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獨處的孩子有出色的專注能力,喜歡向問題的深處探索。
——薩姐
作者:暖心
朋友小玲最近特別焦慮,因為6歲兒子總是一個人玩,她擔心兒子不合群。
被問及原因才知道:前段時間,她兒子在學校玩耍時,和同學鬧了一點矛盾。
那天,大家提議相互交換奧特曼卡片玩,他不愿意。
當時,有一個小朋友就說“你一點都不合群,如果你不同意,我們就不和你玩了”。
他當時聽完很不屑地說:“自己玩就自己玩。”
于是,這么久他都是一個人玩。
這時候,小玲就擔心:總是一個人玩,時間久了,會不會越來越不合群?
對于“合群”這個概念,很多父母認為:能和好朋友一起玩耍、不被孤立就是合群。
而當自己的孩子獨處時,總會以為他不合群,就開始擔心孩子會變得孤僻、內向、冷漠。
其實,我們根本不需要擔心孩子“不合群”。
有些孩子,看似在別人面前“較真、挑刺”實際上是一種表達自我的表現。
尤其是這幾個方面“不合群”那他未來會越來越優秀。
01
集體活動時:“喜歡獨處”
生活中總有這么一類孩子:人多的時候,就喜歡一個人躲在角落里做自己的事情。
大多數的父母就會給孩子貼上“膽小、內向、孤僻”的標簽,甚至強迫孩子去社交。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一個喜歡安靜的孩子,大多數都是專注、善于觀察、有耐心、有追求的孩子。
心理學上有一個成長課程叫:SOLO。
就是將一個人放在一個“獨處”的情境中,沒有人跟他說話、交流,讓他獨自待著。
結果發現,一個人經過“SOLO”的課程后,他的思維更清晰、更敏捷了,而且也更喜歡思考了。
喜歡獨處的人,更多的是喜歡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需要安靜的獨處時光,因而表現出喜歡陳思、內省和自我欣賞。
紀錄片《零零后》一個叫一一的小女孩,她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獨處。
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在沙坑里玩,她就自己拿著小鏟子鏟來鏟去。
中午小朋友一起吃飯時,別人都是成群結隊的,只有她一個人不緊不慢地享受自己的午餐時光。
那時候大家都很擔心她不合群。
但是十年后,一一卻是越來越優秀了,因為與同齡人相比,她更專注,她能自己一個人做喜歡的事情很久,而不感到孤獨。
她說:交朋友是收集來自世界的信息,而獨處是整理來自世界的信息。
如果一個孩子能在“嘈雜”的環境中,專注于自己的內心世界。
未來的他被賦予的能力是:投入、專注、愛思考、更獨立。
瑞典化學家諾貝爾,從小就是一個安靜的人,他善于觀察,始終對炸藥研究保持長期的專注。
最終,諾貝爾憑借自己性格賦予的優勢,在自己的領域發揮出難以估量的影響。
獨處,有時候能讓孩子暗聚力量,努力成為光源,在屬于自己的領域里綻放,然后照亮別人。
02
被安排時,敢于表達“不愿服從”
電影《校合唱團的秘密》中,女孩麗薩發現學校合唱團老師要求孩子們“假唱”。
后來,麗薩也發現幾乎有一大半的人都在假唱,并且大家都樂在其中。
麗薩非常憤怒,當眾挑明了老師這種行為。
然而,老師為了得到榮譽,在“假唱”這件事上非常固執。
于是麗薩召集合唱團的所有成員,密謀在比賽當天,“只對口型不發聲”。
演出當天,他們的演唱沒有一人發聲,惹得老師狼狽離場。
正當觀眾席議論紛紛時,麗薩帶領所有孩子唱出了最美的音符。
最終他們戰勝了那位老師,用誠實、正直贏得了觀眾的認可。
也許,在一個普通孩子的眼里,被安排時第一反應應該是“乖乖服從”。
但是,一個只會“從眾”的孩子,永遠學不會獨立思考。
拿破侖曾說過:
“獨立的思考可以拯救一個人的命運。”
一個孩子,只有擁有“不完全服從”的意識,他才不會輕易被權威壓制,敢于突破和創新,能用自己的思維去贏得別人的青睞。
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最討厭的一種孩子是“不聽話、抬杠、質疑權威”。
但恰恰是這種被大家“討厭”的孩子,未來更有出息。
《數學原來可以這樣學》一書中提出:
每一個孩子都要有能夠獨立思考、敢于質疑權威,善于提問的能力。
這種能力很有可能讓孩子未來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
03
交朋友時,不會刻意討好某一個人
看到這樣一條新聞。
一個女孩和同學玩“真心話大冒險”游戲輸了。
被慫恿跳河,同學還這樣對她說:出了事,我幫你報警!
