發布會的現場采訪視頻突然爆紅網絡,澎湃、第一財經等本地媒體迅速報道;1月30日,人民日報發文《黨員必須先上,沒有商量!》;1月31日,張文宏接受文匯報獨家專訪時稱:“說我紅了,我真的很意外。”
張文宏搜索指數
從此以后,中國大江南北,無人不曉張文宏醫生大名。硬核、客觀、科學、幽默、說真話、講人話、有良心等都是支持者給他貼上的標簽。正如每一個在網絡上驟然崛起的名人一樣,非議也隨之而來,一些反對者稱其為“張網紅”。2020年5月8日,張文宏在接受《復旦人》雜志獨家專訪時談起了自己被稱為網紅這事。他認為,如果感染科整個學科因此成為“網紅”,那說明感染科的專家在疫情防控中起到了作用;希望每個學科在重大的社會事件出來的時候,都能夠做一個網紅;隨著疫情的結束,“網紅”這個稱號就不再有意義。
我不能說張文宏聲名鵲起完全是偶然。在這之前,隨著武漢疫情的突然爆發,張文宏已經作為專家,參加了一些地方上的防疫節目了。我們再看看華山感染公眾號,從2014年發出第一篇文章后,持續在互聯網做防疫科普宣傳,在這之前,粗略估計發了大概五六百篇各種類型的文章,其華山大眾傳染病學系列講座已經做到了第50講。但在這期間,傳染病在大眾之中顯然沒什么熱度,閱讀量最高也就一兩萬而已。
隨著武漢疫情的全面爆發,張文宏憑借多年的醫療經驗,開始擔任中國最大城市上海市的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可以說地位一下子就重要起來,已經走到了聚光燈下,只差一個時機。正如他所說,是時代的需要讓感染科紅了起來。到了1月,防疫科普知識在社會輿論中的熱度開始迅速提高。華山感染公眾號多年來的努力似乎也有了收獲,1月17日突然出現了一篇10萬+爆款。此后各種爆款文章也就接踵而至,開始像滾雪球一樣迅速壯大。從1月17日開始,華山感染公眾號出現了9篇10萬+,25號到31號更是連續10萬+,而這些10萬+文章的封面都是以新冠肺炎專家亮相的張文宏。根據我的經驗,一個人能連續一周在10萬+文章中出鏡,恐怕想不紅都難。
時也命也。即便不說這句“黨員先上”,我相信以張文宏的專業能力和表達能力,也能乘機而起走向大眾,只是看知名度能否像現在這么高而已。當時全國各地喊出這句口號的報道很多,看了關于張文宏報道的應該知道,這句黨員先上只是說,在感染科內讓非黨員換崗休息后由黨員頂上,可以說毫無毛病。畢竟武漢需要黨員,上海也需要黨員,全國都需要黨員。只不過,沒有人能一炮而紅,更沒有人因此和鐘南山并列罷了。然而當時全國各地確實都在塑造抗疫先進人物,有時候你想不紅都不行。功勛卓著而實至名歸者如鐘南山院士;沽名釣譽似流星而過者如假護士于鑫慧;可歌可泣已蓋棺定論者如吹哨人李文亮。張文宏只是時代浪花中最燦爛的一朵而已。
飽受爭議
中國互聯網上突然爆紅的人很多很多,但能像張文宏醫生一樣火上三年的可謂少之又少。是什么原因讓張文宏一口氣火了三年呢?
