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在他的那首著名的作品《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有一句:“可堪回首,佛(bì)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這里的佛貍說的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北魏太武帝拓跋燾(tāo),佛貍是他的小名。辛棄疾在這里運用的典故是拓跋燾在打敗南朝劉宋王朝的軍隊后,一直追至長江北岸,并在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宮,后來人們稱之為佛貍祠。
拓跋燾是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的孫子,也是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長子,他是北魏的第三位皇帝。他于公元408年出生在平城,剛出生那會的他就跟常人不一樣,體態容貌都很出眾,祖父拓跋珪很開心說道:“將來能完成我的事業,必定是這個孩子啊!”,對他寄予厚望。
第二年,拓跋珪去世,拓跋嗣繼位當了皇帝。拓跋嗣在位期間,他治國有方,重用崔浩、長孫嵩等能臣,修訂律法,整頓吏治,外衛邊疆,使北魏國力得以進一步提升,為兒子拓跋燾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公元422年,年僅14歲的拓跋燾就被父親任命為相國,監管國事。拓跋嗣生病期間,他更是自己命拓跋燾總管朝政,拓跋燾也不負期望,應付自如。
到了第二年,拓跋嗣去世,拓跋燾繼位當了皇帝。拓跋燾剛繼位不久,北邊的柔然就發兵六萬進犯北魏的云中、盛樂,他們一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拓跋燾領兵親征,經過一番惡戰,才讓柔然退了兵。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這都欺負到家門口了。年輕氣盛的拓跋燾很快就集結了軍隊,兩度出兵教育柔然,第一次大勝柔然,第二次柔然可汗直接溜之大吉了,此后柔然就收斂了一些。
為了徹底解決柔然的威脅,從公元424年至公元449年這25年間,北魏先后13次發兵進攻柔然,占領土地千余里,同時還設置了六鎮用來防范柔然。從此之后,柔然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這是繼西漢漢武帝劉徹重創匈奴之后,中原農耕王朝對北方游牧民族的又一次重大軍事勝利。就這個維度看,拓跋燾真是一位軍事天才。
公元425年,胡夏皇帝赫連勃勃病死了,他的兒子赫連昌繼位,拓跋燾抓住機會出征胡夏。歷經兩年時間,拓跋燾就拿下了胡夏都城統萬城,俘虜了赫連昌,胡夏滅亡。
隨后,拓跋燾又分別出兵滅了北方的割據勢力仇池國、北燕、北涼,結束了十六國紛爭的混亂局面,再度統一了中國北方。
公元430年,南方的劉宋王朝經過元嘉之治后,國力昌盛,宋文帝劉義隆就自信滿滿出兵北伐北魏。戰爭前期,劉宋軍隊進展順利,先是拿下了濟州,后又圍困了滑臺。
然而,拓跋燾以逸待勞,隨即組織大軍反擊,魏軍一路勢如破竹,一直達到了長江北岸。剛好此時北魏軍中爆發疾疫,拓跋燾才下令撤軍返回北方。
經過此戰,拓跋燾實現了“飲馬長江”的愿望,而幻想”封狼居胥“的宋文帝劉義隆卻只落得了“倉皇北顧”的狼狽結局。
公元445年,關中地區爆發了蓋吳領導的起義,起義軍聲勢浩大,關中大亂。拓跋燾親自領兵出征,很快就平定了這次叛亂。
晚年的拓跋燾脾氣變得很暴躁,動不動就亂殺大臣,北魏朝政幾度出現混亂。而他自己也過于寵信宦官宗愛,竟然逼死了太子拓跋晃。
公元452年,宗愛怕被太武帝誅殺,先下手為強干掉了時年45歲的拓跋燾,一代傳奇落幕。
拓跋燾的軍事才能在他四方征戰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不愧為軍事奇才。
然而如果你覺得他只是一介武夫,那你就錯了。他在位期間,改革官制,積極重用漢族人才,積極推進北魏的漢化;他修改法律,寬刑省罰,積極緩和民族矛盾;崇尚儒學,重視教育,尊孔修文;發動滅佛;積極發展農業生產,在他的努力下,推動了北魏社會、經濟的發展,讓北魏走向了巔峰。
后世李燾評價拓跋燾:“元魏之強,無如佛貍。”
參考文獻:資治通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