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quán)轉(zhuǎn)載自:視覺志(ID:iiidaily)
作者: 他山石
沉寂許久的國產(chǎn)動畫電影終于再掀波瀾。
曾出品出《白蛇緣起》的追光動畫,推出了十年之作《長安三萬里》。
但質(zhì)量廣受贊譽的同時,也有很多人質(zhì)疑影片對李白的展現(xiàn)。
有人說編劇將李白描繪成了一個放浪形骸的酒蒙子,媚俗權(quán)貴,竟然還為了功名兩次入贅。
“這是對李白的抹黑!”
圖源:豆瓣
看到這些評價后,不想討論這部電影的質(zhì)量,反倒想和大家聊聊李白。
為何大家會覺得這些行為是對李白的抹黑。
大家印象中的李白是什么樣子,歷史上真實的李白又是什么樣子。
其實只要我們了解了李白的人生,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種“不堪”,不僅不是對李白的抹黑。
相反,更凸顯了李白的偉大。
在我們過往的印象中,李白好像從來都是詩句里所展現(xiàn)的飄逸形象。
什么“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特別是那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 使我不得開心顏”,一位肆意江湖,對廟堂不屑一顧的詩仙形象躍然紙上。
但,真相是,李白的一生,始終都對做官有著無限癡迷。
那問題來了,憑著李白的卓然文采,參加科舉難道不是一考即中嗎?
然而世事難料,李白的父親李客是名商人。
而唐朝法度規(guī)定,“士農(nóng)工商”,商人是最底層,最下賤的階層,根本不配參加科考。
于是,“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李白就只能選擇了走干謁之路。
也就是拜訪各地的名人權(quán)貴,希望能攀上關(guān)系讓自己被朝堂看到。
可大唐的詩人太多了,“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也不止李白一個有才之人。
一開始,門戶下賤又初出茅廬的李白自然少有人重視。
可這并沒有折損李白的傲氣。
開元十四年(726),李白經(jīng)過渝州謁見當時的大名士李邕。
因為性格灑脫,不拘俗禮,在宴席上高談闊論,使得李邕不滿。
但李白并沒有因為李邕的態(tài)度有所收斂,反而自比大鵬,寫出了《上李邕》: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世人見我恒殊調(diào),聞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這是李白在說,憑借自己的才學,即便沒有李邕的幫助,也能封侯拜相。
此后的年歲里,他開始更加頻繁地出入酒樓,訪山問水,結(jié)識權(quán)貴,推薦自己。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為唐玄宗獻上《明堂賦》,他用賦中的“四門啟兮萬國來,考休征兮進賢才”等句贊頌明堂的壯麗,盛世的雄偉,以圖讓玄宗看到自己。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外出狩獵,李白再次獻上《大獵賦》,“圣朝園池遐荒,殫窮六合”,字字都是對玄宗治國的贊譽。
但這些詩賦,都如金針入海,不見回應。
被忽視,被否認的遭遇多了,希望和失望的交織多了,驕傲如李白也不得不另想出路。
于是,為了擺脫自己商人之子的身份,他選擇了入贅的方式。
或許只要自己不再是商人,就能被人看得起了。
終于,開元二十三年(735年),34歲的李白準備好了,第一次進入長安。
他先是向當時深受玄宗喜愛的玉真公主獻了詩,又將自己的詩集給時任工部侍郎的賀知章觀看。
看完《蜀道難》后,賀知章對李白驚嘆道:“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還稱李白為“謫仙人”。
但這次的長安之行并未讓李白獲得朝廷的關(guān)注。
三年后,李白還是發(fā)出“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傷,離開長安,繼續(xù)自己瀟灑而又顛沛的人生。
又過了八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終于看到了李白的詩賦,對其有了興趣,決定宣召李白進宮。
此時的李白正在南陵家中,接到詔書后,他興奮地寫下了《南陵別兒童入京》。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一切也如李白所愿,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diào)羹以飯之”,并賜李白做了待詔翰林。
他以為自己多年的努力終于被看到,終于可以一展政治抱負。
天寶元年(742年),42歲的李白終于來到了長安。
后世回望大唐時,所能想到的最輝煌的兩個名詞,因為玄宗的一紙詔書名副其實地交匯到了一起。
到了長安后,李白寫了好多詩。
“長相思,在長安。”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長安白日照春空,綠楊結(jié)煙垂裊風。”
他用無盡的文采和飽滿的熱情表達著自己對長安的愛意,希望能在這帝國的權(quán)力中心有所作為。
然而,所謂待詔翰林,說白了就是御用文人,一種陪皇上玩樂的工種,跟唱歌跳舞的樂伎沒有任何區(qū)別。
可李白來長安不是想做這些的。
他想做的是“佐佑王化,潤色鴻業(yè)”,是“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是憑借自己往日所學,建功立業(yè)。
滿腔熱血無處施展,他就只能“徘徊庭闕下,嘆息光陰逝”,然后又重新投入了輕歌曼舞、觥籌交錯的溫柔鄉(xiāng)。
而天性放蕩的性格,讓他在長安交到了無數(shù)好友,卻也遭到一些人的妒恨。
慢慢的,玄宗也對他沒了興趣。
“群沙穢明珠,眾草凌孤芳,古來共嘆息,流淚空沾裳”。
天寶三載(744年),李白終于看清處境,上書請求”還山”。
離開長安時,李白在《秦水別隴首》中寫道:“秦水別隴首,幽咽多悲聲……揮涕且復去,惻愴何時平?”
