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至1960年北京市糧票、面票、油票。(圖片來自孔夫子舊書網)
在 家整理舊物,發現媽媽留下的一沓糧票,想起了很多,往事如走馬燈一樣在眼前 閃過。 記得那是我上六年級的時候,那會兒我家在東四錢糧胡同四十三號,住的是“鴻順煤鋪”的鋪面房,里面一共有三間住房,有一間東房,一間正房和一間西房,東西各住一戶人家,三家共用外面四五米的過道,我家住的是正房那間。
1954年至1955年北京棉布購買證。(圖片來自孔夫子舊書網)
1960年北京市糧食局糧票。(圖片來自孔夫子舊書網)
西房住的是在針織廠上班的邢家,東房住的是煤鋪掌柜的王家,平時家里就只有掌柜的媳婦和胖丫頭在家,我管掌柜的媳婦叫“王嬸”。那年暑假的一天,早上起來我正準備畫畫,就看見媽媽拿著米袋子準備出門,我馬上問媽媽去干嘛?媽媽說她去隆福寺糧店領糧票,順便買點米回來,我馬上說“讓我去吧!”媽媽說她去糧店還有別的事。
1960年代和1970年代北京市居民購糧本。(圖片來自孔夫子舊書網)
那會兒,糧票是三個月發一次,發糧票都是在居民院里發,離著近的幾戶居民分一個組,找個有大院子的人家,院里放張椅子,椅子上放了一摞牛皮紙口袋,糧店的工作人員坐在小板凳上,大家互相招呼著來領糧票,先在登記本上找到領糧票人家的名字,然后在糧本上寫上月份和數量,最后從牛皮紙袋里把糧票掏出來給你,當面數清楚拿走。
1965年北京市個人購貨證,主要是買棉花用。(圖片來自孔夫子舊書網)
頭一天糧店的工作人員來發糧票的時候,我和媽媽都沒有在家,所以沒有領上。那會兒,如果沒有領上糧票的人家,就得去糧店領了,還要帶上糧本、戶口本和圖章。那天我和媽媽出門已經快晌午了,隆福寺糧店正好對著轎子胡同南口,我和媽媽快走到轎子胡同口,就看到糧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聽到里面有人在大聲嚷嚷著。
1962年北京市農村購貨券。(圖片來自孔夫子舊書網)
媽媽趕快拉著我往糧店里面擠,我們擠到里面一看,原來是在我家鋪面房東邊旯住的王嬸,正在和工作人員戧戧著,我聽了半天才明白,是頭一天發糧票的時候,不知道是沒數清楚,還是糧店真的給弄錯了,少給了一個人的糧票,她們家三口人,卻給了兩口人的糧票,工作人員說不可能給錯了,而且也讓當面數清楚了呀!
1962年至1972年北京市工業日用品購貨券。(圖片來自孔夫子舊書網)
那會兒,一個人有近三十斤糧票,尤其煤鋪掌柜的他們每天干的都是體力活,這要是少了可怎么辦呀!王嬸看到我媽媽來了,委屈得一下子哭了出來,我這才看到她身后站著胖丫頭正在抽搭。其實,這事也不能怪掌柜的媳婦沒有數清楚,因為那會兒發糧票從來沒有出過錯,所以大家都是把糧票一抓就夾進糧本里面了,沒人真的去認真數數。
1967年至1991年北京市布票、棉花票、肉票、肥皂票、煙筒票。(圖片來自孔夫子舊書網)
我這才想起來了,昨天晚上王嬸來過我家,和媽媽說了半天話,好像就是在說糧票的事,聽媽媽好像是說讓王嬸去糧店問問。我說媽媽今天怎么想起來要去隆福寺領糧票了呢,平時買糧食領糧票都是我去,原來她們是約好了一起來問糧票的事。這時候不知道是誰說了一句:“去找他們領導!”媽媽對王嬸說:“對,我陪你一起去找領導。”
1992年至1993年北京市國慶、春節補助油票。(圖片來自孔夫子舊書網)