張文宏是一個醫生。我平時也關注過他行醫的口碑,評論區里一些聲稱看過張醫生門診的病人,都對他交口稱贊。在網絡上,我目前還沒有看到張文宏作為一線醫生的任何黑點。可以說,張文宏應該是一位優秀的臨床醫生,一位經驗豐富的醫療專家。能夠擔任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上海)主任等職務就已經證明了他的能力。
但專業能力歸能力,根據我們的生活經驗,這些遠不足以成為如此火的公眾人物。很多履歷比張文宏還要光鮮很多倍的行業頂尖人物,全國知道的也沒多少。不信你可以試試看,你能報出多少個全國各地的名醫?中國有上千位兩院院士,你能說出多少位?最近張文宏醫生的一段錄音又火遍網絡。但根據我的觀察,三年來上海的整體治愈率和死亡人數等數據,與其他省市相比只能說一般。去年上海封城的空前亂象實在讓我對上海防疫的水平大大地減了分。就我來看,綜合考慮到上海城市規模和資源能力,三年來上海防疫的表現只能說一般。當然,這不是張醫生一個人的問題,但我們得承認,中國各地應該還有不少水平不低于張文宏的專業醫生以及醫療團隊,他們正在默默無聞的做事,而且也不可能因為做了這些事就像張醫生這樣受到全國追捧。
因此,我們有必要看看在2020年2月后,張文宏醫生又干了什么。根據我的個人觀察,無非就幾件事:防疫、行醫、著書、科研、科普、研判。前四項可以直接排除,我們在網絡上看到最多的,應該就是張文宏作為一個醫生在做防疫科普和研判疫情走勢了。通常來說,科普其實也撐不起這個熱度,科普要求極高的正確率,通常不會有這么多爭議。真正引起爭議且持續帶來流量的,其實就是張文宏的“科學研判”。
研判,往往是對一些還沒有達成普遍共識的問題,提出一些自己的觀點或者立場;對未來還沒有發生的事情,預測可能的走勢。這些問題當時無法判斷對錯,因為無法形成共識,所以特別吸引流量;可以判斷對錯后,又因為粉黑之間的爭吵,會再吸引一波流量。就好像俄烏戰爭一樣,金燦榮等一干專家不管研判的怎么樣,光憑借粉絲們的口水戰都能讓流量水漲船高。以至于金教授自己都感嘆,自己明明錯得離譜,捧他的人居然還越來越多了。就這就是網絡帶給我們的怪現象。
從這個角度而言,張文宏發表自己的觀點可以說毫無問題,錯在粉絲和黑粉而已。一個社會,也應該容許任何人發表觀點。但是,因為張文宏是一個擁有頂級流量的公眾人物,他對公眾的行為也就有了影響力和指導性,那么他的發言和普通人也就不一樣了,其實有了很大的社會責任。畢竟,名聲越大,責任越大。我一向認為,對普通人的言論我們應該保持寬容,多看他對了多少。對公眾人物,特別是專家就要嚴格,不僅僅要看對了多少,還要看他錯了多少。也就是說,如果張文宏的科學研判,做不到實事求是,達不到一定的正確率,在這么高的熱度下,幾乎必然就會受到質疑。因為粉絲太多,以及網絡輿論環境的崩壞,就一定會出現更惡劣的攻擊。在這一點上,哪怕德高望重如鐘南山院士也不能避免。但顯然,鐘南山院士受到的非議,是遠遠不能和張文宏醫生相比的。
科學恰好要遵循客觀規律,是要擺事實、搞驗證的。三年之后,哪怕你是醫學門外漢,憑借歷史這個天眼,其實也足以讓我們評判張醫生的那些研判,到底有多少是準確的,是科學的。
以早餐不能吃白粥這個熱點為例,我們看看爭議是如何產生的。先看張文宏的原話:
你家的孩子不管長得胖、長得瘦,喜歡不喜歡吃東西,這段時間他的飲食結構,你要超級的重視,好不好,絕不要給他吃那些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營養的,高蛋白的,每天早上充足的牛奶,充足的雞蛋,吃了再出去,好吧,早上不許吃粥,我跟你們講,現在中國的孩子早上只能吃雞蛋牛奶,好吧,還有高營養的三明治,這些都可以,他不許吃你也不行,你說非要吃,不吃了不上學了。
我們仔細分析這段話。不吃垃圾食品,吃高營養,高蛋白食品,這基本上屬于沒什么爭論的共識,因此我們可以說,建議吃充足的牛奶雞蛋沒有問題,吃三明治也沒問題。爭議的關鍵在于,能不能吃粥?這句話是爭議的焦點,因為他沒有普遍共識。張文宏做的不是科普,而是給出自己的判斷。就個人而言,早餐時,我很少給孩子喝粥,主要是認為早上煮粥太麻煩。但周末我會帶孩子去外面鋪子吃包子、茶葉蛋什么的,一般會點個粥,要么就來點豆漿,不然不好咽下去。但這些粥不是白粥,全都是蔬菜粥、八寶粥、瘦肉粥什么的,孩子能喝多少就喝多少。我不舒服時肯定會煮粥,因為此時我其他東西真吃不下。
