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述工作室
執筆 ashes of time
俄烏戰爭從2022年2月24日開始,迄今為止已經打了快一年半,目前仍看不到結束的希望。本工作室聚焦美軍,俄烏戰爭看似不在我們研究的范圍,但由于美國深度介入這場戰爭,而且大概率會將干預模式部分復制到臺海,因此俄烏戰爭也成為本工作室重點關注的對象。這一年多來,盡管本工作室很少發表與俄烏戰爭有關的文章或報告,但并不等于沒關注,而是一直在觀察、積累和研判。由于消息來源太多且真假混雜,需要全面梳理和仔細辨別,戰爭的真相和機理也需要時間的沉淀才能看清。因此,我們沒有出于吸睛去追熱點或倉促下結論出報告,直到認為自己對事實的把握比較全面,對戰爭的迷霧廓清得較為清楚,對有關問題的看法較為成熟時,才完成并推出目前這份4萬多字的報告《俄烏戰爭十五點觀察及其對臺灣問題的影響》。
俄烏戰爭本身不確定性因素較多,就已經發生的部分而言,已經出現諸多出乎很多人意料的變化,但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何盤點俄烏戰爭?對此,本工作室曾經擬過一個結構嚴謹的提綱,但還是舍棄了,而采取了目前“發散式”提綱,不容易被“八股思維”所限制,能夠進一步開拓思路和發展思想,看似缺乏邏輯但其實蘊含了邏輯。
美國干預俄烏戰爭首先是從認知戰領域介入,利用自己掌握的輿論資源,從道義等方面討伐俄羅斯。隨后,美國聯合其盟友,從軍事、經濟、政治外交等領域,對俄烏戰爭進行全面干預。俄羅斯為了防止美國等直接下場參戰,發出了核威懾,某種程度上達到了目的。然而,俄羅斯戰前的預判與實際戰況發生嚴重偏離,大規模坦克集群組成的鋼鐵洪流被阻止甚至成為鋼鐵墳場,面對分散的烏軍,俄軍大型重武器裝備難有用武之地,空降兵奪取基輔機場也告失敗,速戰速決泡湯,逐漸陷入持久戰的泥潭。在此情況下,俄羅斯沒有及時止戰止損,只是不斷縮小戰略目標。隨著美國加大援助力度,烏軍手中武器裝備質量得到質的提升,又有美國通過衛星等平臺提供實時情報偵察監視加持,無人機在戰場上也大放異彩,俄羅斯幾乎只有招架之力。瓦格納雇傭軍中途參戰,一時間似乎改變了俄羅斯的頹勢,但最近突然發動“兵變”,幕后原因十分復雜。總之,俄烏戰爭盡管尚未結束,已經有太多很有價值的東西可以挖掘和總結。
盤點和總結俄烏戰爭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終是為了借這把“刀”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臺灣問題。如果說本報告的出發點是檢討俄烏戰爭,那么落腳點則是分析這場戰爭對我軍的啟示,尤其是對解決臺灣問題的影響。
從特朗普上臺開始,美國就已經明顯開始了戰略轉向——從反恐戰爭抽身轉向大國競爭,并明確以中國和俄羅斯為主要戰略對手,而中國在美國的戰略定位中是“主要的長期的戰略對手”。美國通過干預俄烏戰爭“借刀殺人”,已經部分達到削弱俄羅斯的目的,等到戰爭結束,俄羅斯的國力會進一步衰弱。到那時候,美國必將騰出手來,集中全力對付中國。具體到臺灣問題,由于美國聯合其盟友成功干預俄烏戰爭,受到了鼓勵、嘗到了甜頭、學到了經驗,未來很可能如法炮制,施之于干預臺灣問題。比如,美國復盤認為,支援烏克蘭的時間遲了一些,險些導致烏克蘭沒頂住,差點失去借俄烏戰爭削弱俄羅斯的機會。為此,美國決定不能等到臺海之戰打起來再施援手,而要“提前布局”。因此,俄烏戰爭尚未結束,美國在對臺援助上已經動作頻頻,不僅把俄烏戰場上有亮眼表現的武器提供給臺灣,甚至打算把裝備的部分生產線放在臺灣。美臺從俄烏戰爭中獲得的東西當然不止上述這點,因此,本報告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美國從俄烏戰爭中學到了什么”。