而這次離開長安對李白的仕途之念的打擊更大了,李白老了,他開始有了出世的想法。
同年,他到齊州紫極宮請道士高天師如貴授道箓 ,成為道士,好像這樣,就能徹底斷絕自己對做官的渴望。
可執(zhí)念哪能說放下就放下。
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天下大亂。
此時已經(jīng)55歲的李白聽說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引兵東巡,有自立為王的趨向。
這本是造反謀逆的大罪,但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他還是決心投奔永王麾下。
然而,永王最終兵敗,李白也因連坐判處流放夜郎。
人生理想的再次破滅讓李白更加凄茫,更何況這次還有生死之憂。
從這,我們也不能不承認李白實際的政治才能實在了了,如果說以前無法為官,是因為身份的限制,那么這次,完全就是病急亂投醫(yī)。
但上天對李白還是眷顧的,因關(guān)中遭遇大旱,朝廷宣布大赦,流放至白帝城的李白被赦免。
于是,他隨即順長江疾駛而下,寫下了著名的《早發(fā)白帝城》。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可這也是李白人生的最后一次大喜。
之后的他開始輾轉(zhuǎn)江夏、宣城、金陵,始終依靠他人接濟為生,生活窘迫。
上元三年(762年),六十多的李白在金陵去世,病榻之上,他寫下了人生的最后一首詩,《臨路歌》。
這首詩里,同樣有一只大鵬。
但這里的大鵬,不再是直上九霄,銳目環(huán)宇,而是中途翅膀被折。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世間最大的痛苦莫過于求而不得。
李白的一生,看似豪邁肆意,狂放不羈,實則滿是無奈和挫折。
從《上李邕》到《臨路歌》,李白筆下的大鵬飛不動了,心中的仲尼亡故了,治國安邦的理想也徹底幻滅了。
黑格爾曾說過,每個人都是他那個時代的產(chǎn)物。
李白自然也是。
回顧李白的一生,做官,是他最大的執(zhí)念。
游山玩水是為了做官,逢迎權(quán)貴是為了做官,兩次入贅是為了做官,就算是做道士也是因為無法做官的無奈之舉。
那他為什么非要做官呢?
難道古人也喜歡考公務員?
是,也不是。
我們?nèi)缃裾b讀詩人們寫的詩歌散文,都會欽佩其才學,感慨其文筆,覺得他們恍若天人。
但在古代,哪怕他們有再高的文采,其實也不算正道。
什么才是正道?
是儒家正統(tǒng)教育所教授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古代學子所受到的所有教育,無論經(jīng)史學問,還是道德修養(yǎng),最終的目的指向,都是做官為民。
所以我們會發(fā)現(xiàn),例如因父親名字“晉肅”與“進士”讀音相似,需要避諱,終生無法參加科舉的李賀,以及遭遇“考場舞弊案”連坐,從此對科舉心灰意冷的唐伯虎。
這些最終因種種原因沒能進入仕途的詩人,往往一生都是不得志的。
學識給了他們無限的才華,卻也給了他們無法摘下的枷鎖。
但這具枷鎖并非是他們的負擔,相反更像是他們的信仰。
而這就不得不提到“詩圣”杜甫。
我們?nèi)缃穹Q其為“詩圣”,就是因為他詩句中對黎民蒼生的悲憫。
從長安前往奉先路上,他看到社會矛盾尖銳,同情人民苦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他目睹朝廷大肆抽丁拉夫,憤慨《三吏三別》,“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哪怕自己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他想到的也是無數(shù)窮苦的百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甚至愿意“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可很少有人知道,杜甫其實是死后很久,才被人熟知,變得有名的。
也就是說,如果后世沒人整理他的詩,我們根本不會知道這些詩句,也沒人知道歷史上有一個他。
但即便如此,生前無人在意的杜甫哪怕自己生活都顛沛流離,朝不保夕了,也沒有忘記執(zhí)筆為民,忘記經(jīng)世濟民,忘記自己作為知識分子,“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人生志向。
這才是他被稱為“詩圣”的原因,也是詩人之所以偉大的原因。
古代詩人的一生,其實和我們的一生一樣,都始終經(jīng)受著時代的限制,身份的特殊,社會的裹挾,甚至比我們都要艱難苦楚得多。
但即便如此,他們依舊始終憂國憂民,期冀治國安民,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
杜甫是,李白也是。
不錯,李白的一生或許因為想要做官,做過很多放蕩不堪的事,也做過很多在我們?nèi)缃窨磥韺嵲诓环纤嗽O的行徑。
但這都不能作為我們看低他的憑證。
尼采說:“在世人中間不愿渴死的人,必須學會從一切杯子里痛飲;在世人中間要保持清潔的人,必須懂得臟水也可以洗身。”
李白受制于時代,受制于能力,只能另求他法,自我疏解,但這一切都因他有著最崇高的,匡扶天下的夢想。
任何雜質(zhì),都不能否認這一點。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學識淵博只是李白們能下筆如有神最基礎(chǔ)的原因。
更讓他們被傳頌千年的,是那顆哪怕懷才不遇,卻依舊心系蒼生,胸懷家國的赤子之心。
- THE END-
本文來源公眾號視覺志(ID:iiidaily)用文字記錄生活,用照片描繪人生,每晚聽你傾訴喜怒哀樂,陪你走過春夏秋冬,撐起朋友圈數(shù)千萬人的精神世界。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ID:iiidaily)授權(quán)。
(點擊下方圖片可直接跳轉(zhuǎn)至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