就我個人觀點,我認同早餐可以把粥作為一種選擇,不能天天吃粥,也不能只吃白粥,但不是絕對不能吃。我相信也沒多少人在早上光給孩子吃白粥,就好像大家在中午也不會只吃白米飯一樣。由此可見,張文宏的這段話,基本不可能達成共識。但這段話屬于觀點之爭,聽了這段話吃不吃粥問題也不大,我們應該寬容。
另一個引起爭議的事情是,有人稱張文宏在2020年2月28日接受國外媒體采訪時表示病毒起源于武漢。那么他到底是怎么說的呢?實際上這篇名為《 Expert: Control of virus within reach》訪談中,只出現了一次“Wuhan”,原話是“hanppend in Wuhan”,而起源應該用“origin”。可見這僅僅指武漢發生的這次疫情而已,根本沒有談到病毒起源。況且中國日報網也不是國外媒體,只是中國面向海外的媒體而已。在我看來,這屬于歪曲事實的攻擊了。
中國日報網的報道
另一個爭議熱點是,張文宏稱美國疫情不影響整體壽命。他的原話是:
美國的醫療體制和中國不一樣,它是輕的病人,讓你就呆在家里了,重癥插管有些85歲以上的就不要插了,因為現在所有的美國人的一個新冠的死亡的中位數值是多少呢?是83歲不到一點,但是美國整個國家的期望壽命,也是83歲不到一點,所以死掉的人不影響這個國家的整體的壽命。
這個問題現在很好判斷,畢竟新冠已經過了三年。 數據顯示,2019年時美國預期壽命為78.8歲,2020年下降到77歲,2021年為76.4歲,可以說是大降了。而且國外的相關報道,直接承認了新冠的影響。事實證明,這一次張文宏研判錯誤。而且,張文宏還把美國的預期壽命給搞錯了,美國的預期壽命并沒有83歲。即便不看美國公布的預期壽命數據,按常理判斷,高齡老人雖然年齡超過或者達到了預期壽命,但突然因為新冠大規模死亡,那么也應該會降低預期壽命的。所以在一些平臺,有一些專業人士質疑張文宏可能不懂預期壽命的計算方法。
圖片來源:美國疾控中心
個人認為,這次說錯只能說明張文宏作為一個醫生并不是什么都懂而已。實際上任何人都做不到這一點,我平時聽一些知名教授的講座也多次發現過這類問題:一些屬于這個領域大方向,但卻不屬于這位教授精通的小方向上的知識性錯誤。這完全是可以諒解的,也不會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但這么明顯的錯誤,顯然會降低張文宏作為一個專家的權威性。
另一個爭議點是,張文宏的新冠流感說,他的原話是:
我覺得,你打了疫苗以后如果不需要住院,你跟流感應該是毫無區別的,因為重癥流感你知道,還是需要住院的,所以現在這個情況,我不單單呼吁大家要打新冠疫苗,也呼吁大 ?家打流感疫苗。
這句話之前,他還用了很多語言渲染德爾塔無需擔心,包括被黑粉到處截圖的“一個重癥都沒有,意味著沒有一例需要住院,全在家里就解決了。”這個“一個都沒有”是有范圍的,屬于斷章取義。這個病毒流感說也不是沒有前提的,就是說你不需要住院,因為發展成重癥還是需要住院。不過這句話的邏輯似乎有點問題:如果流感重癥后需要住院,新冠重癥后也需要住院,如果不說明誰住院死亡率更高,那么看起來也沒有區別。
張文宏說這句時還是流行的德爾塔毒株,后來流行的奧密克戎普遍認為癥狀更輕。但根據最近我、家人、朋友感染新冠的經歷,即便不住院也很難說和流感毫無區別。因為這應該是我最近十多年來最嚴重最難受的感冒癥狀了,家人和朋友的癥狀也不輕。而且這還是全都吃了退燒藥的情況下,而我已經很多年沒有吃過退燒藥了。我們知道,德爾塔的死亡率是高于流感的,奧密克戎也只能說死亡率更接近流感,誰也不知道以后的變種會變成怎么樣。而且流感早就有了特效藥,不去醫院也可以買來幫助緩解癥狀,而新冠不去醫院得靠硬抗。