就軍事角度而言,臺灣問題與俄烏戰爭有不同之處(最大的不同在于臺灣不是主權國家,如何解決臺灣問題屬于中國內政),也有相似的地方。未來若武力解決臺灣問題,應該從俄烏戰爭中吸取哪些經驗教訓?對此,本報告也進行了比較和研判。最后,我們還根據自己對美國的了解、對歷史現實未來的把握、對統一戰爭的研究分析,圍繞“中國如何應對中美戰略競爭和解決臺灣問題”,提出了5個方面的對策建議,共約6000字,不是泛泛而談空空如也,而是豐富具體具有現實性針對性可操作性。
以下是本報告部分內容摘引:
01
從“特別軍事行動”最初計劃看,原準備對烏克蘭實施大縱深包圍作戰,北面從白俄羅斯邊境南下,南面占領敖德薩后北上,南北對進會師基輔,一刀切下半個烏克蘭。但在實施過程中遭受重挫后才覺胃口太大,遂從基輔倉促退兵。4月上旬,“第二階段作戰”縮小了包圍作戰范圍,東移改為從哈爾科夫南下與赫爾松北上對進,切下四分之一烏克蘭,并圍殲東部烏軍20幾個旅。然而剛啟動作戰,北面哈爾科夫俄軍就被擊退,烏軍追擊直至邊境。俄軍北面一翼折斷,南面一翼孤掌難鳴、進退失據。于是,俄軍再度縮小作戰范圍,集中優勢兵力和4000多門火炮,在火炮優勢20:1的情況下,圍攻東西長6.4公里、南北寬5.2公里的北頓涅茨克城,經兩個多月激戰,才把烏軍“擠”了出去。此戰,俄軍始終沒有達成合圍,最后還讓幾千守軍帶著重武器從容撤出,這就是俄軍實際作戰能力。連一個北頓涅茨克小城的合圍能力都不具備,卻制定圍殲半個烏克蘭地區烏軍的作戰計劃,可見俄方統帥部對俄軍戰斗力是迷之自信。
02
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高科技武器制造也依賴西方的技術。烏克蘭方面對繳獲的坦克、火炮、雷達等武器裝備內部進行了拆解剖析,專家組組長魯堅科認為:幾乎所有為俄羅斯炮兵服務的復雜電子設備都是進口的,俄羅斯軍工聯合體沒有能力生產比電阻、晶體管、諧振器更復雜的電子元件,這三者是最基本、最簡單的電路組成部分,較復雜的電子元件幾乎都來自進口。被繳獲的“龍卷風”多管火箭炮的自動制導和火控系統一部分機載電子計算機,使用的是美國和瑞士生產的微電子集成電路。在衛星導航系統中,所有復雜電子產品都來自美國、瑞士和韓國。
03
美國統一戰爭(即南北戰爭)南北雙方都付出了慘重代價,尤其是北方幾乎可以說是不惜一切代價。戰爭結束后,對南方采取“鐵腕政策”的謝爾曼將軍毫不后悔,他于1887年表示:“我們作為一個國家,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東方還是西方,都因此而變得更好,我們相信,這場戰爭對我們來說付出的一切生命和財富都是值得的。”美國統一后的很長時間內,南方確實對北方充滿敵意,但長遠看,維護統一對美國的發展意義重大,一個分裂的美國必然陷入互相爭斗,試問還有今天統一的強大的美國嗎?
04
美國在決定軍援一個國家之前,似乎形成了先觀察一下的習慣,不會立即實施軍援。美國軍援的這一特點對未來臺海戰爭也有相當的參考價值。俄烏戰爭以來,臺灣軍方高度關注,一些資深退役高級軍官表示:“一旦大陸發動進攻,臺軍堅決的戰斗意志是美國軍援的前提。”
目錄
本報告的主筆是一位資深的軍事學者,有著多年的深厚積累和積淀,且一直實時觀察俄烏戰爭,面對同樣的素材,其分析和研判水準往往較同行更上一層樓。此外,本工作室還組建了一個精干的小團隊,協助這位學者,共同完成此報告。
“許述工作室”創始人簡介
許述,軍事學博士,曾在戰區級機關工作,出版專著《這才是美軍》和《兵道》(解放軍中將王洪光等推薦), 2019年成立工作室,專注于研究美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