隆福寺糧店好像是歸“十四中心店”管理,十四中心店就在轎子胡同南口不遠路西邊旯的一個院子里,管理著轎子胡同南口北邊旯的菜店,和南邊旯的糧店、副食店。隆福寺大溝巷東邊旯,還有家副食店歸二十二中心店管理。每到過年過節,買花生瓜子都是在十四中心店里,大家拿著大盆小鍋的買花生瓜子的隊伍能夠排出了好幾十米。
1900年至1930年間北京珠市口源隆號糧店。(圖片來自@看老照片)
王嬸跟我媽媽說,找領導她一個人去就行了,讓我媽媽先把糧票領了,媽媽說領了糧票就去找她。隨著王嬸的離去,糧店門口看熱鬧的人也陸陸續續地散了,媽媽走到糧店左面開票的柜臺前,拿出戶口本和糧本圖章,跟工作人員說領糧票,坐在柜臺里面的是個三十多歲大辮子姑娘,她接過糧本看了一下糧本前面的編號,又看了一下媽媽。
1920年北京東單北大天興米莊。(圖片來自@看老照片)
然后彎下身子從下面拿上來一個小木匣,在里面翻找了半天,拿出一個牛皮紙袋,上面寫著媽媽的名字“陳碧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剛才的事影響了她,姑娘從牛皮紙口袋里拿出糧票,按著糧本上的定量仔細清點著,突然她臉色有點驚愕,瞪大了眼睛連數了好幾遍,然后馬上沖著旁邊一個個子高高的男同志喊:“你快過來!”
1955年至1956年間香港商店里賣谷物的商人。(圖片來自@看老照片)
一個五十歲左右的男同志走了過來,她們小聲嘀咕了一會兒,男同志又仔細清點了一下口袋里的糧票,沖我媽媽笑了一下說:“您等一下,弄錯了!”然后馬上跑出門去,一會兒的功夫,男同志和王嬸回來了,男同志手里還拿著一摞糧票,到了柜臺里面他鼓弄半天,把糧票倒來倒去,一會兒把糧票分成了兩堆。
1963年6月廣安門外大紅廟糧店青年售貨員王繼洛正在稱面粉。(王一波攝)
他拿著一摞糧票先交給王嬸,說的確是她們裝錯了,因為我們兩家都在一個門牌號里面,所以裝的時候兩家裝反了,然后把另一摞糧票遞給我媽媽。那會兒爸爸在干校,戶口也遷離了北京,所以我家只有兩個人的糧票。媽媽對王嬸說:你看,我猜對了吧,就是咱兩家的糧票裝錯了。從那次事故以后,裝錯糧票的事在我家就再也沒有發生過。
1968年北京糧店忙碌的場景。(圖片來自@看老照片)
我從網易上查到,那會兒北京人的每月定量基本如下:特殊重體力勞動者,50到60斤;重體力勞動者,40到49斤;輕體力勞動者,29到39斤;腦力勞動者,27到32斤;大、中學生,29到36斤;居民和十周歲以上兒童,24到28.5斤;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周歲的兒童,18到23斤;三周歲以上不滿六周歲的兒童,12到17斤;不滿三周歲的兒童,6到11斤。
1977年7月1日,東城區普慶前巷糧店組長、共產黨員王金龍在為群眾服務。(司馬小萌攝)
資料顯示:解放前東四的糧店比較多,因為朝陽門內大街曾是北京城進糧的糧道,所以在這條街的東段米面店很多,據記載有永豐店,義吉店,義和店、義盛隆、義盛店,義祥店、永昌店、永泰店、晉泰店、德義永、晉源店等11家米面店。在前清時期,北京的糧店稱“老米碓坊”,主要做旗人的生意。那會兒凡屬旗籍的滿族人,每月由朝廷發給錢糧和祿米。
糧店一角。(圖片來自@看老照片)
糧店的名稱也很多:糧棧、糧店、米面莊、米莊、雜糧店、碾坊等等,以及掛面鋪和切面鋪。我查閱資料顯示東四附近的賣糧食的店鋪有四十余家,僅東四以北大街面上的就有:天裕興米面莊、通義公米面莊、義聚號米面莊、鴻記米面莊;天裕興米莊、天興公米莊、祥記米莊、源記米莊、福盛興米莊、鴻記米莊、義光東米莊;義裕店雜糧店等。
糧店忙碌的場景。(圖片來自頭條號北京麥度)