應該說,這個新冠流感說不太嚴謹。而且就個人觀察來看,它的流傳非常廣,已經對公眾造成了誤導。我們不能夸大新冠的危害,但也不能說等同于流感,不然還費這么大力氣折騰三年干嘛呢。我見過許多人都認為,放開后會一片大好,根本不會有什么影響,甚至已經不在乎防護了。最近一個朋友發朋友圈,說他的家人重癥住院,聽到旁邊一個小伙打電話稱:“我聽抖音說這個就是小感冒,沒想到就肺炎了。”我只能反復在一些自己加的群里看到這類消息時強調:放開是一個必然趨勢,但根據全球的經驗,放開后不經歷沖擊和大量老年人死亡是不可能的。因此,當我預感到國家即將放開時,就提前一兩個月備好了退燒藥。
張宏文的爭議言論中還有一些和專業知識完全無關的個人認知表達,比如他有一次當著一批學生講:
最早的文明產生在哪里呀?兩河文明,所以中國別覺得自己牛哄哄的,什么五千年文明啦,這都是瞎扯!哦,這個是全國錄播的,這不能這么講。
這個已經不屬于研判了,雖然后來張文宏立刻意識到這個“瞎扯”非常不妥,又在后面高度表揚了中華文明,但由于他的知名度,以及當下的特殊國際形勢和學校這一特殊場合,讓這句話一下子就成了爭議。就我個人來看,就算五千年文明在國際上還有一定爭議,但爭議不等于是“瞎扯”。黑粉們自然不會放過這一點,何況張文宏醫生因為推薦三明治、推薦瑞輝;說五千年文明瞎扯;說中國制造疫苗玻璃瓶比研發疫苗還困難;用國產車和進口車誰好還用問對比疫苗;說不用擔心美國防疫;說對美國防疫有信心;說美國疫情不影響壽命等,早就引起了敏感的民族主義情緒。
我個人并不太喜歡當下洶涌的民族主義情緒,但公眾人物如果不注意的話,必然會引來攻擊。另一方面,張文宏醫生的確是歷史、經濟、科技啥的什么都敢談。個人認為,作為專家型的公眾人物如果過多談論專業外的東西,不起爭議很難。
由此可見,關于張醫生的爭議無非幾類,第一種是難分對錯,屬于觀點不同無法達成共識;第二種是其他人歪曲事實、斷章取義的攻擊;第三種是明顯的知識性錯誤;第四種是對公眾有影響力的誤導;第五種是向公眾傳播一些專業外的個人認知。除了這些之外,張文宏還通常被許多人認為是共存派。因此,他被強行龍袍加身,成了許多人心目中,國內共存派的精神領袖。一方面,他受到了許多共存派和自由派的追捧,但另一方面,自然也成為清零派和民族主義者攻擊的對象。對于派系之爭我發文討論過,多數都是被人帶節奏之下的相互攻訐,誰也不比誰高明。不過這也預示著,張醫生開始走到網絡風暴的中心,成了一個飽受爭議,粉黑參半的著名公眾人物。
科學研判
張文宏現在被譽為科學研判。在這里我根據微博話題,簡單羅列一些個人認為存在錯誤的認知或者有爭議的研判:
2020年3月初,張文宏根據2009年H1N1的經驗,稱無需為美國擔心,檢測和救治完全跟得上。事實證明,隨后美國就大爆發了。當月底張文宏承認美國錯過最佳控制時機,但依然稱對美國控制疫情完全有信心。此后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
2020年3月,張文宏稱疫情很可能持續一兩年。目前疫情已經三年,也不知道還要持續多久,這個一兩年的數字現在看來屬于沒有什么依據的猜測。這可以算是張醫生第一次預測疫情的結束。
2020年5月,張文宏稱在武漢完成全面核酸檢測至少需要5年。因為按他的計算,武漢每天的檢測能量最多只能做一萬例。這個研判完全錯誤,后來武漢一天最高檢測147萬例,10天就完成了千萬級的核酸檢測。
2020年7月,張文宏稱中國疫情已經結束,現在造的藥物和疫苗都是為未來準備的。事實證明,雖然當時形勢大大好轉,但這個判斷還是錯得離譜,我們已經折騰了三年。
2020年8月,張文宏稱現在醫療領域里面,我們戴的口罩,穿的防護服,測序用的機器還是美國的。經過我的研究,這里面,只能說測序用的機器確實有很多是美國的。但到了8月份的時候,我國早幾個月就已經向美國大量出口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等物資了。這個認知上的錯誤確實不應該。
2020年10月,張文宏認為新冠二次感染不是問題。因為全球4000萬例中,二次感染僅僅9例,而且這9個人可能存在檢測等特殊原因。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事實證明這個研判是錯誤的。
2020年12月,張文宏稱大規模傳播基本不可能出現。他的理由是中國防控住了疫情,如今檢測能力已經增強。從現在看來,也許在當時,中國的防疫形勢的確一片大好,但作為一個專家,說出“基本不可能出現”顯然是不嚴謹的。
