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首名叫“挖呀挖呀挖”的童謠火了,走在大街小巷上,總會被魔性的旋律洗腦,不由自主地跟著哼唱起來:“在小小的花園里面,挖呀挖呀挖……”
千萬不要小看童謠的力量,就像《西游·伏妖篇》里面,玄奘的師父對玄奘說的那樣:“童謠可以喚醒人心中的真善美,從而除去心中的魔性。它其實有無窮的力量?!?/p>
最輕盈的童謠,可以承載最厚重的歷史。就拿《三國演義》來說吧,里面就經常出現童謠的身影。
十常侍之亂的時候,漢少帝與陳留王被宦官們裹挾,過著顛簸流離的生活,經過一番折騰,兩位年幼的皇族子弟才回到宮里。這時,洛陽城里的小兒傳唱著一首歌謠:“帝非帝,王非王,千乘萬騎走北邙。”
這句童謠的意思是說,皇帝不像皇帝,藩王不像藩王,一群落魄的貴族匆忙逃亡到北邙山避難。這不就是活生生的歷史嗎?假如這首童謠可以流傳到后世,那么,歷史的真相也就隨之傳承下去了。
從古至今,動人又有內涵的童謠數不勝數,兒童閱讀推廣人、青年攝影師于煒然編著的《一只鷹鷂》,就以童謠的形式,向我們講述了一段動人的故事,是一本充滿溫情,承載著深刻情感和精彩故事的好繪本。
繪本講述的故事非常簡單,就是一首朗朗上口的童謠:
“一只鷹鷂放得高,線兒細細沒拴牢,一陣大風吹斷線,翻個跟斗往下飄……”
一只紙糊的鷹鷂風箏,從空中一頭栽了下來,掉進了樹林里。小動物們還以為是一只真的老鷹,全都被嚇了一跳:蟬在樹上唱小調,一見嚇得大聲叫;莎雞正在紡棉紗,停住紡車不敢搖;螳螂膽大斗志豪,舉起兩把大砍刀……
別看這首童謠簡單質樸,但越是質樸的東西,越有民間藝術那股味兒,就像全國年度十大名師付雪蓮老師評價的那樣:“它的文字質感完全符合淺語的藝術,既淺顯易懂,又豐富深刻?!?/p>
前面說過,童謠里面往往承載著歷史和記憶。這首童謠也不例外,它來自于煒然奶奶的回憶。奶奶的老家是河南開封,她小時候在家鄉的城墻邊放風箏,不幸被拐賣,幸好于煒然的爺爺一家收留了她。后來,奶奶就嫁給了爺爺,在異地他鄉過起了日子。
奶奶也曾思念過家鄉,也曾在夜深時蒙著被子流淚,但她被拐的時候年紀太小,對家鄉的記憶非常淺薄,唯一記得的只有這首家人教她的童謠。
于煒然小的時候,奶奶經常用鄉音輕輕哼唱這首童謠,這感人的一幕深深印在煒然的心底。
長大后,于煒然一方面想為奶奶做一點事,把至親之人寶貴的回憶編成書本,永遠留存下去,另一方面,他也想將這首險些失傳的語言寶藏記錄下來,獻給有緣的讀者。
于是,就有了這本《一只鷹鷂》。這是一個愛的成果,更是一個由幾代人共同譜寫的、關于愛的動人故事。
除了朗朗上口的童謠之外,這冊繪本特別采用了“水墨+柵格”的呈現方式,既古樸又新奇。
柵格動畫就是用帶有條紋的透明片放在鋸齒狀的插圖上,通過移動透明片,來實現的一種動態效果。通過這種有趣的形式,我們就能看到故事里那些活靈活現的小動物,更能體驗到一種別樣的閱讀樂趣。
總之,《一只鷹鷂》是一部好看、好讀、好玩的作品,更是一本帶著美好向往、擁有童心、讓愛延續的圖畫書,正如中央戲劇學院的劉天池老師所評價的那樣:
“繪本就是有這樣的力量,輕輕的、潔凈的文字, 加以不經意的墨彩,孩子們覺得有趣,卻讓已經長大的我們,思緒萬千,對至親的惦念,對故鄉的眷戀,竟然全部包裹在這些朗朗上口的簡單詞句和明晰單純的圖畫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