在東四北胡同里面賣糧食的還有:隆福寺街福豐糧店、隆福寺街慶春棧米莊、錢糧胡同里的永順成米莊、東四北二條億興米莊、東四牌樓北四條胡同福昌米莊、東四牌樓汪芝麻胡同源興米莊、東四牌樓七條胡同義聚糧店、東四七條石橋復興米莊、東四北八條義泰和米莊、東四十一條廣和成糧店、東四十二條隆昌米莊。
1973年,東花市基層糧店。司馬小萌攝
據遲子安《舊北京的糧食業》文中記載:20年代,北京的糧食業分為內三行、外三行。內三行為米面行、陸陳行、米莊行。經營的業務是:米面行由市場躉購糧食,加工零售,大都設有磨坊,磨制白面、玉米面、小米面。外三行為糧棧行、糧麥行、經紀行。經營的業務是:糧棧行經營代客存糧、賣糧,也自己出外采購,專做市場批發,不做零售。
1983年9月1日,月壇南街通達糧店職工們正在登高碼垛。(李晞攝)
此外,還有一個斗局行,不在內外三行之內,斗局亦稱斗店,均設在各城門臉,廣渠門外最集中,朝陽、東直、安定、西直、廣安各門外也有幾家,專為近京各地農民或糧販來京賣糧者介紹交易,過斗計量,故稱斗局,屬于經紀人性質。以上各行分工,都是根據各自的條件、路子和習慣自發形成而逐漸定型的,并非官府規定。
糧店工作人員正在補充糧食貨源。(圖片來自@看老照片)
遲子安指出:舊北京的糧食業,在清代掌握在山西幫手中,老米碓坊多,為山西人所設立,其后山東人插足糧食業,咸豐年間在崇文門外平樂園大街開業的大順糧店是最早的山東糧店之一。后來山東幫逐漸排擠了山西幫,在糧食業中占了優勢。到本世紀三、四十年代,北京的糧店幾乎全為山東人所經營,尤以黃縣一帶人為最多。
糧店忙碌的場景。(圖片來自@看老照片)
解放后,國家在1953年實行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從此,國營經濟完全掌握了糧食市場,保證了城市居民的糧食供應,穩定了糧食物價,大家再也不用為吃飯而擔心了。私營糧食業的原工商業者全部都進行了公司合營,大部分私營業主參加了國營糧食公司的工作,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完成了他們的歷史任務。
北京市發行過的部分各種票證。(圖片拍攝自北京方志館)
1953年國務院下達了《關于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并于1955年發行了第一張糧票,票證制度從此在全國開始,國家統購統銷的范圍逐步擴大,由糧食擴展到了棉花、食用油等各種物資。從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我國曾發行過各種票證幾十種,常見的有糧票、肉票、蛋票、糖票、布票、煤票、茶葉票、理發票等等種類繁多。
普度寺糧店購糧牌(圖片來自網絡)
1957年,阜內宮門口糧店售糧員張旭升正向中廊下28號居民任輔庭老大爺送糧。王一波攝
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糧票和油票,實行糧油商品敞開供應。中國正式進入了改革開放時期,從此,伴隨城鎮居民近四十年歷程的糧票、油票等各種票證就此謝幕。國有的糧店受到了很大沖擊,逐漸地失去了地位。2005年,國有糧店陸續改行或拍賣,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圖 | 劉建湘、京報集團圖文數據庫
文 | 劉建湘
編輯 | 楊麗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