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期間,朋友圈曬的都是各地人滿為患的景象。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的五一假期出游人次高達2.74億人次,同比增長達到了70.83%。即使與疫情前的2019年比較也達到了119.09%。而樓市則與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經歷2月份的明顯上漲之后,3月就開始放緩腳步,4月就出現了大幅回落。
2月和3月的反彈。歸根結底是這兩個月之前被壓抑的需求集中釋放所帶動。然而,進入4月以來又回來了,原因很簡單。就是經濟形勢不好。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能掙錢的路子太少。在這種趨勢下,今年買房會不會是“自找麻煩”呢?看看業內人怎么說的
1、老齡化提前到來
老齡化即將來臨,我們在很多年前就已經預料到了,但沒想到會比預計時間提前5年到來。統計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2.8億,未來每年將有超過2000萬人步入老齡化。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年輕人的數量越來越少。比如90后只有1.75億,00后只有1.45億。這兩種趨勢是相反的。去年,我國打破了2027年將迎來第一個人口負增長時代的預期,提前5年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
如今,超過 40% 的城市人口已經擁有兩處或更多處房產。按照現在的人口發展趨勢,未來年輕人不需要買房,只要繼承了父母的房子,就可以解決生活問題,需要買房的的人越來越少
2、房地產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
據悉,我國空置房屋規模已達1.2億套,足以容納近4億人口,房地產市場已經供過于求。而值得一提的是,經過多年的房地產開發,我國人均住房面積已達到39平方米,比西方國家的人均33平方米多了6平方米。在供大于求的情況下指望房價大幅上漲是不現實的。
三、迫于債務壓力,新房質量難得保障
2023年,國內房企累計到期負債將達到9579.6億,比2022年多了近700億。但由于賣房難,今年部分房企已經出現逾期問題。根據上海票交所公布的《逾期承兌人名單》,截至2023年2月末,商業票據月末逾期3次以上或當期票據逾期的房地產項目企業數量達到1218個,環比增長24.54%。房企債務壓力過大,部分資金鏈斷裂的房企存在業務未完成的問題。為了減輕壓力,很難說在建房時不會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因此,這兩年新房質量堪憂,也是很多購房者最擔心的事情。
四、持房成本越來越高
房子是有價的,持房也是有成本的。房貸利息、物業費、采暖、水電費等都是持房成本。一套房子在手中持有的時間越長其成本就越高。未來很有可能還會有一個房產稅。近兩年,房產稅擴大試點并沒有如期進行,主要是因為近兩年的樓市環境并不理想。不過,今年財政部原副部長也指出,房產稅是最適合的地方稅種,應在經濟恢復正常增長后盡快開展試點。可見,房產稅全面落地是遲早的事。而一旦試點范圍擴大,這意味著投資者的持房成本將大幅增加。而且,有專家預測,五年后,房產稅可能會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這意味著,如果你現在投資買房,就相當于給自己“挖了個坑”。
隨著房屋逐漸回歸住宅屬性,并與當地居民收入掛鉤,目前房地產市場的趨勢難以扭轉。不要用旅游業的火熱來對比樓市,旅游這種事有錢沒錢都能玩,窮游富游都是游。而房子就不行,面對一套百八十萬的價格可不是每個人都負擔的起的。所以2023年買房一定要三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