2021年4月,張文宏稱明年春天或自由出行。當時中國的防疫很成功,做出這種判斷我覺得很正常,也能理解,但當時很多普通人也如此樂觀。事實證明,2022年的4月大家正在被上海疫情帶來的全國風暴所折磨。如果專家不能比普通人更有預見性,必然會影響專家的權威性。
按常理論,我認為這些研判應該是相關領域的科學家才可能正確做出的,作為臨床醫生,即便是專家級別的醫生恐怕也很難做出正確判斷。這已經超出了他的能力,更何況張文宏的履歷中相當一部分是治療肝病。我們不能否認,各種各樣的“張文宏稱”之中,大多數還是沒有問題,因為里面有很多是一些大多數人都懂的道理,或者一些知識性的科普,以及一些臨床治療方面的知識。但對于專家這應該是最基本的要求。就趨勢研判而言,就我觀察,張文宏應該比任何成名科學家更熱衷、更大膽、更不靠譜。
張文宏做不做科研呢?當然要做,他的科研能力如何呢?這不得不說另一個引起很大轟動的爭議事件。2021年8月,有人舉報張文宏的博士畢業論文的綜述部分大量抄襲自兩篇中文論文,一時間引起軒然大波。有人認為這是惡意打擊報復;有粉絲認為這是黃海南教授借機出名,要求道歉;有人認為抄點綜述無關痛癢、小題大做。后來復旦大學回復稱張文宏的論文屬于寫作不規范。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次事件的舉報人是方舟子,他總共向復旦舉報了兩次。第一次舉報是綜述抄襲,第二次舉報是主體剽竊國外成果。復旦選擇性地只回應了第一次。
方舟子的兩次舉報證據都很充分。不過我認為,張文宏當年讀的是在職博士,這應該屬于歷史問題,沒必要過度深究,因為這種事恐怕太多,沒必要去翻每個人的老底。我們當然不能否定張文宏的臨床醫療能力,但此事可以從側面證明張文宏的科研能力。也側面證明了他的科學研判為什么總是不太科學。
到了2021年底,張文宏又開始了研判。這一次,他再次成為網絡熱點。根據我的觀察,他相當一部分黑粉正是在接下來的連續重大研判失誤中積累起來的。
張文宏的搜索指數,猜猜對應了哪些熱點?
2021年12月17日,張文宏稱這將是疫情最后一個寒冬,這應該可以當作他連續第二年研判疫情的結束。2022年1月16日,張文宏稱上海本輪疫情已形成閉環,后來發生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1月21日,張文宏稱上海疫情可以在一周內得到控制,實際上根本沒有控制住。2月9日,張文宏稱疫情已經看到了曙光,實際上是正陷入最黑暗的時刻。3月14日,張文宏稱這次疫情是一次倒春寒,實際上一整年都沒有溫暖過。3月24日,張文宏稱上海本輪疫情形成拐點的條件已經具備,實際上是一路飆升。3月29日,張文宏稱上海傳播指數級上升趨勢被打斷,實際上到了4月1日后又開始了一路飆升。
面對這一串串頗為打臉的“科學研判”,當時就有人看不下去了。在饒毅科學公眾號上,饒海就發文調侃張文宏的“最后一個嚴冬”和“倒春寒”,認為張文宏“在某些方面肯定靠譜,在預測上面好像有時離譜。”
2022年6月,張文宏再發一篇后來引起巨大爭議的論文。其中稱上海重癥率0.065%,高危組無癥狀比例76.2%,非高危組無癥狀比例78.6%,發燒4%。圍繞這篇論文,網絡上展開了激烈討論。支持者認為當時全國許多地方公布的無癥狀比例都很高,上海并不是特例。但根據我的記憶,這股高無癥狀比例風潮,恰好就是上海疫情期間帶起來的,更早的香港、同期的吉林等地的無癥狀比例都是正常的。在4月份時,包括我在內,就已經有很多人嘲諷上海公布的數據。當月一篇名為《 上海市重新定義無癥狀標準》的文章,就已經質疑上海無視國家防控方案中的無癥狀感染者標準,并責問上海防疫為何糜爛至此,逼得全國各省都成了守滬者。而且,這個4%的發燒率,如果當時的人們還沒有實際證據,只能將信將疑的話,那么現在恐怕沒有幾個講事實的人會認可這沒有問題了。后來,這篇論文直接被刪除了。