而這個女孩為了不被孤立,竟真的傻乎乎地跳了河,最后不幸溺亡。
雖然這件事很極端,卻也在揭露著很多孩子在朋友里面扮演的“討好”角色,目的可能是因為害怕被排斥和恐懼。
然而,人與人之間最真誠的關系靠的是共性吸引。
一個孩子如果只是單向的付出和討好,那他的性格會變得越來越懦弱、越來越沒有主見,人也會越來越自卑。
學校就像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尤其是有些孩子為了融入某一個小團體,會習慣性地“討好”。
但是真正優秀的孩子,都會為自己保留一套交友原則,用真誠打動而不會刻意“獻媚”,把“喜歡就喜歡、不喜歡也不勉強”作為自己的交友準則。
曾看過一個節目《小孩的神秘生活》,其中有個內向、慢熱的男孩許家潤,讓人印象深刻。
因為他愛哭,經常被小朋友冷落。
但他并沒有因此就想著要去討好別人,而是一直堅持做自己。
后來,在一次活動中,他勇敢地從裝有活章魚的箱子中取出了大家的名牌,立馬成了孩子眼中的“英雄” 。
許家潤依然愛哭,但卻讓別人看到了他身上的亮點,因此也贏得了真正的朋友。
當孩子遭遇拒絕時,鼓勵孩子多去表達自己,散發自己的“能量磁場”,才能吸引真正欣賞他的人。
一旦孩子不會為了某一種關系而“獻媚”時,他的價值總會吸引同頻道的人,這樣他能獲得更真誠的友誼。
04
優秀的父母,都允許孩子“不合群”
美國華盛頓大學兒童心理學家曾經對3一6歲的幼兒園的孩子進行20年跟蹤調查。
最后發現,那些小時候看起來“不合群”的孩子,成年后只有3%成為與社會脫軌的廢人。
每一個孩子,他的“另類”行為都是他追尋自我的一種方式,父母都不該擅自去改變他。
而是在孩子對的“不合群”上面,允許他做自我。
1)允許孩子獨處
最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將人格分為內傾型(內向)與外傾型(外向)兩大類。
他指出:
性格外向的人:他們獲取能量來自于“跟人交往”。
他們對社交的需求較高,比較喜歡參與集體活動,愿意分享自己的內心想法。
內向性格的人:他們更注重自己的內心世界,即自我的思考和深度探索,頻繁的社交活動對他們來說反而是一種心理損耗。
當我們發現孩子是一個善于獨處的孩子時,說明他是一個熱愛思考、自我專注的孩子。
就像《內向孩子的潛在優勢》一書寫的那樣:
善于獨處的孩子有出色的專注能力,喜歡向問題的深處探索。
相聲演員郭德綱在舞臺上能言善辯、氣場十足,憑借一張巧口,游刃有余。
但其實私底下,郭德綱是個十分安靜、不愛折騰的人。
他喜歡寫字、畫畫,修身養性,遠離喧鬧,舞臺上下,判若兩人。
當你的孩子也是這樣安靜的時候,我們不需要刻意地去改變他,因為他們更加富有同理心,善于傾聽和觀察,喜歡深度思考,值得信賴。
2)不要要求孩子“盲從”
其實,在孩子之間很容易存在這種現象。
發展心理學家保羅·哈里斯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向那些3、4歲的孩子展示了三條線,要求他們挑出其中最長的那一條。
起初,在沒有人干擾的情況下,每個人的選擇都是正確的。
然而,當有三個成年人都選擇了錯誤答案時,1/4的孩子便改變了主意,跟隨了成年人的錯誤選擇。
孩子之所以有這種改變,都是因為“從眾心理”。
當孩子在沒有獨立性的時候,很容易就被從眾,也因此無法保持獨立的自己。
作為父母,我們要時刻告訴孩子:“你可以做你自己,你也可以對人和事提出意見,不必事事都聽別人的”。
父母要引導孩子,不要“盲從”,應該要敢于做自己的事,而不要跟隨著別人去選擇。
曾看到一個博主說,兒子因為不會玩手機游戲被同學嘲笑,不愿意和他做朋友,于是兒子也想要個手機。
但她拒絕了兒子的要求,轉頭帶著兒子參加了他喜歡的機器人培訓班,認識了更多專注于提高自己的朋友。
允許孩子發表意見,不要為了某一個人的評價而去改變自己,要有個人的鮮活“角色”。
3)鼓勵孩子在集體中表達“不滿”
一個優秀的孩子,最該擁有的能力是“表達能力”。
它不僅僅是說出一句話,也是一種“為自己爭權”的一種勇氣和力量。
如果一個孩子敢于當眾提出質疑與意見,不僅證明他有主見,他也是一個勤于思考的孩子。
2019年,福州一名8歲小男孩在學習課文《羿射九日》時,提出一個質疑。
因為文中寫了一句:“他蹚過九十九條大河,來到東海邊。”
而他提出疑問:前面剛說了“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既然水都已經被蒸干了,又怎么“蹚過”呢?
這個問題老師沒有回答上來,于是他就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求助。
沒想到,人民教育出版社這樣回應男孩:
“蹚”字的確不恰當,會對教材適當修改。
他們還對小男孩敢于質疑和思考的精神,表示了肯定和認可。
我們要多鼓勵孩子去思考問題、勇敢表達心中的疑惑,也許有時候會讓大家覺得他“不合群”,但是這種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質疑的孩子,未來很有可能就是“領導”的角色。
05
在《烏合之眾》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愿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其實,孩子沒必要隨波逐流。
有時候該有的鮮明之色更能幫助孩子收獲不一樣的人生。
當我們發現孩子經常安靜地專注地重復一項活動,恭喜你,將會收獲一個有耐心的孩子。
能勇敢在群眾里“站出來”的孩子,未來不成大器;
不去在意別人的評價,也不被周圍人“同流合污”,那他將永遠活得有價值。
人本來就是有差異的。
優秀的孩子,總是在有限的時間中去專注探索,永遠不會逼著自己去“合群”。
在屬于自己的領域里綻放,發光發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