應該說,前兩年的張文宏研判讓我對張文宏持一種不追捧不批評也不談論的態度。論文抄襲事件讓我對張文宏產生了質疑,但本身我更關注中國為什么有這么多學術造假上,而不是他個人。但上海的亂象讓我認為他已經有責任了。這次慘劇,空前地打擊了政府信用;空前地打擊了人民信心;空前地打擊了國家經濟。而且還把高風險區和無癥狀感染者變成了一個笑話。和同期的深圳相比,上海只能說完全不合格。正如我之前所說,上海在這三年來的防疫表現,用一般來評價已經可以了。如果上海辟謠讓上海政府的信用在我心中徹底破產,那么前后幾個月頻頻發聲的張文宏,他的科學研判在我心中也徹底破產了。畢竟那幾個月,我可是和無數人一起,在各種場合高強度輸出懟過上海防疫。那么為何張文宏還被推崇為科學研判呢?這真是一個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問題。
有些支持者認為他是為了安撫民眾情緒,避免引起恐慌云云。可安撫情緒就代表他是故意說謊。那么他就配不上說真話的名聲。何況,上海疫情過后,6月份的爭議論文難道也是安撫情緒么?當時我看到過這篇論文的一些消息,但因為已經把上海搞出的數據當成廢紙,我不以為意,也無力吐槽。直到陶斯亮后來發文稱,張文宏的這篇論文影響了政府決策,才讓我一時氣憤不已。本來,我以為這些數據騙騙老百姓也就罷了,帶壞其他地方也就罷了,誰知道還可以騙上面。我支持中國放棄嚴格防疫政策,逐步走向開放共存,但顯然不是這樣180度的大轉彎,然后造成空前的亂象。如果陶文屬實,張恐怕是有一定責任的。
不過,張文宏研判并沒有停止。2022年12月18日,張文宏稱,走出疫情已成定局。第二天,饒議科學公眾號發表《 對上不必逞能、對下不宜逞強:疫情雙方代表性人士都應該實事求是》,點名批評張文宏,讓張文宏在上海疫情后,再一次成為網絡的頂級流量。我認為,“ 對上不必逞能、對下不宜逞強”的批判是非常中肯的。
這個時候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饒議科學的這篇文章其實讀過的人都應該承認一點,里面沒有人身攻擊、沒有道德審判、沒有羅列莫須有的罪名,只是實事求是的說明,“ 今天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斷定疫情走向”而已。但隨后,網絡上突然掀起了一股以造謠誹謗、道德審判、羅列莫須有的罪名攻擊饒毅的暴風。最典型的就是先造謠饒毅名下擁有多家生物公司涉及核酸檢測,接著用莫須有的方法把核酸檢測和利益掛鉤,然后搞道德審判認定饒毅是打擊報復。又認定饒毅首倡全民核酸,利用人民長期以來對核酸和封控的厭惡情緒,把饒毅和清零綁定,讓平時不關注饒毅的人認定饒毅就是他們所受苦難的罪魁。他們往往都是用非常感情化和傾向性的文人之筆去引導不明真相的人,根本就不告訴他們事實。都是一些無人性、無底線、邪惡、小丑、謾罵、攻訐、不齒、寒心等形容詞。他們只是喊著要支持和包容專家說實話,卻又對饒毅質疑張文宏群起而攻之。
我們對照張文宏三年來的種種研判就會發現,諸如最后一個寒冬、倒春寒這類論斷,很難說有可靠的科學依據,無非就是憑感覺而已。如果只是憑感覺,任何一個人做出個幾百次預測,恐怕也能對上幾十個。如果一個人每年冬天都預測一次這是最后一個寒冬,我相信只要他活得夠久,最后都能封神。若如此,豈不是人人都可以是專家?如果再乘著放開,說上一些走出疫情已成定局這種模棱兩可的話,那么張文宏的研判可以說完全立于不敗之地,全靠粉黑們自行解讀爭吵了。粉絲們會說,開放后社會恢復正常,所以是徹底走出了疫情;黑粉會說,病毒還在不停變異,防疫措施依然存在,老年人還在死亡,怎么能說是走出了呢。口水就會無止境地吵下去。
張文宏的黑粉三年來早已存在,而且越積越多。如果質疑他巨大影響力下的科學研判,支持者卻用他是好醫生、有貢獻、講實話、撫民眾什么的來解釋根本是搞錯了方向,怪到饒毅、司馬南等人頭上更是南轅北轍。中國人講究一個名副其實,如果張文宏的支持者不能正視對張的理性質疑,我只能說:
強如貝利去賭球也得一無所有;強如馬拉多納去當教練也要開翻航母;強如梅西去守門也只能當攝政王。稱張文宏是一個好醫生沒問題,稱張文宏為科學研判,這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參考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